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麵對種種威脅利誘,始終恪守為臣之道,忠君愛國,保持自己高尚的氣節。所以盡管衛律使盡了各種手段,卻一直不能使他有絲毫動搖。單於聽說蘇武如此堅貞不屈,就命人將蘇武關到一個大地窖裏,不給飲食,想以肉體的折磨迫使蘇武屈服。匈奴所在之地氣候寒冷,北風夾著大雪呼嘯不止。蘇武躺在地窖裏,渴了吃把雪,餓了吃氈毛,居然活了下來。匈奴人對此感到十分驚奇,單於對他無可奈何,就將他流放到北海牧羊。並對蘇武說:“等公羊下了小羊,我就放你回漢朝。”
北海是一片原始大地,千裏沒有人煙,氣候異常寒冷,積雪常年覆蓋在大地上,鳥獸罕至。蘇武來到北海後,沒有糧食,沒有飲水,餓急了就挖鼠洞,將洞中的草根、野果取出來充饑。蘇武晝夜不肯放下象征漢使身份的節杖,時間長了,節杖上的旄毛全都脫落,他還是不肯丟棄。
蘇武在北海期間,曾經和蘇武在一起做過漢武帝侍中的李陵,投降了匈奴。單於派李陵去勸降蘇武,李陵來到北海後,對蘇武說:“單於一直在等你回心轉意,今生今世你恐怕也不能回到漢朝了,在這萬裏荒原之中白白受苦,誰又能知道你的忠義呢?近些年來,皇帝年事已高,總是做出反複無常的事來,大臣中沒有什麼過錯就被滅族的有幾十人,您還為誰效忠呢?”
蘇武說:“我心甘情願以身報國,如果單於一定要我投降,那我就隻能一死以示忠心了。”後來李陵再次來北海探望他的時候,告訴他漢武帝去世了,蘇武聽後麵向南方大聲痛哭,一連哭了幾個月。
漢昭帝即位後過了幾年,匈奴又向漢朝表示希望恢複和親,漢朝就要求放回蘇武等人,匈奴謊稱蘇武已經死了。後來,漢朝又派使者去匈奴,常惠設法買通了看守他的匈奴兵,趁著黑夜去會見了漢朝使者,將蘇武的消息告訴他們,並獻計如何揭穿匈奴的騙局。
第二天,漢朝使者麵見單於,說:“我們皇帝在打獵的時候,射中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綁有一條綾綢,是蘇武寫給皇帝的信,信中說他被囚在北海放羊,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單於隻好放蘇武回漢朝。
公元前81年春天,蘇武帶著剩下的9個人回到了漢朝京城長安。漢昭帝下令,為蘇武準備了牛羊等祭品,拜祭了漢武帝的靈位,將節仗交還到漢武帝靈前。至此,蘇武19年的磨難才終止了。他忍屈受辱,忠貞不屈,永不失節的感人事跡,震撼了朝野,令人敬佩之至。
蘇武的忍耐長達十幾年,但也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和忠誠,才能在長久的忍耐之後,回到自己魂縈夢牽的祖國。而蘇武牧羊的故事更是長久地流傳下來,作為一個堅強不屈的形象刻印在人們心中。
這樣品性高潔的人,上則為日月,下則為河嶽,是千百年來令人敬仰和學習的。這樣的柔忍不意味著軟弱,也不意味著無能。相反,它是以強大的意誌力和高尚的品格作為支持和動力的。
忍,治世之大道
有的人遇事喜歡硬碰硬,喜歡衝動,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現自己的剛正、憤慨和勇氣。但是事實上,有時候忍耐一分委婉一點,反而更容易達到目的。做人處世是要講究策略的,柔忍之道不可不學。
晏子是春秋時的齊國人,他其貌不揚、身材矮小,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他才高八鬥,機智靈活,舉國上下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他。他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和滿腹經綸很快就在國中取得了尊貴地位。
齊王非常信任這位能幹的國卿,對他委以重任。一次,晏子奉齊王之命出使楚國。楚國在當時實力雄厚,比齊國要強大。楚王本來就沒有把其他國家放在眼裏,又聽說晏子長得矮小,就對齊國更加輕視。
楚王一心想把晏子奚落一番,以顯示自己國家的尊貴和強大。他料定晏子受了嘲笑還得忍氣吞聲,於是安排了一個計劃。當晏子駕駛著馬車來到宮殿門口準備晉見楚王時,兩旁的侍衛按照楚王的意思,把晏子請下馬車,領著他來到狹小的幾乎彎腰屈膝才能進去的側門前,說:“我們楚王恭請你從這裏進去,他已恭候多時了!”
晏子一看就明白了楚王的意圖。他忍住怨氣,轉身走向正門。侍衛立即把他擋在門外,說:“你怎麼能從這個門進去呢!請從那邊走吧!”
晏子義正詞嚴地說:“拜訪人國,理所當然走正門。那邊的門充其量是個狗門,我不明白你們強烈要求我走狗門到底是什麼意思?莫非裏邊都是狗嗎?我要拜訪的可不是狗啊!”
守衛士兵一聽,無言以對,知道來者不是平平之輩,隻好乖乖放行。
楚王知道自己的計劃弄巧成拙之後,氣急敗壞,決心尋機把晏子諷刺一番。看見晏子得意洋洋地走上殿堂,楚王不顧身份,當著各位大臣的麵,尖刻地問:“真沒有想到你們齊國竟然連一個像樣的人都找不出來!你這樣矮小的個子是不是齊國身材最魁梧的?你這樣醜陋的長相是不是齊國最漂亮的啊?”
晏子沒想到楚王會如此不顧禮儀羞辱自己。他鎮靜地看著楚王,從容地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王素來注重邦交禮儀,在派遣使者出訪別國時有很多講究,其中有個規定就是:賢能的人拜會賢能的國君,庸俗的人就拜會昏庸無能的國家。大王也覺得我無德無能吧?但是能前來拜訪大王,還是我求了好半天,齊王才勉強答應的呢!”
第二天,楚王搜腸刮肚,又想出一個計謀。他安排好一切後,就假意盛情邀請晏子到前廳飲酒說話。正在說話之間,有幾個威猛的士兵押著一個五花大綁的罪犯從廳前走過。
楚王故意高聲問:“你們押的是何人,犯了什麼罪啊?”
士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回大王,此人是從齊國來的,在我國偷了別人的財物。”
犯人連忙跪下求饒說:“大王饒命!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楚王斜視著晏子說:“沒有想到你們齊國還盛產盜賊,竟然偷到我楚國來了!”
晏子明白了楚王的意圖,見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為難自己,這次再也不能客氣。於是反唇相譏:“橘生淮南為橘,橘移淮北為枳,前者香甜,後者澀苦。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生長的環境不一樣。我看不是齊國盛產盜賊,而是你治理的國家盛產適合盜賊生長的土壤吧!否則,這個人在齊國安守本分,怎麼到了楚國卻知法犯法、鋌而走險呢?”
這下楚王無言以對,他領教了晏子的厲害,從此再也不敢刁難了。
麵對別人的惡意攻擊,單憑一時之氣反擊,多半反而會遭受更大的侮辱,倒不如巧妙地用計謀回擊,以柔忍機智來維護自己的尊嚴。當然一味地躲避和忍讓也是不行的,那隻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麵,讓對方得寸進尺。
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的宰相,最初他隻是宦官頭目繆賢手下的門客,後來因為有膽識而被繆賢舉薦給趙惠文王,出使秦國。此行的目的,就是迫於秦王的壓力,而無奈拿出趙國的和氏璧去換取秦國的十五座城池。
藺相如知道秦王是想不花任何代價就白白占有趙國的和氏璧的。於是,他針對秦王的貪婪之心,有的放矢,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在秦廷上據理力爭,終於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兩年後,在澠池之會上,又是藺相如的寸步不讓,維護了趙國利益。趙王很感激藺相如,因此,在回國之後,就封藺相如為上卿。
但老將廉頗對藺相如僅憑一副好口才就獲得超過他的地位十分不滿,揚言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以大局為重,處處避讓廉頗。藺相如的門客都覺得他太軟弱可欺,十分不滿,紛紛要離他而去,藺相如勸阻門客們說:“諸位看廉將軍同秦王比,哪個勢力大呢?”眾人說:“當然是秦王。”藺相如說:“請大家想一想,秦王那麼厲害,我卻敢在朝堂上當眾嗬斥他,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我認為,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國,就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要是我和廉將軍為私人意氣爭起來,就好比二虎相鬥,必有一傷。我所以要這樣做,是先顧國家危難,後計個人恩怨啊!”
門客們聽完後,感到十分慚愧,因此對藺相如更加尊敬。後來,藺相如的這些話輾轉傳到廉頗那裏,廉頗聽到後,心裏非常愧疚,立即解衣露膊,負荊請罪。兩人終於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而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其他諸侯國都不敢小覷趙國。
由此可以看出,胸懷全局的人才會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和個人利益,有時還會為此做出犧牲。正因為如此,最終獲益的是國家和社會,而個人自然也會得到益處。這種策略不僅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治世之大道。
好漢充不得
有很多人不能忍一時之氣,喜歡硬充好漢,結果撞得頭破血流,連自己都不能保全,更別提打敗對手了,所謂“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雖然聽起來可悲,但細思之,正直固然可敬,但曲徑通幽地以柔忍之術達到正義的目的,是不是更有作用?
西漢景帝時,竇嬰擔任大將軍之職,是朝廷中的百官之首。做這樣的高官,巴結他的人很多,竇嬰也十分得意。
朝中大將灌夫為人耿直,是個典型的武夫,他不僅不去討好自己的頂頭上司,反在私下裏說:“人們都是勢利眼,巴結那些有權勢的人,這真是太無恥了,正人君子是不會這樣的。”
竇嬰後來知道此事,就向灌夫說:“你不喜歡我,不和我結交就是了,為何還要挖苦我呢?”
灌夫也不回避,回答說:“我心直口快,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我隻想提醒你不要太驕傲,否則就樂極生悲了。”
竇嬰沒有責怪他,卻好心對他說:“你這個人有勇無謀,雖然剛直,但難當大事。如若碰上奸詐小人,吃虧的一定是你。我不和你計較,難道別人也會原諒你嗎?你才應該小心才是。”灌夫對竇嬰的話不以為然。
灌夫對上不巴結,對下卻是恭敬尊重,不敢有一點兒怠慢。當別人都讚賞他這一點,誇他是個十足的正人君子時,有位朋友卻表示了憂慮,對他說:“在朝廷做官,就要符合官場上的規矩。現在是官大一級壓死人,你頂撞上司,反而討好下屬,這哪裏是晉升之道呢?你不識時務,反以為榮,早晚必惹大禍。”但灌夫對此仍是充耳不聞。
後來竇嬰被免職,孝景皇後的弟弟田蚡當上了丞相。田蚡是個十足的小人,灌夫十分看不起他。
百官見竇嬰失勢,就開始巴結田蚡,灌夫卻和竇嬰來往密切。竇嬰十分感動,說:“我得勢時,你從不和我交往,現在你不去趨炎附勢,可見你為人的品德高尚。”
灌夫的朋友又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說:“你的言行不合官場之道,實屬不智之舉。作為下級,你疏遠丞相,結交失勢的人,這雖是君子行為,卻也難為小人所容。表麵文章還是要做的,你該有所反省了。”
田蚡驕橫,對灌夫的耿直早有不滿,他時刻想整治灌夫。
一次,在酒宴上灌夫和田蚡發生了衝突,田蚡借機將他關進大牢。竇嬰為了救灌夫而四處奔走,也被田蚡誣陷。結果,灌夫和竇嬰一起遇害。
竇嬰對灌夫的評價其實是一語中的:“有勇無謀,雖然剛直,卻難當大事。”隻可惜灌夫以直為榮以曲為恥,最後落得個遭小人陷害的淒慘下場。
唐高祖李淵起兵造反時,當時的晉陽縣令劉文靜積極響應,立下不少功勞,是開國的功臣之一。裴寂是劉文靜的朋友,劉文靜和他無話不談,還多次向李淵誇獎裴寂的才能。
唐朝建立後,論功行賞,不想劉文靜的官職遠在裴寂之下。劉文靜心中十分不滿,於是常向別人發牢騷。有人勸劉文靜說:“你雖有才幹,卻缺少處世的謀略。你每次進諫都和皇上力爭,自認有理便不謙讓,就算你是對的,但誰不喜歡聽順耳的話呢?這樣子不懂得委婉,皇上會喜歡你嗎?而那裴寂卻很會做人,他事事都恭順皇上,討皇上歡心,難怪他要位居你之上了。這是官場之道,你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倒不如也學學裴寂的手段,逢迎一下皇上,官也升得快些。”
劉文靜不服氣,說:“我為國盡忠,為民請命,怎會無故討好皇上呢?裴寂這樣阿諛奉承,是個奸詐小人,我一定要除掉他。”
於是,劉文靜在麵見李淵時,都要指出裴寂的錯失,他還動情地說:“親賢臣遠小人,這樣國運才能長久,皇上不可再受小人蒙蔽了。裴寂隻會討取皇上歡心,而不幹實事,這哪裏是忠臣所為呢?”
麵對劉文靜的攻擊,裴寂完全采取了另一種應對方式,他表麵上並不記恨劉文靜,而且也從不直接說劉文靜的壞話,隻是裝出一副委屈忍讓的樣子,好像是為了皇上考慮,說:“劉文靜功勞實在太大,他瞧不起我是應該的,我並不恨他。我隻是擔心,他如此居功自傲,恐怕連皇上都不敬畏了,這就是大患了。”
他說的正是李淵最忌諱的事,李淵馬上對劉文靜厭惡起來。劉文靜更加苦惱,有人就勸他改變方法,不正麵攻擊裴寂,說:“裴寂雖是小人,可他的陰謀手段不能小看。他能讓皇上聽信他的讒言而不相信你,你還敢輕視他嗎?你要多用些智謀,講究些方法,和他正麵衝突是不可取的。”
一次劉文靜和弟弟劉文起飲酒時,忍不住又破口大罵裴寂。一時性起,他竟拔出刀子,砍擊屋中木柱。劉文靜一位失寵的小妾把他的牢騷話告訴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為了邀功領賞,竟向朝廷誣告他謀反。
裴寂受命審理此案,趁機勸說李淵殺了劉文靜,以絕後患。於是,李淵也不聽劉文靜申辯,就下令將他處死了。
劉文靜的死雖然冤枉,可是他不會做人,得罪了皇上,也是一大原因。至於他對裴寂的不滿,究竟是因為看出了裴寂的卑劣,還是因為官階的高低引起了不快;是因為他的心胸狹小,還是因為他剛正不阿,那就需要史學家去深入研究了。
總而言之,有許多人盡管在處理工作等事項上很有才幹,但在做人處世上卻很沒有技巧。這就不免會處於劣勢,不能翻身了。
不懂策略,壯誌難酬
孔子說:“有不仁義的人,你如果恨他恨得過度,便會出亂子。”意思是說討厭不仁不義的人,如果過度,千夫所指,使他無地自容,他就會釀成大亂。
東漢的陳仲弓,名實,潁川許縣人,出身貧寒,小時候就很出類拔萃,為同學所推崇。長大後有誌好學,坐立誦讀不倦。他為人性情寬厚,以德報怨。有一次,有人殺人後逃走,同縣一位姓楊的官吏懷疑是他幹的,就把他抓起來拷問,後來查明實情才放他出來。但是後來陳仲弓當了“督郵”,不僅不記仇報複,反而“密托許令,禮召楊吏”,因此“遠近聞者,鹹歎服之”。
陳仲弓曾任郡裏西門亭長,不久轉任功曹,當時宦官中常侍侯覽請托潁川太守高倫任用自己推薦的一個官吏,高倫讓陳仲弓安排此人任文學椽。陳仲弓知道這個人不能勝任,就對高倫說:“這個人用了會不能勝任,但是不用又會得罪侯常侍。不如讓我出麵請求任用此人,這樣出了問題也不會影響您的聲譽了。”後來郡中官員果然都指責他薦人不當,他一直保持沉默,直到高倫升任尚書,有一次對眾人說出真相,但陳仲弓仍然堅持說是自己的過錯。“聞者方歎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東漢末年,君庸主懦,宦官集團把持朝政,政治黑暗,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靈帝初年,中常侍張讓的父親死了,歸葬潁川,名士都討厭這個宦官,隻有陳仲弓一個人前來吊喪。後來以李膺、陳蕃為首的士族出身的中下級官員,和以郭泰、賈彪為首的太學生,加上一批在野的士太夫,抨擊宦官政治,尋求變革之路。三股力量此呼彼應,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清議”。發展到後來,便釀成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張讓等宦官大殺名士,也因為對當年陳仲弓的行為很感激,放過了許多名士。
陳仲弓去世時,遠近登門祭吊者達三萬多人,披麻戴孝者數以百計。
盡管陳仲弓知道張讓這個人名聲不好,名士不願與之結交,但他也深明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正直之士連有惡名的人都不敢去交往,怎麼去改變他?影響他?而世界之大,比張讓壞得多的人大有人在,自己今天對張讓的尊敬,滿足了他的一點虛榮心,也就有可能免去他對很多人的禍事。這樣的柔忍才是高妙手段,不僅保全自己,更幫助了別人,比之當麵作對可要強得多了。
西漢元帝時,元帝的老師蕭望之正直無私,當時朝中權貴石顯胡作非為,蕭望之十分不滿,一有機會就會對漢元帝說石顯在外邊辦了很多壞事,讓元帝懲罰他。石顯送了很多東西給蕭望之想拉攏他,可是都沒有成功。蕭望之一直和石顯及其黨羽堅持鬥爭,從沒有妥協的時候。
元帝為了維護石顯,就多次對蕭望之說:“群臣之中,隻有你反對石顯,是不是你對他有誤解呢?我重用他是看中了他的辦事能力,如果有什麼小毛病,我也不想深究,畢竟人無完人嘛。你還是不要揪住他不放了。”
蕭望之為此每次都和元帝有一番爭論。一次,他激動之下,直接指責元帝包庇石顯,縱容他違法作惡,他說:“皇上如果不處處袒護他,石顯就不會那麼猖狂了。現在他大權在握,群臣因為害怕他報複才不敢反對他,這樣一來,朝中連一個說真話的人也沒有了。難道皇上還要怪我說實話嗎?”
元帝聽了心裏很不高興,但又拿這位剛正無私的老師沒辦法,隻好說:“別人不那麼做,自有他們的道理,你為什麼不學學他們呢?雖然你是我的老師,可畢竟我是君你是臣,這樣對我說話,實不應該啊。”
蕭望之勸漢元帝懲辦石顯的同時,石顯和他的黨羽也一心想除掉蕭望之,他們多次聯名誣告蕭望之貪贓枉法。元帝了解蕭望之的為人,他對石顯說:“蕭望之一向清廉如水,這個我最清楚,你就不要陷害他了。你與他不和,就應當設法化解怨恨,而不是互相作對。如果你真有誠意,那麼就去拜訪他吧。”
石顯明白元帝還不忍舍棄蕭望之,隻好硬著頭皮來到蕭望之府中,他擠出笑臉說:“你是皇上的老師,皇上都敬你,何況我呢?我無心和你作對,皇上也讓我們和好,你就高抬貴手吧。”
蕭望之一臉嚴肅,不為所動,說:“你我不是個人恩怨,而是忠奸之爭,絕沒有和好的可能。我這個人天不怕地不怕,你就別抱幻想了。要想讓我和你在朝廷上和和氣氣的,除非江河都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