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避免輕信
世間的繽紛多彩遠不及人心的繽紛多彩,善於偽裝的人是不會讓你從正麵看清他的真麵目的。假如你受他迷惑,輕信於他,必定會吃虧上當,慘遭暗算。因此,看人不能光看正麵,更應該從反麵去辨識他,以達到清楚識人的目的,交到好朋友的目的。
一隻狐狸躲避獵人,看見一個伐木人便請求把它藏起來。伐木人叫狐狸到他的茅屋裏去躲著。過了不久,獵人趕到了,問伐木人看見狐狸沒有。伐木人一麵嘴裏說沒看見,一麵打手勢,暗示狐狸藏在什麼地方。但是,獵人沒有注意到他的手勢,卻相信了他的話。狐狸見獵人走了,便從茅屋裏出來,不打招呼就要走。伐木人責備狐狸,說它保全了性命,卻連一點謝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說:“假如你的手勢和你的語言是一致的,我就該感謝你了。”
這隻狐狸並未受到表麵的迷惑。同樣,對於口裏說要行好事,實際上要做壞事的人,有一種很好的識別方法:觀其表麵之意而作反解,可即刻識破其虛假勾當。逆向思維的角度,能讓我們從反麵去發現從正麵很難看見的真實情況,從而避免輕信所帶來的失誤。
就以生活中女子選婿來說吧,一個好端端的女子沒能找到一個好丈夫,結果,她的一生就抹上了一層愁緒。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女子說:“我不在乎他是幹什麼的,隻要他對我好!”這裏麵確有一些蒼涼的味道,同時,也足以證明她們希望能找到一個好丈夫。可是,如何透過婚前男性的美麗光環,看清其本來麵目呢,那就不妨用反向識人法來做一個判斷。比如:
(1)越是有禮貌、言談中肯的男人,也許婚後越會計較芝麻小事。
有禮貌、言談中肯的男人是多數人都喜歡的,所以一般姑娘以及姑娘家人都把這一點看到眼裏,喜在心上,因為他們知道這種男人知書達理,今後生活也是靠得住的。這樣的推斷,從一個角度看是對的,換一個角度呢?他們的優點又恰好成了他們的缺點,因為這類男人,他們不僅情感細膩,而且對任何一件事,任何一樣東西有時候也是細膩的。比方說,他們會對你穿這件衣服,而不穿那件而在意;他們會把你無意中說的一句話,深深記在心中,或加以分析;他們會因你去參加了單位組織的一場舞會而獨自生悶氣,或幹脆暴跳如雷;他們會因叫你買藍色窗簾而你偏偏按自己的審美觀點買了綠色的,於是喋喋不休地嘮叨個沒完……生活裏的每一個細節,他們幾乎都要幹涉。和這樣的男性生活在一起,顯然會經常產生矛盾,發生口角。在離婚卷宗裏,不少是因為女方無法忍受丈夫細膩到近乎刻薄而導致離婚的。
(2)對自己的修飾過分講究的男人可能有自私的動機和忽略女性的傾向。
有些男人過分地打扮自己,純屬一種自戀。也許是因為他們太愛自己了,所以,就顧不上愛別人,甚至是自己的愛妻。有位十分有風韻的中年女子說,她的丈夫很有風度,既會買衣服,又會搭配著穿。可是,他對她和孩子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熱情。
平時大家在一塊興趣盎然地談老婆、談孩子、談家庭,他在一旁卻神情淡然。這種男性,大約不單是為了想吸引女性,可能也是一種自我滿足和自我表現吧。
(3)過分體貼異性的男人,說不定婚後容易變得專橫霸道。
在這一點上,時間很重要。在你成為他妻子之前和你已經成了他妻子之後,時間把他割成兩個人。我們不能簡單地說這種男性是騙子,但是,他們對你的殷勤、百依百順,可是為了達到目的而采取的一種本能的手段。那麼,在婚後,他的態度也許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漸改變,直到從前的溫柔體貼全部煙消雲散,剩下的,或者說能取代的,就隻有“大男子主義”的身體力行以及態度上的專橫跋扈了。
(4)喜歡誇耀自己的男人,往往個性偏向歇斯底裏且虛榮心強。
有不少男青年在戀愛對象麵前不甘寂寞,喜歡神采飛揚地誇耀自己:是某某重點大學畢業的啦,在某某機關坐辦公室,月薪近3000元,單位人如何評價他有才能、機智啦……一切都被拔高拉長了,而這種光環又最容易令姑娘心曠神怡,倍感自豪。其實,越是這一流的男性,就越有可能是一個三流的公民,他們的虛榮心極強,自私又任性,情緒上極不穩定。這種個性在心理學上稱為歇斯底裏性格。此類型的男人由於內心是自卑的,是虛脫的,因而也就是無力的。但他們要裝潢門麵,這樣就會不斷地去用言行欺騙自己,欺騙別人。這樣的男人,怎能去關心、體貼別人呢。
(5)犯錯誤時找很多借口的男人婚後夫妻之間容易吵架。
當我們的戀人在約會時間晚到半個小時或一刻鍾時,他反反複複地解釋是因為什麼什麼原因才遲到的,這樣人就是沒有能力認識錯誤、承認錯誤。一般人犯錯誤時,多半有兩種反應:一種是立刻向對方認錯賠禮,另一種則是先做一番自我解釋。前者是個性率直而且比較體諒別人的人,而後者則比較自私,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來行動。後者很怕遭到他人的批評,因此,不願輕易認錯。相反,把責任全部往對方身上推。試想,這樣的人,他們怎麼可能理解妻子?丈夫永遠不願承認自己的不是,永遠怪罪妻子,永遠是妻子的錯,如此個性缺陷,又怎能使家庭和平安寧?
從正麵洞察人心很容易被迷惑,而且弄不好還極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和抵禦,而從反麵入手,恰恰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可達到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從反麵識人也要慎重,不能不加分析地懷疑一切,以至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反麵識人時也須靈活運用。
大難當頭,方顯真情
在人的觀念領地,真情所占的比重往往更甚於金錢和其他,假如得不到別人的真情相待,那將是一種最大的痛苦。但千金易得,真情無價。在平常的交往中,禮尚往來、相互關心,未必是真正的感情投入。隻有患難時真情方才凸顯。
大難當頭時,人們總是願意聯合起來,這時候他們就成了朋友。而當朋友不能夠共禦災難時,人們又通常出賣朋友來保存自己,所以識別朋友的方法十分複雜。孫子說:“吳人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說的是當舟將沉下水去時,吳人越人,都想把舟拖出水來,成了方向相同的合力線,所以平日的仇人,都會變成患難相救的好友。
然而人在危難時也易出賣朋友。要避免交上一個不可靠的朋友,就要采取下列方法:交朋友首先得有共同的操守和共同的誌趣,不分年長年幼,也不分男性女性,但思想必須站在同一高度上才有可能成為真朋友。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就很難說他是不是你的真朋友。在人們遇到困難、危機的時候,非萬不得已是不會向朋友要求什麼的,一旦求到就說明了求助者對朋友的信任和認同。而真朋友往往是即使自己傾家蕩產、犧牲性命也會舉義相助的。見死不救、落井下石者絕不會是真朋友。朋友應是以心相交的,所以,當他們發現彼此身上存在的缺點時,肯定會誠心誠意地直接指點出來,不會有任何顧忌。這種敢言不是的朋友是真朋友,文過飾非、有所保留的不見得是真朋友。
其次是要重視義。三國時孫策奪取丹陽後,呂範要求暫領丹陽都督的職務。孫策說:“我現在已經擁有很多兵馬,怎麼再委屈你做這小官呢?”呂範說:“我舍去本土托身於將軍,就是為了同你一起共創大業。我倆像是同舟涉海,存亡相關,稍有不慎就要遭到失敗。這就是我的憂慮,不單單是您啊!現在丹陽這樣重要,關係全局,還計較官職大小嗎?”孫策非常感動,認為這是他可以共生死的朋友,就把丹陽交給了呂範。
順境中,特別在你春風得意時,凡來往多的都可以稱之為朋友。大家禮尚往來,杯盞應酬,互相關照。但如果風浪驟起,禍從天降,比如你因事而落魄,或蒙冤被困,或事業失意,或病魔纏身,或權力不存等等,這時,你倒黴自不必說,就連昔日那些笑臉相對的朋友也將受到嚴峻考驗。他們對朋友的態度、距離,必將看得一清二楚。那時,勢利小人會退避三舍,躲得遠遠的;擔心自己仕途受挫的人,會劃清界限;酒肉朋友因無酒肉誘惑而另找飯局;甚至還有人會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當然也有始終如一的人繼續站在你身邊,把一顆金子般的心捧給你,與你禍福相依,患難與共。如古人所說:“居心叵測,甚於知天,腹之所藏,何從而顯?”答曰:在患難之時。此時真朋友、假朋友、親密的、一般的、“鐵哥們兒”、“投機者”就涇渭分明了。
權力官位、金錢利益曆來都是人心的試金石。有的人在當普通一兵時自覺人微言輕,尚與夥伴們親同手足,同喜共憂。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氣長,交朋會友的觀念也就變了。對過去那:“窮朋友”、“俗朋友”便羞於與他們為伍,保持一定距離。比如,有兩位戰友在戰爭年代同甘共苦,建國後一位因犯一般錯誤離開部隊。後來他的這段曆史被當成嚴重曆史問題被追究。為了說清問題,他去找當年的戰友為自己作證,可是這位當了領導的戰友卻怕連累自己,拒而不見,說不認識他。這位老兵傷心地掉下了眼淚。很顯然,這位領導在關鍵時刻太不夠朋友了。這種做法和落井下石有什麼區別呢?
在利益麵前各種人的靈魂也會赤裸裸地暴露出來。有的人在對自己有利或利益無損時,可以稱兄道弟,顯得親密無間。可是一旦有損於他的利益時,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什麼友誼,什麼感情統統拋到腦後。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裏大家說笑逗鬧,關係融洽。可是到了晉級時,名額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麵目就露出來了。他們再不認什麼同事、朋友,在會上直言擺自己之長,揭別人之短,在背後造謠中傷,四處活動,千方百計把別人拉下去,自己擠上來。這種人的內心世界,在利益麵前暴露無遺。事過之後,誰還敢和他們交心認友呢?
當然,大公無私,吃虧讓人,看重友誼的還是多數。但是,在利益得失麵前,每個人總會亮相的,每個人的心靈會鑽出來當眾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所以,此刻也是識別人心的大好時機。
中行文子在落難之時,能夠推斷出“老友”的出賣,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災難,這可以讓我們得到如下啟示:當某朋友對你,尤其你正處高位時,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結交,而不是看中你這個人本身。這類朋友很難在你危難之中施以援手。
話又說回來,通過逆境來檢驗人心,盡管代價高、時日長,又過於被動,然而其可靠程度卻大於依推理所下的結論。因此我們說:激流之時測度人心不失為一種穩妥的方法。
辨別真相需退隱靜觀
精明的人善於分散他人心誌,再加以打擊。因為人的心誌一旦分散,便很容易受挫,那些圖謀不軌者善於隱藏其真實意圖,本意是要獨占鼇頭,卻常常甘願暫居第二。他們下手害人的最佳時機不外是人人都看不見他們張弓搭箭的時候。所以,對於他人的陰謀詭計,一定要小心識破。要提防他們翩翩來去,伺機奪取其獵物。他們為了陰謀能最終得逞,往往要聲東擊西,往來周旋。他們如果做出表麵上的讓步,你切不可輕信鬆懈。有時,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明白,你早已識破他們的花招。
張揚的敵手未必險惡,難對付的是外表柔弱的奸邪之徒,因為他容易讓我們因疏忽而遭暗算。雖然柔弱之人未必心照,但對他們更應多多防範。
謹慎最能防備欺詐。若對方心思精細,你就更應小心。有人善於將他的事變為你的事。你若看不透他們的意圖,就會被人利用。辨別真相需退隱靜觀,因而智者與謹慎者從不急於下判斷。
東晉大將軍王敦去世後,他的兄長王含一時感到沒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兒子王應在一邊勸說他父親去投奔王彬,王含訓斥道:“大將軍生前與王彬有什麼交往?你小子以為到他那兒有什麼好處?”王應不服氣地答道:“這正是孩兒勸父親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強手如林時打出一塊天地的,他能不趨炎附勢,這就不是一般人的見識所能做到的。現在看到我們衰亡下去,一定會產生慈悲憐憫之心;而荊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麼會破格開恩收容我們呢?”王含不聽,於是徑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將王含父子沉沒於江中。而王彬當初聽說王應及其父要來,悄悄地準備好了船隻在江邊等候,但沒有等到,後來聽說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後慘遭厄運,深深地感到遺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會依附於強者;能抑製強者的人,必然會扶助弱者,作為背叛父輩王敦的王應,本來算不上是個好侄兒,但他的一番話說明他是深諳世情的,在這點上,他要比“老婦人”強得多(王敦每每稱呼他兄長王含為“老婦人”)。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能救弱者於危難之中。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尋找保護的一個護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則正者更正,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為人寬懷,不露鋒芒,忍人所不能忍。
柔還有可能被奸、邪者所利用,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們往往欺下罔上,無惡不作;在強者麵前奴顏卑膝,阿諛奉承,在弱者麵前卻盛氣淩人,橫行霸道,他們以柔來掩蓋真實的醜惡嘴臉,讓人看不到他的陰險毒辣,然後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這才是最可怕的。宦官石顯雖不能位列三卿,但也充分利用皇帝對他的寵信而日益驕奢淫逸,濫施淫威。在皇帝麵前他卻顯出一副柔弱受氣的“小媳婦”神態,不露一點鋒芒,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賴,借此卻又更加胡作非為。嚴嵩是一代奸相,可謂赫赫有名,恐怕要永留大名於青史了,他奸也是奸得很有水平,把個皇帝玩得團團轉。奸賊在皇帝麵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麵孔出現的,總是顯得比誰都忠於皇上忠於朝廷;而在皇帝背後卻欺淩百姓,玩弄權術,惡名昭著。正是這種人才善於用手腕,以他的所謂柔來戰勝他的敵人,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往往長於不動聲色,老謀深算,滿肚子鬼胎,敵手往往來不及防備便遭暗算。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總是畢恭畢敬的模樣,一般而言,這樣的人與人交際應對,大都低聲下氣,並且,始終運用讚美的語氣。因此,初識之際,對方往往感覺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會察覺這種人隨時阿諛的態度,而致厭惡。
觀察了解,這種類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數受到雙親嚴厲且不當的管教,而致心理扭曲。總是懷抱不安與罪惡感,心中有所欲求時,就受到內在自我的苛責。久而之久,這些積壓的情緒經過自律轉化,就現形於表麵。這樣的表象,是他們所自知的,卻是難以修正的,因為借著畢恭畢敬的態度,他們才能平衡內在的不安與罪惡感,並且壓抑益深,態度益甚。也就是說,他們外表的恭敬,並非內在的反映。
這種人常常過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語,常是敵意、輕視、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為常識告訴我們,雙方關係好時是用不著過多恭敬語的。比如:貴府的千金真可愛!你丈夫又那麼健康,實在令人羨慕……這類口頭的禮貌,並不表示對你的尊敬,而是表示一種戒心、敵意或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