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不論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似乎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可以與之相交的原因。四十歲的你一定明白: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可以交,就如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一樣。交一個好朋友可以給你帶來無限的好處;交一個壞朋友,給你帶來的壞處也是無法估量的。
把握“度。”
許多人在交友過程中都在不自覺地犯著一個錯誤,那就是與人靠得太緊,走得太近。因而常常會在一段時間的持續高溫之後,急速轉冷,甚至降至冰點。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忽略了一個“度”的問題。其實,仔細想想,個中道理應是我們都該明白的。況且古人也一再告誡我們“物極必反。”人際關係的建立同樣在遵循著這個道理,即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再親密也該在彼此之間留下一點自由呼吸的空間。這樣,親密的關係才能維持得長久。
對人際距離的把握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論多麼親密的人際關係,也應彼此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間。人們總以為親密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似乎不應當有什麼隱私可言。其實越是親密的人際關係越是要尊重隱私。
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追問他人的內心秘密,也不隨便向別人吐露自己的隱私。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別人隱私的問題,卻存在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容易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
其次要有容納意識。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容納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澈見底的水裏麵不會有魚,過分挑剔的人也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遲早會將人際關係推向崩潰的邊緣。
最後要懂得運用距離效應。距離效應是指由於時間的阻隔,彼此間有了距離;一旦把距離縮短,重新相聚,雙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這裏,距離成了情感的添加劑。因此,應當培養自己拉開一定距離看他人的習慣,同時也不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設置為百分之百。內心沒有隱秘足顯自己的坦蕩,但因此失去了應有的人際距離,無形中為以後的人際矛盾種下禍根,這就不是明智之舉。
就一般而言,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範圍。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對方的關係相稱。
(1)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範圍在約15厘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範圍是15厘米~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
(2)個人距離。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已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的近範圍為46厘米~76厘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個人距離的遠範圍是76厘米~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76厘米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122厘米端。
(3)社交距離。這已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係,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其近範圍為1.2米~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一次,一個外交會談座位的安排出現了疏忽,在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中間沒有放增加距離的茶幾。結果,客人自始至終都盡量靠到沙發外側扶手上,且身體也不得不常常後仰。可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係需要有不同的人際距離。距離與情境和關係不相對應,會明顯導致人出現心理不適感。
社交距離的遠範圍為7英尺~12英尺(2.1米~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麵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增加了一種莊重的氣氛。
(4)公眾距離。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其近範圍為約3.7米~7.6米,遠範圍在7.6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係。
顯然,相互交往時空間距離的遠近,是交往雙方之間是否親近、是否喜歡、是否友好的重要標誌。因此,人們在交往時,選擇正確的距離是至關重要的。
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依賴於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係、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離也不同。這種差距是由於人們對“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膚、衣服以及體外幾十厘米的空間,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則僅限於心靈,他們甚至把皮膚當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時,往往出現阿拉伯人步步逼近,總嫌對方過於冷淡;而北美人卻連連後退,接受不了對方的過度親熱。同是歐洲人,交往時,法國人喜歡保持近距離,乃至呼吸也能噴到對方臉上,而英國人會感到很不習慣,步步退讓,維持適合於自己的空間範圍。
社會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間距離也有差異。一般說來,有權力有地位的人對於個人空間的需求相應會大一些。我國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龍椅上,與大臣們拉開了較大的距離,獨占較大的空間;大臣們在皇帝麵前均要彎腰低頭,眼睛不能直視皇帝,退朝時還要背朝外出。所有這些,都表現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當人們接觸到有權力有地位的人時,不敢貿然挨著他坐,而是盡量坐到遠一點兒的地方,這都是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間而惹他生氣。
人們確定相互空間距離的遠近不僅取決於文化背景和社會地位,還有性格和具體情境等因素。
因經,我們了解了交往中人們所需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交往距離,就能有意識地選擇與人交往的最佳距離,而且,通過空間距離的信息,還可以很好地了解一個人的實際的社會地位、性格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
保持適度距離
“度”是一種很難把握的無形概念,而適度就更難把握,但在與人交往時我們還是必須去把握。這個“適度”真可謂是一個人際交往中的難題!與人走得遠了,別人會覺得你難以接近,高傲怠慢;與人走得近了,別人會覺得你故意親熱,黏膩無趣。總之,近了也不好,遠了也不對。不遠不近,不疏不親才是“適度”。那麼,這個度該如何衡量和把握,就要視你和對方的條件而定了。而且,這個適度的問題需要你在生活的過程中慢慢體會,積累經驗。尤其是在與你關係至親的朋友和愛人之間,“適度”是更加重要的一個概念。如果你掌握不好這個度,再親密的友情和愛情都會在“高溫”之後分崩離析。
雖然朋友失去了還可以再交,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朋友好;愛人失去了也可以再找,但新人未必比舊人更適合你。失去任何一份珍貴的感情都是人生的損失。為了避免失去朋友,避免讓多年的友情隨風而散,有一個原則值得考慮——保持距離!
這話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是好朋友,親密愛人那為何還要保持距離?這樣不就彼此疏遠、缺乏誠意了嗎?而現實中很多人感情疏散,問題就恰恰出在這種形影不離之中。
人為什麼會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就是因為被彼此的氣質所吸引,一下子就越過鴻溝而成為好朋友,這個現象無論是在同性還是異性之間都一樣。但兩個人不管相互之間的吸引力有多大,他們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彼此所處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此人生觀、價值觀再怎麼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沒有差異那就是兩個同一體了,就不存在彼此之間的吸引力了。一對處於“蜜月期”的新婚男女,當蜜月期一過,便不可避免地觸碰彼此的差異和缺點,並且這種差異表現得越來越多。結婚之前,他們一直在求同,眼裏閃爍的總是對方的優點。而經過一個階段後,求同的動力變小,差異就顯露出來。於是從尊重對方開始變成容忍對方,直至最後要求對方!當要求不能如願,便開始挑剔、批評,然後人離情散。
密友之間交往的藝術與夫妻之間相處的藝術有些共同之處。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與其因為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適度保持距離,以免碰撞,而且還能增進雙方的感情。
所謂“保持距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過於親密,一天到晚形影不離。也就是說,心靈應貼近,但形體應該保持距離。
“保持距離”能使雙方產生一種“禮”,有了這種“禮”,就會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產生矛盾。但運用這一技巧時,一定要注意一個“度”,如果距離過大,就會使雙方疏遠。尤其是現代社會,大家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奔波,實在擠不出時間,這樣很容易忘了對方。因此一對好朋友也要經常打個電話,了解對方的近況,偶爾碰麵吃吃飯,聊一聊。否則就會從好朋友變成一般的朋友,最後變成僅僅是一個熟人,兩人的友情等級會逐漸遞減!
林穎把王怡看成比一日三餐還重要的朋友,兩人同在一個合資公司做公關小姐,公司的工作紀律非常嚴格,交談機會很少。但她們總能找到空閑時間聊上幾句。
星期天,林穎總有理由把王怡叫出來,陪她去買菜、購物、逛公園。王怡每次也能勉強同意。林穎每次都興高采烈,不玩一整天是不回家的。
有一次,林穎說有人給她介紹了男朋友,要王怡一起去相看,王怡說:“不行,我得去學習。”林穎怕王怡偷偷溜走,一大早就趕到王怡家死纏活磨,王怡因此沒有上成電腦班。
從那之後王怡開始有意疏遠林穎,她們的聚會少了,可是林穎卻驚奇地發現,她們的友誼反而更加深厚了。
與朋友交往,適當保持一點距離對雙方都有益無害。而且多數人都不願被別人緊追不放,失去該有的心理空間和自由。所謂不即不離才有吸引力也就是這個原因。而且,你一旦對朋友總是黏著不放,很容易讓他覺得你是在有意討好他。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你大可不必去做。
給自己留一點縫隙
“熱脹冷縮”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規律。所以,在任何實際運用中,人們都在不自覺地運用著這一規律,以免靠得太緊或離得太遠而出問題。在人際關係中,要保持一種良好的關係,同樣離不開這一規律的運用,那就是為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傷害,與人適當保持距離,給自己留一點縫隙。
人與人之間,如果還沒到親密無間的地步,便是一條射線,前麵的路地久天長;一旦親密無間了,就成了一條線段,那份交情就要進入倒計時了。
拿破侖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為我們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盡,沒有給友誼留下必要的生長空間。
兩個人有如兩條鐵軌,平行著才能走遠。真正的快樂是無法分享的,真正的痛苦也無法分擔。與一個不幸的人分享幸福,隻能使他的內心更加淒涼。心靈和情感上的某些東西是無法替代的,正如兩條鐵軌不能相交。
心扉完全敞開,容易傷風著涼。將內心的隱秘昭示於惡人,那會成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於善人,會成為他精神上的負擔,因為要為你恪盡守口如瓶的責任。所以,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會自找麻煩,也不會讓別人為難。
出門旅遊,我們在某個景點留影,總要用門匾作背景,並千方百計突出其特點。這是要把距離拉近,表明我們和那個景點之間的關聯。假如這個景點就在自家門口,我們反而忽略了門匾,忽略了特點突出的那一部分。這是要把距離推遠,太熟悉了,審美的角度就要變換一下。
照相要把握好距離,人際交往也如此。
這裏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女士短暫的婚姻史,離婚的原因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用她丈夫的話說:“你對我們太好了,我們都覺得受不了了。”原來這位女士非常喜歡關心照顧別人(母性自我強的人都有這種特點),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務,包括買菜、做飯、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個人包辦,別人決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覺得像住在別人家裏一樣。好事幾乎都被她做盡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對其忍無可忍,終於提出要讓她離開這個家庭,因為他們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坐享其成不好麼?其實,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正常的生活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
一提到人際交往,卡耐基幾乎成了一個“成功人際交往”的代名詞。他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
心理學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中國古語有“交友強於己”,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開頭的那個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證。在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常有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為孩子付出很多,結果孩子卻不領情,其實是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壓力所致。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令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中國人講究回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如何做以及其中包含的心理學的道理未必都知道。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在鄉下,鄉親們對於給過他們幫助的人總是好酒好肉的招待。好酒好肉是他們能拿出的最好的東西,隻有拿最好的東西才能回報別人的幫助。也隻有這樣,在下一次有求於人時他們才會覺得自己不欠別人的,才不會心有愧疚。假如別人不接受他們的招待,那麼鄉親們也許再也不會求助於他。這是淳樸的本心,但也的確是正確的交往之道。所以,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