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勇於創新是四十而惑的新大陸(2 / 3)

如何根據公開信息得出獨特見解?可以通過以下方式:

尋找競爭者不涉足的領域:你無法從商業雜誌、市場研究、趨勢預測、管理谘詢或陳腐的報告中獲取對未來趨勢的洞察力。唯一的方式是親自體驗。20世紀90年代早期,諾基亞注意到全球青少年文化的出現,公司決定派遣一批工程師到一些時尚青年熱點地區親自觀察這種趨勢。他們去了加利福尼亞的威尼斯海灘、倫敦的國王大道、東京六本木地區的俱樂部,而後帶著新的見解回到芬蘭,快速將公司推向行業的尖端。

加強弱信號:你需要關注“弱信號”,詢問它們將走向哪裏。玩一個發揮想象的遊戲——“擴大”,問問自己如果某個趨勢變得越來越重要將會發生什麼,會造成什麼影響,誰將受到這些結果的影響,等等。

了解背景:當你發現一種趨勢,如何判斷它重要還是不重要?你需要看看這種趨勢產生的背景,並問自己,這隻是一個隨機事件嗎?或者它將成為時代潮流?換句話說,這種趨勢是膚淺、獨立的,還是重大而廣泛的變化的一部分?

突破性創新者能將特定的技能和資產從現有業務中分離,將企業作為一組能力和資產的組合,而不是作為特定市場產品/服務的提供者。

很多人將迪斯尼的主題公園看作業務單位,但迪斯尼員工並不這樣認為。他們看到,迪斯尼樂園是世界上最大的“三維娛樂”製造商,擁有獨特的布景、服裝設計、講故事和表演的技能。將這些核心能力從主題公園中分離出來會怎樣?例如,將迪斯尼的核心能力運用於百老彙或倫敦西區,將迪斯尼電影變成舞台劇會如何?基於這樣的思路,迪斯尼舞台演出成立於1994年,成為重要的盈利來源。

寶潔公司的佳潔士白牙片,就產生於企業內部各種能力和資產的相互作用-從口腔護理部門(齒科產品)到家庭護理部門(基層技術),以及織物與家居護理部門(過氧化氫漂白)。突破性創新者能夠將企業的能力和戰略資產像搭積木那樣聯係起來。很多互聯網企業就是“重組”的例子。以電子商務網站為例,你會發現網上商家從一家公司購買信貸審批過程,另一家運行其服務器,再一家提供地圖服務,還有一家提供搜索網站的軟件……來自不同地方的能力經過無縫銜接,向消費者傳遞特定的價值。這種“即插即用”的模式能夠迅速降低新業務的成本。

一些重大機遇可能來自企業與其他企業的能力/資產的捆綁。寶潔與很多外部組織和個人發明者結成聯盟,產生了大量產品創新。例如,幹淨先生魔術橡皮擦這款產品是根據德國巴斯夫公司的創新性泡沫產品設計的。這個戰略也可以反過來運用,寶潔將其一部分資產特許其他公司使用於開發革新性新產品——飛利浦電動牙刷就使用了佳潔士專門定製的牙膏。

跳出經驗,大膽幻想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隻驢子背鹽渡河,在河邊滑了一跤,跌在水裏,那鹽溶化了。驢子站起來時,感到身體輕鬆了許多。驢子非常高興,獲得了經驗。後來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樣,於是走到河邊的時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驢子非但不能再站起來,並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無獨有偶,還有大家都熟悉的一則古老的寓言:

從前,有個賣草帽的人,每天,他都很努力地賣著帽子。

有一天,他叫賣得十分疲累,剛好路邊有一顆大樹,他就把帽子放著,坐在樹下打起盹來,等他醒來時,發現身旁的帽子都不見了,抬頭一看,樹上有很多猴子,而每隻猴子的頭上都有一項草帽。他十分驚慌,因為,如果帽子不見了,他將無法養家活口。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他就試著舉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著他舉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著拍拍手。

他想機會來了,於是他趕緊把頭上的帽子拿下來,丟在地上。猴子也學著他,將帽子紛紛扔在地上。

賣帽子的高高興興地撿起帽子,回家去了。回家之後,他將這件奇特的事,告訴他的兒子和孫子。

很多很多年後,他的孫子繼承了家業。有一天,在他賣草帽的途中,也跟爺爺一樣,在大樹下睡著了,而帽子也同樣地被猴子拿走了。

孫子想到爺爺曾經告訴他的方法。於是,他舉起左手,猴子也跟著舉起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著拍拍手,果然,爺爺說的話真管用。

最後,他摘下帽子丟在地上;可是,奇怪了,猴子竟然沒有跟著他做,還是直瞪著眼看他,看個不停。

不久之後,猴王出現了,把孫子丟在地上的帽子撿起來;還很用力地對著孫子的後腦勺打了一巴掌,說:“開什麼玩笑!你以為隻有你有爺爺嗎?”

驢子為何死於非命?孫子為何不能像爺爺當年那樣拿回被猴子拿走的帽子?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得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都機械地套用了經驗,受了經驗偏見思維的影響,他們未能對經驗進行改造和創新。

正是經驗使我們昂首否定,還是經驗又讓我們低頭認錯,人們總是跳不出經驗,它甚至讓一切最大膽的幻想都打上了個人經驗的偏見,就像一個被作家所津津樂道的某一個農民的最高理想:“我當了國王,全村的糞一個不給拾,全是我的。”這似乎就是人們說的“鄉村維納斯效應”。德波諾在《實用思維》一書中饒有興味地描述了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在偏靜的鄉村,村裏最漂亮的姑娘會被村民當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維納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裏的人難以想象出還有比她更美的人。”在村裏,它是真理,在全世界,它就是偏見。

創新不要被位置蒙蔽了眼睛

有一則禪的故事說的是小海浪與大海浪的對話:

小海浪:我常聽人說起海,可是海是什麼?它在哪裏?

大海浪:你周圍就是海啊!

小海浪:可是我看不到?

大海浪:海在你裏麵,也在你外麵,你生於海,終歸於海,海包圍著你,就像你自己的身體。

尼克鬆總統水門事件被黜後,跌至人生穀底,這時他才得以悟出:“最美的風景不是登上峰頂所看到的,而是下到穀底抬頭所體會到的”這句話。這與哈維爾在曆經磨滅難後所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為了在白天觀察星辰,我們必須下到井底,為了了解真理,我們必須沉降到痛苦的底層”。這就叫“思不出其位”。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坐標體係中,各種思想無不打上其鮮明的烙印,連老黑格爾也不忘說:“同一句格言,出自青年人之口與出自老年人是不同的,對一個老年人來說,也許是他一輩子辛酸經驗的總結。”這正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葉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站在什麼樣的年齡位置就會有什麼樣的感情。這與站在什麼樣的物理位置,就會得出什麼樣的認知是一樣的。

在一些企業裏,老板總抱怨員工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員工總抱怨老板發的錢太少、心太黑。這其實就是各自所處的位置不同,才導致雙方似乎無法彌合思維差距。

著名華裔人類學家許烺光在《美國人與中國人》一書中十分嚴肅地舉了一個例子:“在一部中國電影中,一對青年夫婦發生了爭吵,妻子提著衣箱怒衝衝地跑出公寓。這時,鏡頭中出現了住在樓下的婆婆,她出來安慰兒子:‘你不會孤獨的,孩子,有我在這兒呢。’看到這兒,美國觀眾爆發出一陣哄笑,中國觀眾卻很少會因此發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所透出的文化差異是明顯的,在美國人的觀念中,婚姻是兩個人的私事,其間的關係是任何別的感情無法替代的。而中國觀眾卻能恰當地理解母親所說的含義。這正如一些美國留學生在讀了《紅樓夢》後,總是不解地問中國教授:“為什麼寶玉和黛玉不偷些金銀財寶然後私奔呢?”中國教師知道這不是一個工具性問題,很難用一兩話解釋得清。

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到自己所在地域、國家、民族長期積澱的文化的影響,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宗教、習俗的烙印。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美國人對中國對台灣堅定的態度不可理解,同樣,一些中國人對美國為什麼老是抓住人權不放也感到不可思議的原因。

在白紙上畫一個黑點,而後問:你看到了什麼?

答案至少有一百種:芝麻、蒼蠅、圖釘、太陽的黑子、汙跡……這些都是常規的聯想,有的人的思維就更活躍一些,他可能會回答說:我看到了缺點……我看到了遺憾……我看到了損失……

但是,為什麼就沒有想到其他的?

為什麼你的眼睛僅僅盯住那個黑點?而沒有看到黑點旁邊的那一大片的白紙?而正是這個黑點束縛和禁錮了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看不到其餘更多的更好的更豐富的東西。某些人一件事情沒有辦好,就垂頭喪氣——“我真沒用,我真窩囊,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透過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一件事就給這個人下定義——“他品質有問題。”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關注廣闊的存在,而不是那個黑點。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隻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因此,我們隻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體”。刻板印象固然有省事省力的好處,但不少情況下卻會出現耽誤大事的判斷錯誤。

300多年前英國倫敦的郊區,有一個人叫霍布森。他養了很多馬,高馬、矮馬、花馬、斑馬、肥馬、瘦馬都有。他就對來的人說,你們挑我的馬吧,可以選大的、小的、肥的,可以租馬、可以買馬。你們都可以選呢,人家非常高興去選東西了,但是整個馬圈旁邊隻有一個很小的洞,很小的門,你再選大的馬出不來的,它的門很小。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個人叫西蒙,就把這種現象叫做霍布森選擇。就是說,你的思維你的境界隻有這麼大,沒有打開,沒有上層次,思維封閉,結果就是你別無選擇。

逆風而翔,飛得更高

孫臏是戰國時著名兵家,至俄國求職,魏惠王心胸狹窄,忌其才華,故意刁難,對孫臏說:“聽說你挺有才能,如你能使我從座位上走下來,就任用你為將軍。”魏惠王心想:我就是不起來,你又奈我何!孫臏想:魏惠王賴在座位上,我不能強行把他拉下來,把皇帝拉下馬是死罪。怎麼辦呢?隻有用逆向思維法,讓他自動走下來。於是,孫臏對魏惠王說:“我確實沒有辦法使大王從寶座上走下來,但是我卻有辦法使您坐到寶座上”。魏惠王心想,這還不是一回事,我就是不坐下,你又奈我何!便樂嗬嗬地從座位上走下來,孫臏馬上說:“我現在雖然沒有辦法使您坐回去,但我己經使您從座位上走下來了。”魏惠王方知上當,隻好任用他為將軍。

哲學研究表明,任命事物都包括著對立的兩個方麵,這兩個方麵又相互依存於一個統一體中。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同時與其正反兩個方麵打交道,隻不過由於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養成一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即隻看其中的一方麵,而忽視另一方麵。如果逆轉一下正常的思路,從反麵想問題,便能得出一些創新性的設想。

案例:晶體管的革命

晶體管的發明曾引起了一場世界電子革命。這其中的逆向思維起了很大的作用。50年代,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製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其中的關鍵問題是要將錯提煉得很純。日本的專家江崎與助手在長期的探索中,不管怎樣小心操作,總免不了混入一些雜質。每次測量其參數,都會發現顯示不同的數據。有一次,他想:如果采用相反的操作法,有意地一點點添加進少許的雜質,結果會怎樣呢?經實驗,當將鍺的純度降到原來的一半時,一種極為優異的半導體就誕生了。

逆向思維也是企業經營管理創新中重要的思維方式。逆向性思維具有以下特點:

(1)普遍性。逆向性思維在各種領域、各種活動中都有適用性,由於對立統一規律是普遍適用的,而對立統一的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的,有一種對立統一的形式,相應地就有一種逆向思維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維也有無限多種形式。如性質上對立兩極的轉換:軟與硬、高與低等;結構、位置上的互換、顛倒:上與下。左與右等;過程上的逆轉:氣態變液態或液態變氣態、電轉為磁或磁轉為電等。不論那種方式,隻要從一個方麵想到與之對立的另一方麵,都是逆向思維。

(2)批判性。逆向是與正常比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規的、常識的、公認的或習慣的想法與做法。逆向思維則恰恰相反,是對傳統、慣例、常識的反叛,是對常規的挑戰。它能夠克服思維定勢,破除由經驗和習慣造成的僵化的認識模式。

(3)新穎性。循規蹈矩的思維和按傳統方式解決問題雖然簡單,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擺脫不掉習慣的束縛,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見慣的答案。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麵屬性。由於受過去經驗的影響,人們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麵,而對另一麵卻視而不見。逆向思維能克服這一障礙,往往是出人意料,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案例:白癡咖喱粉

日本某食品工業公司的浦上董事長對咖喱粉新品種的開發情有獨鍾。他曾推出跟傳統咖喱粉大為不同的“不辣咖喱粉”。當時食品業對浦上大加嘲笑,認為他是“發瘋了”。當時,在世界任何地方,咖喱粉的味道都是辣的。但是,出乎意料是,被人們斷言賣不出去的“白癡咖喱粉”推出不到一年,竟成為日本最暢銷的調料品之一,至今仍然稱霸不衰。

天馬行空,你會走的更遠

在英格蘭,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在一次有許多人參加的午餐上,聘請一個有名的廚師,這廚師做出的飯菜不說是十裏飄香,也可謂有滋有味。但實驗者別出心裁地對做好的飯菜進行了“顏色加工”。他將牛排製成乳白色,沙拉染成發黑的藍色,把咖啡泡成混濁的土黃色,芹菜變成了並不高雅的淡紅色,牛奶被他弄成血紅,而豌豆則染成了粘乎乎的漆黑色。滿懷喜悅的人們本來都想大飽口福,但當這些菜肴被端上桌子時,都麵對這美餐的模樣發起呆來。隻見有的遲疑不前,有的怎麼也不肯就座,有的狠狠心勉強吃了幾口,都惡心地直想嘔吐。而另一桌的人又是怎樣的呢?同樣是這樣一桌顏色奇特的午餐,卻遇到了一些被蒙住眼睛的就餐者,這桌菜肴的命運可就大大地不妙了,很快就被人們吃了個精光,人們意猶未盡,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