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擁有包容的心態就已經是一種勝利。犯錯有時也可能是出自良好的動機,善意地幫別人查找犯錯誤的原因所在,查找的同時,也是給對方親合力的期許,這種期許,正是一把開啟雙贏合作的金鑰匙。
有“容”乃大
對於現代人而言,物質是豐富的,知識是豐富的,許多人擁有廣博的知識,能做事、能賺錢,但是卻不快樂,仍然有很多煩惱,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我們人生的智慧太貧乏了,不懂得如何包容生活。
人生在世,會遇到各種紛繁蕪雜的問題,有了包容,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包容是人生的大智慧,無論對做人處世,還是奮鬥創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會包容,能夠修身養性,安身立命。它是成就大業的利器,是獲得快樂幸福的妙門。
包容體現了人們大度的胸懷和氣概。它講究的是策略,運用的是智慧。
包容別人的過錯,即使隻是一句安慰的話,也能迎來天空無邊的蔚藍。
包容不是姑息別人的錯誤,也不是自己軟弱的表現。包容是一種理解,一種涵養,不是簡單的寬容加饒恕。當別人做錯事時,包容對方往往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二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這兩名戰士來自同一個小鎮。
兩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安慰。十多天過去了,仍未與部隊聯係上。這一天,他們打死了一隻鹿,依靠鹿肉又艱難度過了幾天,可也許是戰爭使動物四散奔逃或被殺光。這以後他們再也沒看到過任何動物。他們僅剩下的一點鹿肉,背在年輕戰士的身上。這一天,他們在森林中又一次與敵人相遇,經過再一次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就在自以為已經安全時,隻聽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幸虧傷在肩膀上!後麵的士兵惶恐地跑了過來,他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並趕快把自己的襯衣撕下包紮戰友的傷口。
晚上,未受傷的士兵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地。他們都以為他們熬不過這一關了,盡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沒動身邊的鹿肉。天知道他們是怎麼過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隊救出了他們。
事隔30年,那位受傷的戰士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時在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他發熱的槍管。我怎麼也不明白,他為什麼對我開槍?但當晚我就原諒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而活下來。此後3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我包容了他。”
一次可貴的包容,換來了一生的朋友之情,可見,包容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無價的。做到包容說難也難,說易也易,有時可能隻是一句安慰的話語,就可能迎來天空無邊的蔚藍。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架飛機在升空的一瞬間,機身有些異樣地抖動,但這隻鋼鐵巨鳥還是在慣性中鑽進了雲層。駕駛這架新式戰機的是美國特級試飛員胡佛,這位曾經試飛過幾千架次的王牌試飛員,平時最相信自己的直覺。此時,一種不祥的預感漸漸地占據了他的心。果然,飛機開始急速下墜,儀表盤上亮起了一盞盞醒目的紅燈,剛剛還像一根飄帶的河流,因為飛機下降變得波濤洶湧。冷靜、冷靜,麵對撩開了麵紗的死神,胡佛一遍一遍在心裏默念,在一個真正的試飛員心中,這項耗資上億美元和無數人智慧心血的成果比什麼都重要。冷靜與經驗拯救了一切,奇跡終於在這漫長的幾秒鍾裏發生了,發動機又發出了沉悶的轟鳴,在塔台的指揮下,胡佛憑借豐富的經驗終於使飛機迫降成功。
胡佛走下舷梯的時候,地勤人員呼啦啦地向他奔來,走在最前麵,第一個緊緊擁抱他的,是泣不成聲的機械師戴維。因為是他一時的疏忽,錯將轟炸機的油料加進了戰鬥機,才差點釀成了一場機毀人亡的事故。
胡佛知道了原委後,並沒有責怪這位合作了十餘年的老夥計。而是安慰他說:“一切都過去了,死亡也消失了,不要因為無意的過錯而責備自己,我相信你,以後隻要是我飛行,會繼續請你‘加油’。”
因為這一句話,戴維很快從陰影中走出,並且一直陪伴在胡佛的左右,直至兩個人共同退役。其間,再也沒有出過任何哪怕是細微的差錯。
人生在世,會與許許多多的人接觸,難免會有入有意或無意地給我們造成一些傷害,如果一味地將這些傷害記掛在心,時刻與之計較,那我們的心靈就會被氣惱和怨怒所折磨,背負上沉重的包袱。倒不如用理解和原諒做藥引,熬一服包容的湯藥,這既能解除別人的痛苦,更能讓自己變得快樂健康!
要學會“寬恕。”
也許昨天,也許很久以前,有人傷害了你,你不能忘記。你本不應受到這種傷害,於是你把它深深地埋在心裏等待報複。不過現在你應該明白,這樣做是毫無益處的,不肯放過別人就是不寬恕自己。
在這個世界裏,一個人即使是出於好意也會傷害他人。朋友背叛你、父母責罵你、愛人離開你……總之,每個人都會受到傷害。
人一旦受到傷害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怨恨,一種是寬恕。
怨恨是你對受到深深的、無辜傷害的自然反應,這種情緒來得很快。女人希望她的前夫與他的新妻子倒黴;男人希望背叛了他的朋友被解雇。無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怨恨都是一種鬱積著的邪惡,它窒息著快樂,危害著健康,它對怨恨者的傷害比被怨恨者更大。
消除怨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寬恕。寬恕必須承受被傷害的事實,要經過從“怨恨對方”,到“我認了”的情緒轉折,最後認識到不寬恕的壞處,從而積極地去思考如何原諒對方。
寬恕是一種能力,一種停止傷害繼續擴大的能力。
寬恕不隻是慈悲,也是修養。
生活中,寬恕可以產生奇跡,寬恕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損失,寬恕猶如一個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複仇心理鋪就的黑暗道路。
曾任紐約州長的威廉·蓋諾被一份內幕小報攻擊得體無完膚之後,又被一個瘋子打了一槍幾乎送命。他躺在醫院為他的生命掙紮的時候,他說:“每天晚上我都原諒所有的事情和每一個人。”這樣做是不是太理想了呢?是不是太輕鬆、太好了呢?如果是的話,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位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也就是“悲觀論”的作者叔本華的理論。他認為生氣就是一種毫無價值而又痛苦的冒險,當他走過的時候好像全身都散發著痛苦,可是在他絕望的深處,叔本華說道:“如果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
當耶穌說“愛你的仇人”的時候,他也是在告訴你:怎麼樣改進你的外表。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女人,她們的臉因為怨恨而有皺紋,因為悔恨而變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樣美容,對她們容貌的改進,也及不上讓她心裏充滿了寬容、溫柔和愛所能改進的一半。
怨恨的心理,甚至會毀了你對食物的享受。聖人說:“懷著愛心吃菜,也會比懷著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要是你的仇人知道你對他的怨恨使你筋疲力竭,使你疲倦而緊張不安,使你的外表受到傷害,使你得心髒病,甚至可能使你短命的時候,他們不是會拍手稱快嗎?
即使你不能愛你的仇人,至少也要愛你自己。要使仇人不能控製你的快樂、你的健康和你的外表,就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熱得燒傷你自己。”
你也許不能像聖人般去愛你的仇人,可是為了你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你至少要忘記他們,這樣做實在是很聰明的事。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兒子約翰說:“我父親不會一直懷恨別人。”他說:“我爸爸從來不浪費一分鍾,去想那些不喜歡的人。”
在加拿大傑斯帕國家公園裏,有一座可算是西方最美麗的山,這座山以伊笛絲·卡薇爾的名字為名,紀念那個在1915年10月12日像軍人一樣慷慨赴死——被德軍行刑隊槍斃的護士。她犯了什麼罪呢?因為她在比利時的家裏收容和看護了很多受傷的法國、英國士兵,還協助他們逃到荷蘭。在十月的那天早晨,一位英國教士走進軍人監獄——她的牢房裏,為她做臨終祈禱的時候,伊笛絲·卡薇爾說了兩句將刻在紀念碑上不朽的話語:“我知道光是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對任何人有敵意和恨。”四年之後,她的遺體轉移到英國,在西敏寺大教堂舉行安葬大典。人們常常到國立肖像畫廊對麵去看伊笛絲·卡薇爾的那座雕像,同時朗讀她這兩句不朽的名言。
托爾斯泰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國王想勵精圖治,如果有三件事可以解決,則國家立刻可以富強。第一,如何預知最重要的時間。第二,如何確知最重要的人物。第三,如何辨明最緊要的任務。於是群臣獻計獻策,卻始終不能讓國王滿意。
國王隻好去問一位極為高明的隱士,隱士正在墾地,國王問這三個問題,懇求隱士給予指點。但隱士並沒有回答他。隱士挖土累了,國王就幫他繼續幹。天快黑時,遠處忽然跑來一個受傷的人。於是國王與隱士把這個受傷的人先救下來,裹好了傷口,抬到隱士家裏。翌日醒來,這位傷者看了看國王說:“我是你的敵人,昨天知道你來訪問隱士,我準備在你回程時截擊,可是被你的衛士發現了,他們追捕我,我受了傷逃過來,卻正遇到你。感謝你的救助,也感謝你讓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我不想做你的敵人了,我要做你的朋友,不知你願不願意?”國王聽了微笑著說:“我當然願意。”
國王再去見隱士,還是懇求他解答那三個問題。隱士說:“我已經回答你了。”國王說:“你回答了我什麼?”隱士說:“你如不憐憫我的勞累,因幫我挖地而耽擱了時間,你昨天回程時,就被他殺死了。你如不憐恤他的創傷並且為他包紮,他不會這樣容易地臣服你。所以你所問的最重要的時間是‘現在’,隻有現在才可以把握。你所說的最重要人物是你‘左右的人’,因為你立刻可以影響他。而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愛’,沒有愛,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學著寬恕吧!遇事記恨別人的人,往往不能從被傷害的陰影中平安歸來,痛苦總是如影隨形,受傷害的反而是自己。因此,你一定要盡己所能地寬恕別人,這樣做也正是在寬恕自己。
關愛他人,收獲幸福
關愛他人,你所付出的僅是一點愛心,但你收回的卻是巨大的幸福。請相信愛心是能夠被傳遞的,關愛別人就是在關愛自己。
有一個人被帶去觀賞天堂和地獄,以便比較之後能讓他聰明地選擇自己的歸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獄。第一眼看去條件非常好,因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種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當他仔細看那些人時,發現沒有一張笑臉,也沒有伴隨盛宴的音樂或狂歡的跡象。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看起來沉悶,無精打采,而且皮包骨頭。更奇怪的是,那些人每人的左臂都捆著一把叉,右臂捆著一把刀,刀和叉都有四尺長的把手,使它不能用來自己喂自己吃,所以即使每一樣食品都在他們手邊,結果還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餓。
然後他又去了天堂,景象卻完全一樣:同樣食物、刀、叉與那些四尺長的把手,然而,天堂裏的居民卻都在唱歌、歡笑。這位參觀者困惑了。他奇怪為什麼條件相同,結果卻如此不同。在地獄的人都挨餓而且可憐,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樂。最後,他終於看到了答案:地獄裏每一個人都試圖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四尺長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東西;天堂裏的每一個人都是喂對麵的人,而且也被對麵的人所喂,因為互相幫助,所以,誰都可以吃到食物。
在關愛他人的同時,你就是在為自己播下一枚與人為善的種子。隨著時光的流逝,它會發芽、抽葉,直至長得枝繁葉茂。它不僅能夠為他人擋風遮雨,也能嗬護你、安慰你獲得幸福。
任何一種真誠而博大的愛都會在現實中得到應有的回報。付出你的愛,給別人力所能及的幫助,你的人生之路將多通途、少險阻。
小城裏有一對待人極好的夫婦不幸下崗了,在朋友、親屬以及街坊鄰居們的幫助下,他們開起了一家火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