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隱忍的姿態是四十不惑的鋪路石(1 / 3)

人生如棋,一味衝撞的是陣前卒子,動輒傾盡身家性命。唯有將帥之風者才知道何時該衝鋒陷陣,何時該韜光養晦。到了四十歲,做人處世需知過剛則易折,驕矜則招禍,應以忍辱柔和為妙方,剛柔並濟,進退有度。

三思而後行

俗話說人心難測,社會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陷阱,一著不慎就可能萬劫不複了。做人處世應該三思而後行,盡量讓自己的計劃周詳,這樣才能避免失敗。適當的忍耐和柔順是必要的,這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犧牲,也是為了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明朝嘉靖時期,奸臣嚴嵩受到皇帝的寵信,一時權勢熏天,在朝中對不順從他的大臣橫加迫害,很多人都對他敢怒不敢言,許多有誌之士更是把推翻嚴嵩當作目標。

當時嚴嵩任內閣首輔大學士,而徐階也是內閣大學士,他在朝中很有名望,嚴嵩就多次設計陷害他。徐階裝聾作啞,從不與嚴嵩發生爭執,徐階的家人忍耐不住,對徐階說:“你也是朝中重臣,嚴嵩三番五次害你,你隻知退讓,這未免太膽小了,這樣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害死你的。你應當揭發他的罪行,向皇上申訴啊。”

徐階說:“現在皇上正寵信嚴嵩,對他言聽計從,又怎麼會聽信我的話呢?如果我現在控告嚴嵩,那麼不僅扳不倒他,反而會害了自己,連累家人,所以這事絕不可莽撞!”

嚴嵩為了整治徐階,就指使兒子嚴世蕃對徐階無禮,想激怒他,自己好趁機尋事。一次,嚴世蕃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羞辱徐階,徐階竟是沒有一點兒怒色,還不斷給嚴世蕃賠禮道歉。有人為徐階打抱不平,要彈劾嚴嵩,徐階連忙阻止,說:“都是我的錯,我慚愧還來不及,與他人何幹呢?嚴世蕃能指出我的過失,這是為我好,你是誤會他了。”

徐階在表麵上對嚴嵩十分恭順,他甚至把自己的孫女嫁給嚴嵩的孫子,以取信嚴嵩。後來,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鄒應龍告發嚴嵩父子,皇帝逮捕嚴世蕃,勒令嚴嵩退休。徐階還親自到嚴嵩家安慰。這一行動使得嚴嵩深受感動,叩頭致謝。嚴世蕃也同妻子乞求徐階為他們在皇上麵前說情,徐階滿口答應。

徐階回家後,他的兒子徐番迷惑不解,說:“嚴嵩父子已經獲罪下台,父親應該站出來指證他們了。父親受了這麼多年委屈,難道都忘了嗎?”

徐佯裝十分生氣,罵徐番說:“沒有嚴家就沒有我的今天,現在嚴家有難,我負心報怨,會被人恥笑的!”嚴嵩派人探聽到這一情況,信以為真。

嚴嵩已去職,徐階還不斷寫信慰問。嚴世蕃也說:“徐老對我們沒有壞心。”殊不知,徐階隻是看皇上對嚴嵩還存有眷戀,皇上又是個反複無常的人,嚴嵩的爪牙在四處活動,時機還不成熟。他悄悄告訴兒子:“嚴嵩受寵多年,皇上做事又喜好反複,萬一事情有變,我這樣做也能有個退路。我不敢疏忽大意,因為此事關係著許多人的生死,還是再看看情況定奪的好。”

等到嚴世蕃謀反事發,徐階密謀起草奏章,抓住嚴嵩父子要害,告嚴嵩父子通倭想當皇帝,才使得皇上痛下決心,除掉嚴嵩父子。

徐階不逞匹夫之勇,默默忍耐,以柔順的表麵保全自己,終於等到時機扳倒了嚴嵩父子。

沒有十足的把握就不動手,徐階的做法可謂謹慎有加。正因為他能忍辱負重,示敵以弱,才能在嚴嵩的步步緊逼下化險為夷,最後抓住機會一舉殲敵。

我們做人處世也應該謹慎小心,不能爭一時之氣,急躁冒進,否則隻會撞得頭破血流。

忍辱示柔可求勝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無疑是最廣為人知的以忍辱示柔求勝的例子。勾踐在戰敗後,先是示之以柔,取信夫差,爾後苦苦忍耐屈辱折磨,最終才能反敗為勝。

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統領大軍親征越國,越王勾踐迎戰。這次戰爭,以吳王闔閭大敗而告終。闔閭在退兵回吳的途中,由於傷重惡化,而命殞黃泉。

闔閭死後,太子夫差接替了王位,服喪期間,夫差念念不忘殺父之仇,並對天盟誓:“一定要滅掉越國,為父報仇!”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堅定複仇的決心,夫差派人站在他每天出入的門旁,見到夫差時就高喊:“夫差,你難道忘記了殺父之仇嗎?”夫差含淚答道:“殺父之仇,不敢忘記!”

為了早日實現複仇的願望,夫差日夜操練兵馬,儲備糧草,鑄造武器。經過三年多的充分準備,於周敬王二十七年,決定由大將伍子胥和伯吉率軍30萬,向越國進攻。

越王勾踐不聽範蠡和文種的勸告,率兵迎戰,結果兩軍大戰之下,越軍兵士死傷無數,戰敗已成定局。勾踐見大勢已去,隻好在眾臣的保護下,倉皇逃跑,吳軍勢如破竹,窮追不舍,將勾踐藏身的會稽山圍得水泄不通。勾踐束手無策,隻得向大臣們尋求解困的良策,文種說:“如今之計,唯有求和。”勾踐歎氣說:“吳軍已獲全勝,此時又怎麼會答應我們講和呢?”文種說:“吳國的太宰伯嚭,是個貪財好色之徒。隻需以重金和美女賄賂於他,求和就大有希望。吳王夫差十分寵信伯嚭,對他言聽計從,隻要他出麵向吳王夫差說幾句好話,求和之事,不怕夫差不同意。”

果然,伯嚭收下了美女和珠寶後,便向夫差建議同意越國的求和。夫差終於沒有抗拒住伯嚭的花言巧語,同意了越國的求和,但提出要越王勾踐夫妻去吳國做人質。勾踐無奈,為了生存,更為了日後複國大計,隻好遵照夫差的要求,厚起臉皮,放下國君的架子,帶著王後和大臣範蠡,來到吳國。

到了吳國以後,勾踐將帶來的金銀寶玉全部送給了夫差和吳國的大臣,自己住的是低矮的石屋,吃的是糠皮和野菜,穿的是連身體都遮不住的粗布衣裳,每天勤勤懇懇地打柴、洗衣、養豬,像奴隸一樣,毫無怨言。

每過一段時間,夫差就要親自巡視一番,看到勾踐他們一直是這個樣子,也就不再有所顧忌,認為他們所以能這樣,是由於困苦和勞作,已經將他們折磨得麻木了,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值得提防的呢?

勾踐在吳國兩年多的時間裏,一直忍辱負重,還不斷讓人賄賂太宰伯嚭,每次伯嚭收到越國送來的禮物後,都要去夫差麵前,為勾踐說情。時間長了,夫差也覺得即使放了勾踐,也不會對吳國造成威脅。有一次伯嚭為勾踐講情的時候,夫差就透露了想放勾踐回國的想法。但這個念頭被伍子胥的一番慷慨陳詞給打消了。

一天,勾踐聽說夫差生病了,就向太宰伯嚭請求探望,伯嚭奏請夫差,獲得準許後,帶著勾踐來到了夫差的病榻前。勾踐一到夫差麵前,就趕緊伏地而跪,說道:“聽說大王病了,我心中萬分著急,特意奏請前來探望。我略懂一些醫術,可以為大王診斷病情,希望能得到大王的允許,也可借此表我效忠之心。”

這時,正趕上夫差要解大便,勾踐等人都退到屋外,再次回到屋內時,勾踐拿起夫差的糞便,仔細品味,品嚐後,勾踐伏地稱賀:“大王的病就要痊愈了。我剛才嚐出大王的糞便是苦味,這預示病情好轉。”

夫差見勾踐對自己忠心到如此地步,非常感動,當即表示,病好後就送勾踐回國。

勾踐回國後一方麵送出西施等美女迷惑夫差,一方麵勵精圖治重整旗鼓,他為了不忘記在吳國的恥辱,就睡在柴薪上,吃飯的時候還要先嚐一下苦膽,他和大臣親自下田耕作,王後則親自紡紗織布。在這種激勵下,越國迅速恢複了元氣,勾踐終於重振雄風打敗了夫差,一雪在吳國受到的屈辱。

如果勾踐沒有超人的毅力和忍心,就不可能挺過那屈辱的三年,若是他沒有向夫差示以柔順恭謹,也不會得到夫差的信任,那麼不僅越國複國無望,勾踐自己的性命也堪憂。

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到困境,能有柔忍之心的人才有可能挺過難關,成就大業。無論是示敵以弱,還是韜光養晦,都是做人的奧妙所在。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世上有許多災禍、矛盾的起因可能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隻因彼此針鋒相對,誰也不肯吃虧,才會將問題升級,演變得不可收拾。這其中因口角之爭而引發無窮禍患的例子不在少數。如果此時可以退讓一步,其實是可以將禍患化於無形的。

釋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時候,也曾經遭人嫉妒、謾罵。有一次,他遇到一個人,一直堵住他罵個不停。可是不管那個人罵得有多難聽,釋迦牟尼仍然心平氣和地保持沉默,等到對方罵累了,歇下來了,釋迦牟尼才問他:“我的朋友,如果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對方卻不接受的話,那麼那個東西是屬於誰的呢?”

“當然是屬於那個送東西的人啦。”那個人很不客氣地回答。

釋迦牟尼說:“剛才你一直在罵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這些贈禮的話,那麼剛才那些罵人話是屬於誰的呢?”

那個人頓時為之語塞,沉默了下來,從而也了解到自己以往的過錯,並發誓以後再也不誹謗他人了。

釋迦牟尼把自己的這個經驗告訴給弟子,要他們戒之慎之:“一般人遭人辱罵後,總想回嘴報複,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那個人總會自食其果,要想汙辱別人,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會回報到自己身上,汙辱到自己。因為當人開口辱罵別人的時候,就是在汙辱著自己的修養和道德。”

所以說忍辱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愚笨的人是做不到忍辱的。宋朝學者程頤說:“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由此可見柔忍關係到人的品德操行。

我們要和各種性格、地位的人打交道,所以要能包容各種人、各種看法、各種行為。漢朝的呂蒙正剛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一天正在準備上朝時,有一位官吏躲在門簾後頭說:“就是這個不學無術的小子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就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大臣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製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大臣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但是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我就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了,始終要記著他說過我的壞話。倒不如不知道他是誰為好。這樣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失。”當時的人都很佩服呂蒙正的肚量。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類似的情形,可能是別人不懷好意的侮辱,也可能是出於誤解,甚至是平白無故的批評。如果我們不肯忍耐,非要計較個一清二白,那或許反而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很多人都知道,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晉朝的朱衝家裏比較窮,以耕田種地為生,但是他品行端正,為人豁達。有一次,鄰居家裏丟失了一頭小牛,就到處去找,結果看到朱衝家裏的小牛和自己丟失的小牛長得很像,就以為是自己的,把牛牽回家裏去。朱衝也沒有爭辯。後來,鄰居在一片樹林裏找到了自己丟失的小牛,這才知道原來牽回的牛是朱衝的,他非常慚愧,就主動把牛還給了朱衝。

村子裏還有一戶人家,平時愛逞強稱霸,蠻橫無理。有一次,他家的牛跑出來吃了朱衝田裏的莊稼,朱衝發現後把牛牽還給那戶人家,既不生氣也不責罵,隻是好言勸他把牛關好。但過了幾天,那頭牛又跑到朱衝的田裏吃莊稼,朱衝又像上次一樣把牛牽還給那戶人家。之後又反反複複發生了好幾次類似的情況,朱衝始終和和氣氣。結果這戶人家被朱衝的大度給感化,深深地自責起來,以後再不在村裏橫行霸道了。

我們在生活中總免不了要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一味地爭吵,往往不但不能辯出個是非黑白來,反而會憑添煩惱,甚至會氣大傷身影響健康。最常見的就是那些在公共汽車上,因為擁擠而引起的摩擦和口角,不僅讓當事人心情惡劣,同時也影響周圍人的情緒。其實隻要彼此都禮貌一些,容忍一些,退讓一些,事情就不會變得那麼讓人煩惱了。

柔忍,處世之本

你也許見過這樣的人:有了一些權力和地位後,就橫行霸道,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為一點兒蠅頭小利而費盡腦筋。

其實越是身處高位的人,越應該柔忍處世,否則升上去容易,跌下來也更容易。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條全長約180米、寬2米的巷道,當地人稱之為“六尺巷”。

據作家姚永樸《舊聞隨筆》和《桐城縣誌略》等史料記載:清朝名臣張英便住在這裏,張英曆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名聲顯赫,桐城人習慣將他稱為“老宰相”,其子張廷玉稱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稱為“父子雙宰相”。

當年張英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比鄰而居,房屋之間有塊空地被吳家給占用了,張家的人就送信給張英,讓他出麵幹預。張英看罷來信,就寫了首詩給家人,詩上說:“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明理,遂撤讓三尺,吳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亦退讓三尺,這樣張吳兩家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後人稱為“六尺巷”。

張英輕啟朱毫,四兩撥千斤,簡簡單單的幾句詩,就化解了原本劍拔弩張的鄰裏矛盾,為時人亦為後人做出了謙遜禮讓、與人為善的絕好榜樣。

事實上,張英的做法不僅是與人為善,而且他身居官場,處處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頃刻之間,身毀人亡。所以張英從大局著想,還是忍讓為好,免得事情鬧大了,雖然不至於當時影響他的前途,但從長遠來看,未嚐不是個禍患。讓他三尺,不僅化解了無形的隱患,又解決了鄰裏的紛爭,實在是一舉兩得。

欲製服一個大發脾氣的人,再沒有比“忍氣吞聲”更具妙處的了。古人說:“忍氣饒人禍自消。”要想處理好人際關係,減少行事中的障礙,退讓忍耐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在單位裏,如果能夠升職,或許就能看到周圍一些不讚同的眼光。這種時候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夠的,還應該表現出你的風度和內涵,真正讓人服氣,這樣工作起來才會更為順利,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柔忍不是軟弱

怒氣會使人變得衝動,容易做出不妥當的事來。如果能夠忍住一時之氣,等平靜下來再處理問題,相信解決起來要更容易些。而且,一個不能夠克製自己的脾氣的人,也就很難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試問誰願意和一個火藥桶共事呢?

在海軍服役兩年後,威拉德·斯科特於1958年回到了華盛頓。正如他所料想的,他以前服務的公司——全國廣播公司正在等他回去工作。但是他沒有料想到的是,公司換了新的老板,而且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位新上司看起來好像不太滿意他。

開始的時候斯科特盡量保持冷靜,他努力工作,想向上司證明自己的實力。可是後來有一件事讓他忍不住了。一個節目是斯科特和他的好友兼助手埃迪·沃克一直在主持的滑稽節目,但是新上司給他們安排的時間卻差得不能再差了——將近午夜!

斯科特怒火中燒,他準備找老板大吵一架,哪怕因此丟掉飯碗也再所不惜。可是,他馬上又想起了一句話:“有見識的人不輕易發怒,寬恕別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於是他冷靜了下來,和埃迪·沃克接受了這一討厭的時間安排。

他們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地幹了三年後,這個節目成了華盛頓地區最受歡迎的滑稽節目。更為重要的是,他意識到了自己以前和老板打交道的時候也有錯誤。因為知道老板不喜歡自己,所以作為報複,他要麼對老板不客氣,要麼就是盡量離他遠遠的,總是把矛盾搞得更為激化。可是有一天,老板邀請他去參加一個電台工作人員的聚會,斯科特沒有辦法推辭,隻好去了。在那裏,斯科特見到了老板的未婚妻,那是個漂亮活潑、待人誠懇的好姑娘。斯科特想,這樣美麗熱情的姑娘又怎麼會喜歡一個一無是處的男人呢?通過她,斯科特對老板的為人有了新的認識。

漸漸的,斯科特對老板的態度改變了,而老板對他的態度也逐漸改變了。事實上,他們成了好朋友,他仍然在全國廣播公司工作,後來還擔任了一個節目的氣象預報員。

如果不是那句話讓斯科特冷靜下來,如果他沒能忍住那一時之氣,沒耐住那三年的辛苦,那麼他也就不會成為公司裏重要的一員了。

蘇武,字子卿,是西漢武帝時的中郎將。公元前100年,漢武帝任蘇武為漢朝正使,護送匈奴使節回國,到達匈奴後,他已完成皇命,正準備起程回漢時,發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緱王和漢朝叛使衛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劃叛亂,準備聯絡衛律投降匈奴時所帶來的原漢朝兵將,劫持匈奴單於的母親,逃回漢朝。

虞常十分忠心於漢朝,痛恨衛律叛國求榮的可恥行徑。他將自己的計劃告訴給隨蘇武一同前來的張勝,張勝同意了他的計劃,並給予支持。但是虞常被人告發,單於發兵追捕,緱王等人被殺,而虞常被活捉了。

事情敗露後,單於大怒,準備殺死張勝和蘇武。匈奴左伊秩訾勸阻說:“處死漢使未免太過分了。他們不過是想謀殺衛律,應該讓他們投降。”單於命令衛律召見蘇武,說明了他的意思,等蘇武的回答。

蘇武說:“我出使匈奴,是為了漢匈和好,如今讓我投降,是玷汙我的使命,縱然活著,還有什麼臉麵回國呢?”說完就拔出佩劍向胸膛刺去。衛律大驚失色,急忙上前抱住蘇武,但蘇武已經身受重傷,後來找來巫醫救治了好長時間才蘇醒過來。

蘇武忠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氣節,讓單於深感欽佩,這一來他更希望能勸降蘇武為匈奴效命了。於是早晚都讓人去問候,想以此感化蘇武。

蘇武恢複健康後,單於命令衛律審問虞常和張勝,並將蘇武帶去聽審,想借機威嚇他。在審問中,衛律將虞常當場殺死,蘇武鎮定自若地說:“隻要你有膽量殺漢朝正使,那就殺吧,我並不怕死。”衛律見以死相脅迫並未見效,於是又用功名利祿來引誘蘇武。

蘇武怒罵道:“你身為漢朝使臣,卻忘恩背義,背叛了君主和國家,像你這種無恥之徒,我再也不想見你!你倚仗單於的信任,隨意殺人,從中撥弄事非,挑唆漢朝和匈奴相鬥,自己卻幸災樂禍,真是無恥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