四十歲的人應該有所建樹,應該身居高位,至少應該知道下麵的路需怎樣走。
知識是人類賴以傳承和發展的最有利的武器,一個人的無知會遭致社會的厭棄和鄙夷,一個國家的無知會遭致覆滅。不管你是四十歲還是十四歲,你都離不開孜孜不倦的學習,正如那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
不斷充電,武裝自己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靠“膽子”,八九十年代靠“點子”,那麼從此以後則必須靠“腦子”。偉大的蘇格拉底有句話非常正確:“世界上隻有一樣東西是珍寶,那就是知識;世界上隻有一樣東西是罪惡,那就是無知。”
麵對人生四十歲大關,競爭意味著什麼,相信沒有一個人會糊塗到找不出答案。但在競爭中靠什麼取勝,有的人的觀念可能仍然會滯留在20世紀,這種觀念的落後直接導致的就是人生的落後。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知識就是珍寶。21世紀光憑“膽子”和“點子”是無法走通競爭之路的。知識才是製勝的法寶。
而且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的平均壽命也隨之延長,但知識的壽命卻在日漸縮短。知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讓我們在體驗著科技快感的同時,也不得不去正視這種速度所帶來的壓力。如果我們不重視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就極易在競爭中落敗。
小英是一個隻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女孩子,但在一次麵試中被一家外企錄用。好朋友勸她,在外企就職,對於她這樣一個隻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女孩子,本來就很艱難了,又要麵對兩個不同國籍、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老總,工作難度簡直不敢想像。但對於外柔內剛的小英來說,越是不可思議的事,她越是覺得富有挑戰性,就越有興趣。
剛進公司那段日子是最難熬的。總經理們隻把她當成個幹雜事的小職員,不停地派些零七八碎的事情讓她做,同事們也當她是個毛孩子,小英委屈得不知流了多少淚水。但她忍耐著,抓緊一切機會去學習,學外語、學業務知識,尋找著讓別人認識自己的機會。
除了把工作做得周到細致外,她還把自己所能見到的各種文件,全部都搶到自己的工作台上,隻要有空就去認真翻閱琢磨,了解研究公司的業務。對於外文文件的文字障礙,就不厭其煩地去翻看她的那兩本“無聲先生”——英文字典、法文字典。一年多以後,她對公司的業務可以說了如指掌,為自己進入通暢的良性工作循環狀況做了堅實的準備。
外文水平在不斷提高,這種速度令她自己都吃驚不小——業務方麵的外文文件看起來盲區少多了。
而作為一個大公司的職員,沒有足夠的現代知識武裝頭腦,失去生存機遇的可能性就是百分之百。所以,她給自己製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學習外語、學習計算機。在她的時間表裏,休息日的概念早已模糊,在正常的五天工作日,她必須像其他的職員一樣堅守工作崗位,又需要她為總經理們的活動做好一切安排。為此,她常常加班,時間在她那兒已被擠壓得沒有什麼空隙,經常是別人都快下課了,她才急匆匆地趕到,抱歉地向老師打個招呼,就全神貫注地進入了學習狀態。就是這樣,她還是風雨無阻地堅持著。她常說,等我有了錢,我會給自己選擇一個安穩的、理想的學習環境。
社會的競爭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殘酷的,對於一個隻有高中學曆的柔弱女孩子,你可以想見她所遇到的種種挫折並非我們用文字可以盡訴的。但是她成功地立住了腳跟,就是因為她很清楚知識對於她的作用,並努力地吸取知識來充實自己。當你看到她成功的時候,你是否也看到了她超前的觀念?
活到老學到老
積累知識能力的提高對你的成功之路有莫大的影響,沒有見過見識短淺的人能成大事的。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必須注重自己的學習能力,必須能夠勤於學習,善於學習,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這一點古人早已有所察覺,曾國藩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證。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他的父親竹亭老人曾經長期苦學,但卻為科舉考試所困,43歲時才補為縣學生員。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壯年悔過,因此對竹亭公督責最嚴,往往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大聲地嗬斥兒子。至於竹亭老人,他的才能既然得不到施展,就發憤教育兒子們。曾國藩曾經在信中提到過這樣的事:“先父……平生苦學,他教授學生,有20多年。國藩愚笨,從8歲起跟父親在家中私塾學習,早晚講授,十分精心,不懂就再講一遍,還不行再講一遍。有時帶我在路上,有時把我從床上喚起,反複問我平常不懂之處,一定要我搞通為止。他對待其他的學童也是這樣,後來他教我的弟弟們也是這樣。他曾經說:‘我本來就很愚鈍,教育你們當中愚笨的,也不覺得麻煩、艱難。’”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曾國藩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不過從根本上來說,他一生的成就還是源於他自己的苦讀,正是他一生的學習不倦,才成就了他一生的輝煌。
對曾國藩來說,美服可以沒有,佳肴可以沒有,華宅乃至女人也可以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書,不能不讀書,讀書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部分。
曾國藩從小就特別喜愛讀書,1836年的那次會試落第後,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裝,悵然回歸,搭乘運河的糧船南歸。雖然會試落榜,但卻使這個生長在深山的“寒門”士子大開眼界,他決定利用這次回家的機會,作一次江南遊,實現“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宏願。這時曾國藩身邊所剩的盤纏已經無幾。路過睢寧時,遇到了睢寧知縣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與曾國藩家是世交,也認得曾國藩。他鄉遇故人,易知縣自然要留這位老鄉在他所任的縣上玩上幾天。在交談中得知這位湘鄉舉人會試未中,但從其家教以及曾國藩的言談舉止中,便知這位老鄉是個非凡之人,前程自然無量。他見曾國藩留京一年多,所帶銀兩肯定所剩無幾,有心幫助曾國藩。於是當曾國藩開口向易作梅知縣借錢作路費時,易作梅立刻借給了他一百兩銀子,在臨別時還給了他幾兩散銀。經過金陵時,他見金陵書肆十分發達,留連忘返,十分喜愛這塊地方。在書肆中曾國藩看見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愛不忍釋,自己太需要這麼一部史書了。一問價格,使曾國藩大吃一驚,恰好與他身邊所有的錢相當。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部史書買下來,而那書商似乎猜透了這位年輕人的心理,一點價都不肯讓,開價一百兩銀子一錢也不能少。曾國藩心中暗自盤算:好在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錢定好,沿途就不再遊玩了,省吃儉用。雖然銀兩很有限,但自己隨身所帶的冬季衣物在這初夏季節也用不著,還可以拿去當了換點盤纏。
於是曾國藩把一時不穿的衣物,全部送進了當鋪,毅然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了回來,此時,他如獲至寶,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平生第一次花這麼多錢購置財物,這就是書籍。此一舉動,足見曾國藩青年時代誌趣的高雅。在曾國藩的一生中,他不愛錢,不聚財,但卻愛書,愛聚書。
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上百兩銀子換回一大堆書的消息後,不怒反喜:“爾借錢買書,吾不惜為汝彌縫(還債),但能悉心讀之,斯不負耳。”父親的話對曾國藩起了很大作用,從此他閉門不出,發憤讀書,並立下誓言:“嗣後每日點十頁,間斷就是不孝。”
曾國藩發憤攻讀一年,這部《二十三史》全部閱讀完畢,此後便形成了每天點史書十頁的習慣,一生從未間斷,一部《二十三史》爛熟於胸。
曾國藩不僅書讀得多,而且讀得極深,他是這樣看待“專”字的:“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不久;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覽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則見異思遷,此眩彼寺,則大不可。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治學貴專,不專則廣覽而不精,博閱而不深,隻能得其皮毛而失其本質,知其形而忽其實,懂其表而不識其內涵。專一是治學的標尺,越專則標度越深。比如數學,僅僅知道公式,而不加以運用,隻要題目稍加變化,便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束手無策。
曾國藩還善作劄記,他說:“大抵有一種學問,即有一種分類之法;有一人嗜之者,即有一人摘抄之法。”做劄記的筆、紙要準備好,讀書不動筆,等於白讀;讀書不作記,讀也白讀。
曾國藩讀書還講究一個“恒”字,讀書是他堅持了一輩子的事情,日日讀書,日日寫作,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勤奮不息。
積小流,方成江河
無知致平庸。積累知識就是一個積累成功的過程。稟賦極高的人並不一定是成功者,而成功者卻一定是一個注重知識積累,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有些人總是害怕自己的金錢少於他人,卻已經忘了知識早已少於他人。當別人起跳高升時,他卻連攀升的梯子都找不到。這是人生的又一種悲哀。
做一個祝福他人高升的人固然很好,但做一個被祝福的人難道不是更好嗎?
但需要記住的是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一個人就難以在工作和事業中取得突破性進展,難以向更高地位發展。
在成功之前,一個人要積蓄足夠的力量。在這方麵,托馬斯·金曾受到加利福尼亞的一棵參天大樹的啟發:“在它的身體裏蘊藏著積蓄力量的精神,這使我久久不能平靜。崇山峻嶺賜予它豐富的養料,山丘為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雲朵給它帶來充足的雨水,而無數次的四季輪回在它巨大的根係周圍積累了豐富的養分,所有這些都為它的成長提供了能量。”
即使在商業領域也是如此。那些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人,比那些庸庸碌碌、不學無術的人,成功的機會更大。
有位商界的傑出人物這樣說:“我的所有職員都從最基層做起。俗話說:‘對工作有利的,就是對自己有利的。’任何人在開始工作時如果能記住這句話,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無論目前職位多麼低微,汲取新的、有價值的知識,將對你的事業大有裨益。一些公司的小職員,盡管薪水微薄,卻願意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到補習學校去聽課,或者買書自學。他們明白知識儲備越多,發展潛力就越大。
而從一個年輕人怎樣利用零碎時間就可以預見他的前途。自強不息、隨時求進步的精神,是一個人卓越超群的標誌,更是一個人成功的征兆。
有一句格言說:“隻因準備不足,導致失敗。”這句話可以寫在無數可憐失敗者的墓誌銘上。有些人雖然肯努力、肯犧牲,但由於在知識和經驗上準備不足,做事大費周折,始終達不到目的,實現不了成功的夢想。
看看職業中介機構的待業者名錄吧,多少身強力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這裏登記,其中大部分人,因缺乏進一步發展的能力而駐足不前、被人超越、丟了飯碗。這些人本來就沒有深厚的根基,工作期間又不注意積累經驗、增加才能,當然會被淘汰。
小王在一個律師事務所任職三年,盡管沒有獲得晉升,但他在這三年中,把律師事務所的門道都摸清了,還拿到了一個業餘法律進修學院的畢業證書。一切都是為了開辦他自己的律師事務所所做的積累,結果他成功了。
而另一些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朋友,按從業時間來說,他們的資格夠老的了,但他們仍然擔任著平庸的職務,賺著低微的薪金。
兩相比較,前者立誌堅定、注意觀察、勤於思考、善於學習,並能利用業餘時間深造,必將獲得成功;後者恰恰相反,不管他們是否滿足於現狀,他們這樣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永無出頭之日。
一個前途光明的年輕人隨時隨地都注意磨練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情都想比別人做得更好。對於一切接觸到的事物,他都能細心地觀察、研究,對重要的東西務必弄得一清二楚。他也隨時隨地把握機會來學習,珍惜與自己前途有關的一切學習機會,對他來說,積累知識比積累金錢更要緊。他隨時隨地注意學習做事的方法和為人處世的技巧,有些極小的事情,也認為有學好的必要,對於任何做事的方法都仔細揣摩、探求其中的訣竅。如果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學會了,他所獲得的內在財富要比有限的薪水高出無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