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敢於承擔是四十而惑的添加劑(3 / 3)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並不是每一個員工都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優秀和完美,那些不負責的人無論他們飾演什麼角色,都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

一位零售業經理,在一家超市視察時,看到自己的一名員工對顧客極為冷漠且脾氣甚大,令顧客極為不滿,而他自己卻不以為然。這位經理對他的員工說:“你的責任就是為顧客服務。你現在有失自己的責任,也意味著對公司不負責任,也意味著不願對自己負責任。”他給員工最後一句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人有了敬業精神,才不會讓自己流於平庸。全力爭做一個異常優秀的人,不僅會做別人要求他做的,而且要能夠超越人們的期望,不斷追求卓越,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幹一行要愛一行,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要做就做到最好。

責任就意味著追求完美和卓越,隻有工作做好了,公司得到了發展,社會取得了進步,你的個人才能才會隨之得到提升和獎勵。

負責任、盡義務是成熟的標誌。幾乎每個人做錯了事都會尋找借口。對於責任,誰也不想主動去承擔,而對於獲益頗豐的好事,邀功領賞者不乏其人。負責任的人是成熟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他們能把握自己的行為,做自我的主宰。

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會給別人一種信任感,會吸引更多的人與自己合作。一個人承擔更多的責任,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回報和尊重。信守責任的同時,就是在信守一個人的人格和道德。

責任即生存,懷著“責任——榮譽——企業”三位一體的信念,才能把一切做完美。

瞻前顧後會喪失機遇

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一種豁出去的心態,這樣你就會敢做敢為,自然也就不會再猶豫了。

王安小時候曾遇到這樣一件事:一天,他在外麵玩耍時,發現了一個鳥巢被風從樹上吹掉在地,從裏麵滾出了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他決定把它帶回家喂養。當他托著鳥巢走到家門口的時候,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裏養小動物。於是,他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在門口,急忙走進屋去請求媽媽。在他的哀求下,媽媽終於破例答應了。他興奮地跑到門口,看見一隻黑貓正在意猶未盡地舔著嘴巴,小麻雀卻不見了。他為此傷心了很久。

王安從這件事中得到的教訓就是:不要瞻前顧後、優柔寡斷,隻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情,就要排除萬難、迅速行動。

有一位作家說過:“世界上最可憐又最可恨的人,莫過於那些總是瞻前顧後、不知取舍的人,莫過於那些不敢承擔風險、彷徨猶豫的人,莫過於那些無法忍受壓力、優柔寡斷的人,莫過於那些容易受他人影響、沒有自己主見的人,莫過於那些拈輕怕重、不思進取的人,莫過於那些從未感受到自身偉大內在力量的人,他們總是背信棄義、左右搖擺,最終自己毀壞了自己的名聲,最終一事無成”。

有一天,有一個在戀愛中的年輕人很想到他的戀人家中去,找他的戀人出來。但是,他又猶豫不決,不知道他究竟應該不應該去,恐怕去了之後,或者顯得太冒昧,或者他的戀人太忙,拒絕他的邀請。於是他左右為難了老半天,最後,他勉強下了決心去了。

但是,當車一進他戀人住的巷子時,他就開始後悔不該來:既怕這次來了不受歡迎,又怕被戀人拒絕,他甚至希望司機把他現在就拉回去。

車子終於停在他戀人的門前了,他雖然後悔來,但既來了,隻得伸手去按門鈴。現在他隻好希望來開門的人告訴他說:“小姐不在家。”他按了第一下門鈴,等了3分鍾,沒有人答應。他勉強自己再按第二下,又等了2分鍾,仍然沒有人答應。於是他如釋重負地想:“全家都出去了”。

於是,他帶著一半輕鬆和一半失望回去,心裏想:這樣也好。但事實上,他很難過,因為這一個下午沒法安排了。

你能猜到他的戀人現在在哪裏嗎?他的戀人就在家裏,她從早晨就盼望這位先生會突然來找他,帶她出去消磨一個下午。她不知道他曾經來過,因為她門上的電鈴壞了。那位先生如果不是那麼瞻前顧後,如果他像別人有事來訪一樣,按電鈴沒人應聲,就用手拍門試試看的話,他們就會有一個快樂的下午了。但是他並沒有下定決心,所以他隻好徒勞往返,讓他的戀人也暗中失望。

瞻前顧後的做法使人喪失許多機遇。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如果我們能橫下一條心去做,事情的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有個人聽說某公司招考一個職員,這公司的待遇優厚,遠景也好,他很想去試試,但是他怕自己能力不夠,又怕萬一考不取丟臉。於是他猶豫著,沒有下決心。直到最後,他發現另外一個比他條件差得遠的人居然考取了,他才後悔自己為什麼不去試一試。

許多事是應該用勇氣和決心去爭取的。有一位先生,他是某公司經理,他有一種不允許別人有機會擾亂他意誌的長處。往往在別人還在他旁邊囉囉嗦嗦地敘述事情的困難的時候,他已經把他的辦法拿出來了,幹淨利落,決不拖泥帶水。

他那種明快果決的本領,十分使人折服。而我們一般人,卻常常做不到這樣。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時常並不是對這問題的本身不能理解,而是往往被枝節的問題所困擾,因為我們太容易被周圍人們的閑言碎語所動搖,太容易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以至於給外來的力量一種可以左右我們的機會。誰都可以在我們搖晃不定的天平上放下一顆砝碼,隨時都有人可以使我們變卦,結果弄得別人都是對的,自己卻沒有主意。這正是我們成功途中的一個大障礙。

要想掃除這種障礙,首先要訓練自己對真理的判斷能力。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訓練自己在判斷之後,堅定、勇敢、自信地去把這個判斷付諸實行。

對一個堅決朝向他目標走著的人,別人一定會為他讓路。而對一個踟躕不前、走走停停的人,別人一定搶到他前麵去,決不會讓路給他。

那麼,如何克服這種阻礙我們成功的習慣呢?經驗證明以下方法卓有成效,不妨可以去試:做事時,要有“今天是我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的“荒誕”意識。“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這是美國暢銷書《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作者奧格·曼狄諾警示人生的一句話。真的,無論是誰,無論是想幹一件什麼事,如果優柔寡斷的話,就會一事無成。而這種意識,恰恰是一把利刃,可立即斬斷你的憂思愁縷,也像一口警鍾,督促你當機立斷,刻不容緩。

同時你還要甩下包袱不顧一切,要有一種豁出去的心態。“大不了就是做錯了”,“大不了就是被人笑話一頓”,而這些又能對你怎麼樣呢?一旦你有了這樣一種意識,肯定就會敢做敢當,優柔寡斷的現象肯定會在你身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要孝敬父母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孟郊的《遊子吟》。在這首五言詩裏,寥寥幾字就寫盡世間的那份最真摯的感情——母子情。父母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付出的遠非是縫縫補補的這些簡單的瑣事,更重要的還有他們在我們身上傾注的畢生的心血。在他們眼裏,我們永遠都是需要保護的孩子,我們的每一次“試飛”都不曾離開過他們的視線。我們的每一次受傷對於他們而言都是一場劫難。隻是那種痛在母親那裏是眼淚,在父親那裏是心傷。而這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深藏的卻是同一種意義——愛。

父母給予我們的這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愛,讓我們從小長到大,由稚嫩變得成熟。我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就是在他們的有生之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孝敬他們,回報他們。盡管我們所做的遠不如他們給我們的多,但為人子女、盡孝道永遠是第一要義。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例子很多: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他幼時喪母,父親娶了一個繼室。閔子騫素來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麵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撥父親與子騫的關係。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了棉衣,裏麵絮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衣服,裏麵絮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根本不能禦寒。所以,子騫穿上後,還是覺得很冷,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嬌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馬車,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戰栗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車子差點兒掉下懸崖。父親大怒,揚起馬鞭,猛打子騫。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裏麵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回到家後責罵後妻,還要將那個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後妻像木頭人一樣,呆呆地站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麵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後母在,僅我一個人是前娘的兒子,也隻是我一人穿蘆花的棉衣;因此,也僅僅是我一人寒冷。而你將後母趕走了,你再娶一位後母,那麼,便有三個前娘生的兒子了。這樣就有三個人要忍受寒冷了。”

子騫說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話語廣泛流傳於中國的民間。聽到的人,人人為之感動,都說閔子騫是個孝子。他的那位後母當時也被子騫的這兩句話所感動,知錯悔改。從此,把子騫當做親生兒子一樣看待。

對父母的孝敬是我們最應該做到的。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是人中的渣滓,不論他官高幾品,位有幾重,做不到孝敬父母就不可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而且這種人在危難的時候最容易棄他人於不顧,甚至在朋友危難的時候還會落井下石。他們的子女在他們的影響下也會形成此種的人格品性,所以也不會孝敬他們。

因此,他們的人生末路必將以悲劇結束。

言傳身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做父母的都要盡做父母的責任,否則就是一種失職。為此,古人也曾告誡我們:“養不教,父之過。”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對子女進行言傳身教,這是做父母的基本責任。

很多家長為了能夠“解放”自己,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去帶,或者請一個保姆去帶。這些做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不利,也不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因此,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要知道他們的成長狀態關係到你的整個家庭。

幼小的孩子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都非常缺乏,不會辨明是非,時刻都需要父母的指點。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怎樣做不對,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隻講道理還不夠,也難以達到教育目的。而父母的言行舉止卻是從早到晚,時刻都呈現在孩子的麵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形象,對孩子的教育更有效果。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重視對孩子的說理教育,更要重視以身作則,在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方麵都要為孩子做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為孩子樹立一個可以效仿的良好榜樣。

因為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僅聽父母的說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若父母的品德行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禮貌,關心愛護孩子,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信任和崇敬,並以父母為榜樣模仿效法。如果父母給孩子講得頭頭是道,而實際行動卻是另一回事,孩子自然就不會信服,就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說謊,可自己在生活中卻對別人說謊,這樣就很容易讓孩子感到疑惑並對父母產生不信任,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說謊。

這隻是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點滴小事,可是對孩子的影響卻不可小視。為人父母者,沒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同樣是愛,不同家教下的孩子表現也不盡相同。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因自己的一時之差給孩子的心靈塗上永遠的陰影,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