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放下的境界是四十不惑的名片(1 / 3)

人到四十,你就該花點時間去重新審視你的生活。暗中窺探的貪婪、世間萬般的誘惑,很可能已經將你引入歧途,你想擁有的越多,你就會失去越多。因此人到中年後,你需要用減法來撥算自己的人生,放棄沉重的負擔,丟掉無止盡的欲望,讓自己的生活重回幸福與定靜。

如何做到勇敢放棄

常聽到人到四十就感歎時間不夠用,負擔過重,但不知你想過沒有,這負擔都是你自己加上的——你忙著社交應酬,忙著鑽營求地位,忙著求虛榮去奪利……盡管人生奮鬥的目的是獲得,但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順暢,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是必須要放棄的。

學會放棄,是放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難以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放棄為之奮鬥的過程和努力;是放棄那種毫無意義的拚爭和沒有價值的索取,而不是喪失奮鬥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棄那種金錢地位的搏殺和奢侈生活的創造,而不是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是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的,他們每天都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伴隨左右。而不懂得放棄的人,隻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他們不僅最終未能達到目標,而且每天都陷於得失的苦惱之中。

也許放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也許正是當年的放棄,才到達今天的光輝極頂和成功彼岸。

有一首老歌,歌詞最後幾句是這樣的:“原來人生必須要學會放棄,答案不可預期;原來結果最後才能看得清,來來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懼放棄。

歐洲金雕築巢於高山懸崖,它以尖利的喙和強壯的爪宣布自己是天空的王者。金雕一窩,隻孵出兩隻幼雛。在食物不足的年份,小金雕就會挨餓,金雕媽媽也隻能眼看著孩子餓得嗷嗷叫。這時,兩隻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擠靠,結果總是相對弱小的那隻被擠下山崖摔死。金雕媽媽此時隻能容忍這種“獸行”。

人是難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麵對自然界的殘酷,金雕必須如此,否則就會全部餓死。豈止金雕,我們人類不也時時麵對著痛苦的放棄嗎?

那麼我們如何做到勇敢放棄呢?

要簡化自己的人生,我們要經常地有所放棄,要學習經常否定自己,把自己生活中和內心裏的一些東西斷然放棄掉。

如果我們永遠憑著過去生活的慣性,日常世故的經驗,固守已經獲得的功名利祿,想要獲取所有的權錢職位,什麼風頭利益都要去爭,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讓我們眼花繚亂,什麼朋友熟人都不願得罪,這樣我們會疲於應付,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謂的紛爭無窮的耗費上。不僅自己的正常發展受到限製,甚至迷失自己真正應該前行的方向。

在人生的一些關口,我們的生命田園中會長出一些雜草,侵蝕我們美麗豐富人生的花園,搞亂我們幸福家園的麥地。我們要學會對這些雜草鏟除和放棄。放棄不適合自己的職業,放棄異化扭曲自己的職位,放棄暴露你的弱點缺陷的環境和工作,放棄實權虛名,放棄人事的紛爭,放棄變了味的友誼,放棄失敗的戀愛,放棄破裂的婚姻,放棄沒有意義的交際應酬,放棄壞的情緒,放棄偏見惡習,放棄不必要的忙碌壓力。

放棄我們人生土地和花園裏的這些雜草害蟲,我們才有機會同真正有益於自己的人和事親近,才會獲得適合自己的東西。我們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種,致力於有價值的耕種,最終收獲豐碩的糧食,在人生的花園采摘到鮮麗的花朵。

放棄得當,是對圍剿自己的藩籬的一次突圍,是對消耗你的精力的人事的有力回擊,是對浪費生命的敵人的掃射,是你在更大範圍中發展生存的前提。

放棄得當,是對捆綁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丟掉那些不值得你帶走的包袱,拿走拖累你的行李物件,你才可以簡潔輕鬆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會更加愉快,你才可以登得高行得遠,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風景。

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去充當的社會角色,放棄束縛你的世故人情,放棄偽裝你的功名利祿,放棄徒有虛榮的奉承誇獎,放棄各種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夠騰出手來,用足夠的精力和智慧來贏取你真正應該有的東西,努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自由自在地發掘自己的潛力,直奔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果我們不及時地將損害我們的雜草和腫瘤放棄,不及時地將它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掃除,從心靈裏清理出去,它們就會妨礙我們本應快樂擁有的一切,絆住我們前進努力的腳,蒙住我們判斷是非的眼睛,腐蝕我們的生存,占據我們寶貴的人生空間,榨幹我們生命土地裏的水分和營養,打破我們的發展次序,給人生添亂添煩。

生命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隻有一次,我們不能讓太多的無關的人事功名來消耗我們的光明和智慧;也不可能去成就許多種事業,做到名利雙收事事如意;更不能和那些消耗我們的人事進行持久戰,讓它們給我們不斷地帶來麻煩和損失。我們要用放棄來保護自己,來成就自己,來砥礪自己。

放棄,需要背水一戰的勇氣和魄力,放棄是痛苦的、是疼痛的、是難舍的、是悲涼的,需要心靈太多的掙紮、猶豫和勇氣,放棄意味著永遠的喪失和缺憾,甚至有時需要我們重整旗鼓,從頭來過。

放棄,需要智慧和遠見。放棄,還意味著我們和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永遠錯過;放棄,有時使我們難以割舍得心疼心碎。放棄鑽營權利和沽名釣譽,你將布衣終身;放棄金錢職位,你再沒有了特殊和享樂的機會;放棄社交和朋友,你要承受孤獨和寂寞;放棄失敗的戀愛婚姻,你要獨自飄零單飛。

放棄,尤其需要你調動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進行周密無悔的判斷,下定一往無前的決心,然後破釜沉舟,果敢行事。

定位,要求我們學會爭取,也要求我們學會放棄。如果你感到太苦太累太煩太忙太雜,如果你有太多的心事和苦惱,如果你失去了表現真我的機會,如果你沒有得到真愛真情,如果你的生活被眾多的迷霧遮住了眼,就說明你的定位出現了偏差,說明你應放棄一些包袱和拖累。

一生之中,我們會遇到太多太多誘惑,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放棄,放棄那些對我們來說並非必要的東西,專注地把握自己真正的誌趣和才能,這樣人生才會富有內涵,回首人生時才會少一些遺憾。

放下貪欲,你會活得更精彩

人的欲望是沒有盡頭的,欲望越大,人就越貪婪,而你的貪欲最終將給你和家庭帶來不幸。因此,你必須學會節製欲望,別讓貪欲控製了你。

今人的執著追求,既包含精神世界的,亦包含物質享受的。今人的切忌貪婪,既包含物質享受的,更包含精神王國的。

“貪人敗類”是《詩經·大雅》中的古訓,借伊索的話來解釋,即: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記得有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有個農夫到山中打柴,他已顯得有些衰老,且常常受到妻子的奚落。這天,他幸遇“青春泉”,解了渴。回到家後,妻子大為驚訝,因為他突然變得年輕了許多。經追問,方知是飲用了青春泉水的緣故。於是,妻子迫不及待地也到了那裏,狂飲起來,可是,由於她貪得無厭,不知節製,終於從中年蛻化為青年再蛻化為少年,最後竟變成了呱呱墜地的嬰兒,當丈夫趕赴泉邊時,隻好歎息著把她抱起來,當作子女撫養了。就因為她“貪婪無度”,以致失卻了正常的生命秩序,變成有待於重新進行靈智啟蒙的新生兒——生命智慧的赤貧者。

貪婪者多貧窮,還在於它往往表現為一種剝奪:對物欲的貪婪,常常會擠掉珍貴的生理空間,就如同有些新婚夫婦把新房變成高貴的“家具店”,富足是富足了,但卻使有限的生活空間變得窘迫不堪。對精神生活的貪婪,常常會排擠掉正常的倫理情感交流活動。

所以,何必貪求太多呢?拋掉泛濫的物欲,你才能擁有高質量的生活品位和高境界的人生。

有一個掃地和尚的故事,說的是一座縣城裏,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出離城十幾裏。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裏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從小也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鬆樹,不見它再抽枝發芽,可也不再見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裏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幹年,一位長者走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刻著字,字跡大都磨損,老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刻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據說有一位將軍在這小城紮營時,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將軍丟下他的兵丁,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後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淨地。

現代人也許會譏笑這位老和尚除了掃地,掃地,還是掃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沒戲。其實這位老和尚就是在這平淡中,給小城掃出了一片淨土,為自己掃出了心中的清淨,掃出了137歲高壽,誰能說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煉?這個故事就說明了平淡對人心清靜的重要。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認為現代人物欲太盛,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物欲更具誘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隨心所欲,就必然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幸。

一位40歲的先生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自由人”,因為他認為自己活得很灑脫。有人問他何故要給自己加上這麼個頭銜,他說:“我現在離了婚,無牽無掛,在公司裏我說了算,在外麵可以隨心所欲。”他的話語剛落,包裏的手機就響了。他掏出手機聽了不大一會兒,臉色驟變,匆匆向別人告辭說:“不好,工人嫌工資低要停工,我得趕快回去處理。”其實,一個人自由不自由,不在於隨心所欲,而在於能時時順心盡意。這位老總雖然有權有錢,可以隨心所欲,但這一切並不等於自由。因為工人要停工,八成與自己隨心所欲有關。哲人說:“人的自由並不僅僅是在於做他願意做的事,而在於永遠不做他不願做的事。”這句話提醒人們,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規則的。有了行為的自由,才能獲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節緣,自甘平淡,保持一種寧靜的超然心境。做起事來,不慌不忙,不躁不亂,井然有序。麵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麵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沒有小肚雞腸帶來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人體的神經係統常處於一種穩定、平衡、有規律的正常狀態。這才是心靈的最大舒展。我們再看看那些拒絕平淡者,他們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腦袋,有的當了囚犯,有的雖然僥幸沒有被檢舉揭發出來,但他們整天心驚膽戰,心裏卻失去了自由。

如果一個人有太多的物欲和虛榮心,那麼他在行走時,就會因這些重負而寸步難行。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考慮地就給了他一塊布。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子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單身漢,於是就帶著這無家可歸的單身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單身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一個人如果物欲太盛,那麼他的心就永遠難以平靜,也就談不上修身養性了。

真正的開心滋味不是用金錢和權勢換回來的,隻有節製欲望,放下貪欲,你的心情才會舒暢,你才能領略生活的樂趣。

對財富的追求要有限度

也許一個男人年少時會把錢看得很淡,但人到40,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責任日複一日地加重,這時錢的重要性就會越來越明顯。努力賺錢是無可厚非的,但要把握一個度,超出了個人的需要,那麼錢就是一串數字,一堆廢紙而已。

人的欲望是一種本能,不是罪惡。每個人都會有欲望,隻不過每個欲望都不一樣。有些人希望“五子登科”,有些人希望美眷巨宅,有些人希望名與權皆備。過多的欲望,會使有血有肉的人變成機器,少欲的人,才能得閑,無事當看韻書,有酒當邀韻友。

老實說,錢可以買到“婚姻”,但買不到“愛情”;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美食”,但買不到“食欲”;錢可以買到“床位”,但買不到“睡眠”;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麗”;錢可以買到“娛樂”,但買不到“愉快”;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諂媚”,但買不到“尊敬”;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威望”;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錢可以買到“軀殼”,但買不到“靈魂”;錢可以買到“幫凶”,但買不到“知己”;錢可以買到“勞力”,但買不到“奉獻”;錢可以買到“財富”,但買不到“幸福”……

錢是生活之必需,又是萬惡之根源,就看你如何駕馭!

一般情況下,人們隻跟自己的同事團體來往,這個團體才是他們衡量自身成敗的參考指標。例如,在一些國家,年收入在2萬美元到3萬美元間的階層,有他們自己的社交圈子。在這個圈子裏,一年賺2.96萬的就堪稱高收入,2萬元的則是低收入。一年賺2.96萬的人如果要與一年賺10萬塊錢的人比,結果一定是有失落感。如果人人都和洛克菲勒或唐納·川普比較,我們的社會一定比現在更動蕩不安,許多人也會終生不滿,生活在痛苦的深淵。

問題是人的一生多少錢才夠用?也許你沒有算過,但可以告訴你,隻要不是太奢侈,大多數人所賺的,往往多過於自己的需求。

奢侈,可以說是有錢的現代人的最大迷障。

哲學家說,錢有四種意義:錢是錢,錢是紙,錢是數字,錢是冥紙。但一般人都多賦予了另一個意義:錢是萬能。

錢能取來花用,算錢。

賺了錢,但換成數量龐大的房子、車子、土地,守著不能用,叫紙。

把錢全存進銀行,以數字的變化為榮,錢是數字。

賺太多了,身體撐不住了,錢會是冥紙,燒給自己用。

很多年前有一個商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奢侈,用大把百元的大票粘貼成巨大的喜字;後來便有了一群商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之心,開起了什麼人體的盛宴;再後來,有了以金箔作為一道菜的黃金宴;有了二十萬之天價的年夜飯,這些都是人的奢侈之心在作祟。

這能說明什麼呢?我們很難想象它帶給人們的是怎樣複雜的聯想。

要知道,在一個文明社會裏,社會越進步,人們就越提倡簡樸,即使是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人們仍然以穿著的隨意作為日常生活的時尚,擁有數百億美元之巨的比爾·蓋茨,也會為節省幾美元的停車費而寧願將車多開出一站地。

錢非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所以該學會,當用則用,當省要省。

如果你檢查一下屋裏的後陽台,便明白自己的奢侈指數,滿滿一籮筐未曾用過的東西,用了一次便準備扔掉的器皿,過時而全新的衣服,還有親友送來的禮品,這些全是物欲橫流的證據。

一頓飯花了數百元,一件衣裳花了上千元,一雙鞋八九百……這樣的數字令人驚心。

我們忘了人生是一種矛盾,想奢侈就必須多賺錢,努力工作一定沒時間,太過操勞,身體一定不好。

生活果真兩難呀,如何兩全其美,可是學問。

那麼,怎樣收起你對金錢的貪念,養成簡樸生活的習慣呢?

一是要減少越多越好的欲望。

如果不亂花錢,便可以不拚命撈錢,便可以多出許多自在如意的時間,供自己隨意取用。應該奉行“少即是多”的哲學,貪心少少,時間多多;東西少少,空間多多;工作少少,健康多多。

二是不要盲從於某些流行的產品。

避免追流行,因為它隻是一種把你的錢從荷包裏勾引出來的前戲,一件衣服隻穿一個夏天,但得花掉你半個月的薪水,怎麼也不劃算呀,換作應該,隻買自己喜歡的,而並非流行的。

女人節製濃妝豔抹,也會省去不少錢,許多化妝品裏都含有某些傷害的物質,濃鬱的香氣,甚至會破壞呼吸係統的功能,消費也相當驚人。

三是別買那些眼下看來毫無用處的東西。

你的家絕不是垃圾堆置場,千萬別把那些買來隻用一次,或者根本不用的東西擺在家裏,占據一個原本已小的空間,它往往隻會讓你心情不好,別無他益。

四是多從關心自我的角度去設計生活和工作。

人生本來就是矛盾的,太會賺錢的人,沒時間陪家人;努力工作的人,體力變差;很有錢的人,很會花錢;試圖擁有全世界的人,小心賠上一條命。

對財富的追求要有一定限度,一個人即使有1千處房產,也隻能睡在1張床上。所以,40歲的男人們,不要讓錢迷住你的心,金錢夠用就好,把精力全部投注於追求財富上隻會傷身而已,別無益處。

身外之物就不必奢戀

40歲的你應該明白,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房子、車子、票子等,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屬於你的,那些東西不過是暫時寄托於你,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了最後,物歸何主,都未可知。所以,何必為身外之物太過鬧心呢?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對金錢、權勢的追求和對物質的占有,殊不知,金錢和權力固然可以換取許多享受,但卻不一定能獲取真正的開心。

過去有個大富翁,家有良田萬頃,身邊妻妾成群,可日子過得並不開心。

挨著他家高牆的外麵住著一戶修鞋的,夫妻倆整天有說有笑,日子過得很開心。

一天,富翁小老婆聽見隔壁夫妻倆唱歌,便對富翁說:“我們雖然有萬貫家產,還不如窮鞋匠開心!”富翁想了想笑著說:“我能叫他們明天唱不出聲來!”於是拿了兩根金條,從牆頭上扔過去。修鞋的夫妻倆第二天打掃院子時發現不明不白的兩根金條,心裏又高興又緊張,為了這兩根金條,他們連修鞋的活也丟下不幹了。男的說:“咱們用金條置些好田地。”女的說:“不行!金條讓人發現,別人會懷疑我們是偷來的。”男的說:“你先把金條藏在炕洞裏。”女的搖頭說:“藏在炕洞裏會叫賊娃子偷去。”他倆商量來,討論去,誰也想不出好辦法。從此,夫妻倆飯吃不香,覺也睡不安穩,當然再也聽不到他倆的笑聲和歌聲了。富翁對他太太說:“你看,他們不再說笑,不再唱歌了吧!辦法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