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地說,畢恭畢敬的柔弱者,大多並非是什麼惡人邪徒。之所以強調對他們的防範,是因為在他們柔弱的表象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之時,混跡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襲得手。
由此可見,當我們與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時,應該力戒鬆懈,小心測試他內心的意圖,而絕不能掉以輕心,對外表畢恭畢敬的人更應如此。這樣才不至於落入他人的陷阱。
朋友不在多,而在於精
朋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也並非朋友越多越好。朋友太多,無疑就會增加應酬的次數,留給自己的空間就會相對減少。如果因不慎而交錯了朋友還很可能讓自己走失方向,落入迷途。所以,朋友不在多,而在於精。
“交友結友不在多,而在於質量,多交必濫。”這是中國古代人的交友經驗。人們常說:“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幾人”,的確,知音難覓呀。況且,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選擇,一味地以多結交朋友為榮,則會整日忙於應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與朋友的周旋上,必然影響自己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再者,結交的人多了,也必然影響到對朋友的觀察和鑒別,如果所結交的人中有品行不端或用心不良者,也很可能給你帶來危害。在社會上,確實有這麼一種人,以廣泛結交朋友為榮,可以說三教九流,無所不交。嚴格地說,這不是在交朋友,隻不過是不負責任的一般交際行為。真正的朋友在於共同的誌向和思想,在於互相幫助,使生活增加樂趣和光彩。
我們應把結交朋友看作一項十分嚴肅的事情,絕對不可輕率。在與對方交往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其思想、興趣、愛好、品質和行為,掂量一下是否值得結交。當然,這裏並不強求朋友是各方麵都比自己強的人。“毋友不如己者。”孔子是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種觀點雖然帶有很大的片麵性,但也有其道理。因為朋友之間本是互有短長的,在這方麵你有優點,在其他方麵他有特長,朋友相處,長短互補,這也是交朋友的益處之一。請不要誤會,孔子的意思是要交思想純淨、品德高尚的人,向這樣的人看齊。還要注意,看朋友是否值得結交並不是不允許朋友有缺點。人無完人,朋友也是如此。隻要你所結交的朋友品行端正,能夠真心幫助你,不至於對你有害,就可以了。
但在擇友時,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標準,要結交一生中都會對你有幫助的益友。有的人以興趣相投作為唯一標準,而不論對方的思想品行,隻講朋友義氣,隻要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同樣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肯為我赴湯蹈火,我也會為你兩肋插刀。至於是否有利於自己、有利於他人和社會,則根本不考慮了。在他的朋友中,既有講吃講喝者,又有講玩講鬧者,甚至還有為非作歹、流氓地痞之類的人。這樣,難免影響到自己。因此,我們一定要慎重選擇朋友,切不可濫交,一定要避免和那些道德品行不端的人結交,免得沾染惡習。
一些人因交友不慎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從而使自己的前程、理想、事業全部化為烏有。比如,某公司經理馬某,在業務往來中結交了許多朋友。一天,一個朋友和他一起吃喝玩樂後把他帶到賓館的一間豪華房間,神秘地遞給他一支香煙。馬某毫不介意地抽了起來,不一會兒,馬某感到異樣,這時,朋友告訴他,香煙中放了毒品。馬某當時十分氣憤,轉身就離去,但初次吸毒的體驗卻使馬某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再吸一次。於是,他再次找到那位朋友,又要了一些毒品。從此,馬某一發而不可收,一個月過後,他已經成了一個十足的癮君子。公司業務他沒心思過問,對妻子也不去關心,他隻是不斷地動用自己的積蓄,花費巨資用來購買毒品,而向他提供毒品的,正是勾引他第一次吸毒的那位“朋友”。短短兩年時間,馬某就花掉了幾十萬元的積蓄。妻子多次規勸,馬某自己也曾多次痛下決心戒毒,兩次進戒毒所,但都無濟於事,妻子失望之餘棄他而去,馬某悔恨不已。後來登到公司正在承建的一座十六層樓房的樓頂,然後跳了下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見,交朋友也非相識即可為友,相交就可相信。多幾個朋友當然不是什麼壞事,但至少需有度,更應重視質量,不能輕易拒絕,更不能輕易深信。否則,吃虧的就該是你了。
交友講究“誌同道合。”
交友之所以講求誌同道合,是因隻有誌相同、道相合,彼此之間才會互相扶助,風雨共擔;才可以推心置腹,彼此溫暖。一生之中若真能得幾個這樣的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倘若朋友很多,能夠相互攙扶的沒有幾個、能夠風雨同舟的更是寥若晨星,那麼這樣做人也是一種失敗,事業當然也難求進展。
在卡耐基的一生中,友誼是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如果沒有友誼,我就無法活下去。”
卡耐基共結交了三位摯友:赫蒙·克洛依、法蘭格·貝克爾和羅威爾·漢姆斯。
赫蒙·克洛依是來自卡耐基故鄉瑪麗維爾的作家,卡耐基和他都是從瑪麗維爾走向紐約的。但赫蒙·克洛依似乎更幸運些,他在《聖約瑟夫報》、《聖約瑟新聞》以及《聖路易斯快報》擔任記者之後,他找到了一個最適合他的職位——巴特瑞克出版社雜誌編輯的助理。
剛開始時,他們兩人並沒有什麼交往,在一次偶然的度假中,卡耐基遇上了克洛依,兩人交談起各自在紐約的奮鬥曆程。
卡耐基在和克洛依的一係列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成為一生的摯友,關係一直持續到卡耐基逝世。
他們兩人都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比如喜歡旅遊,而且還經常一同出去遊泳。
一次遊泳中,克洛依問卡耐基:
“親愛的戴爾,為什麼不嚐試寫作呢?”
“我正在積極地準備。”卡耐基興奮地回答。
從此,卡耐基提起了筆,下定決心進行創作,在卡耐基一生的暢銷書創作中,克洛依的幫助功不可沒。
卡耐基對克洛依在他成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非常感謝,為此,他特意在《影響力的本質》一書的扉頁上寫了一段話贈給克洛依,他寫道:
“讓我以最高的名譽把此書獻給我最尊敬、最重要、最誠實的朋友。”
法蘭格·貝克爾曾是卡耐基的學生,他們的友誼是在卡耐基培訓班上開始的。
貝克爾也是在貧困中長大,父親在他年幼時就去世了,家庭從此陷入困境。為了維持生計,貝克爾很小就開始當報童,稍微長大一些後便去開蒸汽爐掙錢來幫助母親,後來他成為一名棒球手而使他進入了燦爛的人生舞台。可是,後來他在球場上受了傷,不得不從球場上退下來。
在這之後轉向銷售,但貝克爾很快發現,自己很難取得預想的成功。於是他加入了卡耐基培訓班。他在課堂上的表現使卡耐基對自己的理論充滿了信心。
與此同時,對於卡耐基來說,貝克爾簡直就像是位明星學生。因為他從卡耐基課程畢業後,其事業蒸蒸日上。貝克爾用他的實際行動來證明卡耐基理論的高明。
為了表示對卡耐基課程的支持,他特別希望能幫助那些處於貧困或者事業無法拓展的人們。因此,他也成了卡耐基家中的常客,因為他永遠記著卡耐基對他的幫助。
貝克爾後來也寫過一本書,名叫《我如何在行銷中反敗為勝》,便是敘述自己是如何將卡耐基課程的內容運用到自己的行銷業務上去,並加以革新而取得勝利的。
這本書是對卡耐基人際技術的一項最好證明。
通過這位全美最佳行銷人員的大力推薦,確實有助於卡耐基的教學發展,而且從貝克爾的見地中,卡耐基也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與羅威爾·湯姆斯的友誼出現在兩個人事業的低穀階段,因此可以說是患難之交。而後來湯姆斯也靠自己的盛名為卡耐基銷售他的書籍。
一戰時期,卡耐基服了18個月的兵役,在他回來後,報名參加他的培訓班人數已經很少,大家都忙著尋找工作,領取救濟金。
盡管戰後的情形並不令人滿意,但卡耐基心中的那個事業依然存在著。
有一天,卡耐基接到了羅威爾·湯姆斯從倫敦發來的電報,說想和卡耐斯再次合作,許多內容暫時保密。
1919年湯姆斯返回紐約市時,帶回了許多戰時在中東旅遊和曆險的照片,這時,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湯姆斯的心頭形成了。
他希望卡耐基能幫他準備一些相關的文稿,他雄心勃勃地想以一種興奮、樂觀、激動的第一手資料表達方式,發表題為“與愛拜斯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演說,這一構想成功的希望相當大。
湯姆斯打算利用駱駝隊、印第安人、開羅人騎兵及伯特印人的非正規軍等栩栩如生的照片來開展演說。不過,盡管他擁有豐富的資料,卻仍需要一名能為他整理資料的助手。
在他腦海中湧現出的第一個人便是戴爾·卡耐基,這個曾經幫他獲得巨大成功的真正朋友。
接到電報後,卡耐基略作準備,便匆匆地收拾行裝奔赴倫敦。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首場演出獲得了轟動性的成功,倫敦的新聞界整天都對此進行報道。
演出任務完成後,卡耐基滿懷喜悅地返回紐約。
可不久,湯姆斯又電傳卡耐基,讓他馬上回英國,並請他為愛倫拜——勞倫斯組織兩個巡回演出公司。此時,羅威爾·湯姆斯表演公司正應邀在全美、全英及加拿大巡回演出,盛況空前。
盡管在以後的事業上遭到挫折,但兩人間的友誼並沒有因此而削減,數年後,湯姆斯再度邀請卡耐基撰寫影片中羅斯·華盛頓的台詞。湯姆斯為《影響力的本質》第一版撰寫緒論,他的簽名常在戴爾·卡耐基的廣告上出現。而且,卡耐基還經常去湯姆斯家作客,湯姆斯的孩子都記得有一位友善、愉悅、一頭灰發和戴著淡色鏡框眼鏡的慈祥長者,常來他家與他父親親切交談。
他就是戴爾·卡耐基。
卡耐基對友誼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而他對增進友誼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在社會上生活,身邊沒有一個能夠信賴的朋友,他的事業是肯定不會成功的。卡耐基的事業的成功固然與他自己的艱苦奮鬥分不開,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摯友的支持和幫助,卡耐基的成功就不會如此輝煌。
給朋友分一分等級
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人是形形色色的,選擇朋友不是一件容易事,“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但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強調交友的審慎,就認為這個也不可靠,那個也信不過呢?當然不是。人既然是社會的人,處在各種社會關係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與共、患難不移的朋友,也要善於和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甚至是反對自己的人交朋友,必要時還可化敵為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廣泛地結交那些不同職業、不同愛好、不同身份的朋友,有時也能相得益彰。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對於取長補短,開闊視野,活躍思維,都是有益的。
既要廣泛交友,又要審慎選擇。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我還有不少幾十年的老朋友,要點就在彼此略小節而取其大。”略小節,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計較不足,而是從大處著眼。看人首先看大節,不是盯住對方的缺點錯誤不放,我們講求的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看人。如果不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與人為善,就不能全麵地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就可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開,就可能得不到良好的人緣。
朋友相交以“誠”為本,但也要分等級。也許有人會說這就是不誠了,其實這並不矛盾。
有個地方士紳,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誇耀,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後來有人問他,朋友這麼多,他都同等對待嗎?
他沉思了一下說:“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
他說他交朋友都是誠心的,不會利用朋友,也不會欺騙朋友,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對方有交意,不夠誠懇的朋友,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這位士紳說:“那隻會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計有“刎頸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酒肉朋友級”、“點頭哈哈級”、“保持距離級”等等。
他就根據這些等級來決定和對方來往的密度和自己心窗打開的程度。
“我過去就是因為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傷害,包括物質上的傷害和心靈上的傷害,所以今天才會把朋友分等級。”他說。
把朋友分等級聽來似乎無情,但聽了那位士紳的話,我們該做何感想?
要把朋友分等級其實不容易,因為人都有主觀的好惡,要十分客觀地將朋友分等級是非常難的,但麵對複雜的人性,你非得勉強自己把朋友分等級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級的準備,交朋友就會比較冷靜客觀,可把傷害減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級”,對感情豐富的人可能比較難,因為這種人不厚不黑,往往在對方尚未把他當朋友時,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級,他也會覺得有罪惡感。
不過,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學習,交朋友也是如此。慢慢培養這種習慣,等到了一定年紀,自然熱情冷卻,不用人提醒也會把朋友分等級了。
分等級,可像前述那位士紳那樣分,也可簡單地分為“可深交級”及“不可深交級”。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維持基本的禮貌就可以了。這就好比客人來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請進客廳,推銷員之類的在門口應付就可以了。
另外,有一種“朋友”也是你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應酬場合認識,隻交換名片,談不上交情的“朋友”。這種“朋友”各種行業各種階層都會有,你不應把這些名片丟掉,應該在名片中盡量記下這個人的特征,以備再見麵時能“一眼認出”。
但最重要的是,名片帶回家,要依姓氏或專長、行業分類保存下來;你不必刻意去結交他們,但可以借故在電話裏向他們請教一兩個專業問題,話裏自然要提一下你們碰麵的場合,或你們共同的朋友,以喚起他對你的印象。有過“請教”,他對你的印象也會深刻些。當然,這種“朋友”不可能幫你什麼大忙,因為你們沒有進一步的交情,但幫小忙,為你解決一些小問題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總之,交朋友的選擇性和謹慎態度都需注意,我們交友有時雖不求有用,但也不求對己不利。因此,給朋友分一分等級當然是必要和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