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生中存在著多個矛盾體,對每個矛盾體都應采取一種“半半哲學”的調和方法。因為人生永遠有兩個方麵,工作與消遣、事業與遊戲、應酬與燕居、守禮與陶情、拘泥與放逸、謹慎與瀟灑。其原因就在於人之心靈總是一張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節奏,天之有晴雨,時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
林語堂將“半半哲學”運用到人生上,也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有力的支點。他說:“我們承認世間非有幾個超人——改變曆史進化的探險家、征服者、大發明家、大總統、英雄——不可,但是最快樂的人還是那個中等階級者,所賺的錢足以維持獨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過一點點事情,可是不多;在社會上稍具名譽,可是不太顯著。隻有在這種環境之下,名字半隱半顯,經濟適度寬裕,生活逍遙自在,而不完全無憂無慮的那個時候,人類的精神才是最為快樂的,才是最成功的。”這裏所提到人生成敗得失的問題,也涉及到人生的最終目的問題,也可以這樣說是將人生的歡樂刪除掉而一味追求所謂的創造,還是在創造之餘保有一顆快樂、幸福之心?因此,在生活中亦無所求,就沒有憂慮。心態從容平靜,精神飽滿豐盈,生命充實內在,此種人生才值得一活。
人生苦短,最長命者亦不過百歲。以往我們的人生觀可能比較注重不斷地奮鬥、獲得,扼住命運的咽喉並與之抗爭之精神,但卻相對忽略了充分地體會人生,細細地咀嚼生命中的每一時刻。
《菜根譚》中有以下幾句話: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若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
凡事適可而止,欲念隻求適度而已,不宜過火,太過猶如不及。對事情過分追求,效果反而不美。不如放寬胸懷,追求另一種殘缺的美,這更能將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僵化的概念,隻會把自己活生生地釘死在框子裏,生命遂變得呆板乏味。曾有心理學家說:“若不能改變眼前的事實,則改變自己對這事實的看法。”正如一句歌詞中唱的一樣:“人生就像一場戲,又何必太在意。”不要對此過分的認真或操心。
究竟要多少名、多少利,人才會有所滿足?媒體的廣泛傳播,人們很容易了解各種階層各種身份的人如何爭名逐利,又如何為了名利而身陷江湖,身不由己。看到那麼多宦海浮沉、人情冷暖,應該想到,在名利之外,總是要為自己保留一些尊嚴。一介布衣不見得一定清寒,但絕對要有萬丈豪氣。
放下你的攀比之心
對於一些40歲的人坦言,最害怕去參加同學會,因為現在的同學會簡直就是“攀比會”:比事業、比地位、比房子、比車子、比銀子。於是,我們越比越急、越比越累,老實說這種煩惱都是自找的,放下攀比之心,你的生活一定會輕鬆很多。
盡管我們都知道“人比人,氣死人”的道理,可在生活中,我們還是要將自己與周圍環境中的各色人物進行比較,比得過的便心滿意足,比不過的便在那生悶氣發脾氣,這其實都是我們的攀比之心在作怪,說白了還是虛榮心在那裏作怪。
有這種心理的人,會將別人的什麼東西都拿來與自己的進行比較:家裏住多大的房子、有什麼樣的車子、老公的樣子、花錢的派頭、地板磚的質料、孩子的學習,當然更多地就是比誰家住的、吃的、用的、玩的更闊氣!
曆史上常有權貴們互相攀比的例子:
北魏時期河間王琛家中非常闊綽,常常與北魏皇族的高陽進行攀比,要決一高低。家中珍寶、玉器、古玩、綾羅、綢緞、錦繡,無奇不有。有一次王琛對皇族元融說:“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而石崇本身就是一個又富貴又愛攀比的人。
元融回家後悶悶不樂,恨自己不及王琛財寶多,竟然憂慮成病,對來探問他的人說:“原來我以為隻有高陽一人比我富有,誰知道王琛也比我富有,哎!”
還是這個元融,在一次賞賜中,太後讓百官任意取絹,隻要拿得動就屬於你了。這個元融,居然扛得太多致使自己跌倒傷了腳,太後看到這種情景便不給他絹了,當時人們引為笑談。
南北朝時有一個叫符朗的官員,當時朝中官員們有一個時尚:用唾壺。符朗為了攀比、炫耀,讓小孩子跪在地上,張著口,符朗將痰吐進去,攀比到了用孩子做唾壺的地步!
分析人之所以樂攀比不疲的原因,實際上是一個麵子問題。
人生在世,但凡是個正常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虛榮,虛榮本來無可厚非,但虛榮過火之時便是讓人討厭之時。這攀比就是因過度虛榮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讓人討厭的性格特征。
攀比有以下害處:
(1)讓人情緒無常。當攀比之後,勝了別人,立刻情緒高漲,自大狂妄,以為天下唯有我是最了不起的;可是比得過甲,不見得比得過乙,不如乙的時候立刻情緒低落,感覺臉上無光,一點麵子沒有,恨不得找個縫隙自己鑽進去。
像元融,見別人的財富珍寶多過自己,立刻滿臉憂慮,甚至都愁出病來。
(2)易傷害交際感情。人在社會中,必須與他人交往,如果你在群體中不是去攀比甲,就是攀比乙,在攀比之中會傷害和你交往的對象。比得過,你便輕視別人,看不起別人,從而不尊重別人,別人隻能對你不置可否;比不過的,你會滿含妒意,或造謠、或誣陷,對人用盡一切詆毀之手段,同樣會傷害別人的感情,破壞良好的交際關係。大家最後都懶得與你來往。
(3)攀比會使一個人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這犯罪無非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擴大自己的財富,提高自己的名聲。當你所使用的手段不是那麼正大光明時,比如你通過貪汙挪用、行賄受賄來擴大自己的財富,好去虛榮地攀比,那麼總有一天你會鋃鐺入獄的。
有很多人並不認為自己是攀比,而認為自己花錢多、購物多、上檔次,穿名牌、拿手機、玩掌上電腦是講究生活品質,自詡自己的那些一擲千金、一擲萬金的舉動是“為了追求生活品質!”
實際上,那些真正講究生活品質的人並不是體現在表麵上,也不是純粹表現在物質這個淺層次上,“講究生活品質”隻不過是為自己膚淺的攀比行為打掩護。你隻要在鏡中照一下自己眼角的那處不屑、那處自滿,你就會明白“生活質量”不過是攀比、炫耀的代名詞!事實上,這隻不過是失去了求好的精神,而將心靈、目光專注於物質欲望的滿足上。在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社會中,人們誤以為擺闊、奢侈、浪費就是生活品質,逐漸失去了生活品質的實質,進而使人們失去對生活品質的判斷力,攀比著追逐名牌,追逐金錢,追逐各種欲望的滿足。難怪人們在物質欲望滿足之際,卻無聊地在那兒打哈欠呢!
但很多一般人還是在羨慕那些住大房子、開名牌車、穿著入時、經常上星級飯店喝酒、動輒將孩子送到國外去上學,以為那才是生活,那才是生活的本質,於是我們這些一般人不擇手段地去追求,甚至到心力交瘁的地步。
如果你是一個攀比的人,一個試圖攀比的人,那麼停下你的腳步吧:
(1)別讓虛榮阻礙了你享受生活。攀比讓你的虛榮心滿足,可為了這滿足你卻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想方設法、不擇手段、焦頭爛額、心神交瘁,更大的代價是你忘了生活中還有比攀比更讓人感到愉悅的事情。
(2)創造你自己的生活品質。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地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從而有自信、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外可以依靠敏感的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飲粗茶、吃淡飯而依然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3)思考攀比的意義。與別人攀來比去,你最後除了虛榮的滿足或失望之外,還剩下什麼?有沒有意義?是徒增煩惱還是有所收獲?最後思考的結果即毫無意義。你感到無意義,自然就會停止這種無聊的行為。
生活是自己的,隻要自己過得開心、舒適就好,何必讓有害無益的攀比損害自己的幸福呢?
享用“減法”生活
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年輕的時候,拚命想用‘加法’過日子,一旦步入中年以後,反而比較喜歡用‘減法’生活。”
所謂的“加法”,指的是什麼都想要多、要大、要好。例如,錢賺得更多、工作更好、職位更高、房子更大、車子更豪華等等;當進入中年之後,很多人反而會有一種迷惘的心情,花了半生的力氣去追逐這些東西,表麵上看來,該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是,自己並沒有變得更滿足、更快樂。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的東西自然也會有變化。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時都是兩手空空,沒有任何東西,因此重要事情也隻是“吃喝拉撒睡”。
隨著歲月流逝年紀越來越大,生活也開始變得複雜。除了一大堆的責任、義務必須承擔之外,身邊擁有的東西也開始多了起來。
至此之後,便不斷地奔波、忙碌,肩上扛的責任也愈來愈重。而那些從各處弄來的東西都是需要空間存放的,所以,需要的空間也愈來愈膨脹,當我們發現有了更多的空間之後,立刻毫不遲疑地又塞進新的物品。當然,累積的責任、承諾以及所有要做的事,也不斷地增加。
曾有這麼一個比喻:“我們所累積的東西,就好像是阿米巴變形蟲分裂的過程一樣,不停地製造、繁殖,從不曾間斷過。”
而那些不斷膨脹的物品、工作、責任、人際、財務占據了你全部的空間和時間,許多人每天忙著應付照顧這些事情,早已喘不過氣,幾乎耗掉半條命,每天甚至連吃飯、喝水、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也沒有足夠的空間活著。
拚命用“加法”的結果,就是把一個人逼到生活失調、精神瀕臨錯亂的地步。這是你想要過的日子嗎?
這時候,就應該運用“減法”了!
這就好像參加一趟旅行,當一個人帶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經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為自己減輕壓力,像將多餘的行李剔除一樣。
年輕的時候,喬先生比較貪心,什麼都追求最好的,拚了命想抓住每一個機會。有一段時間,他手上同時擁有十三個廣播節目,每天忙得昏天黑地。
事情都是雙方麵的,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事業愈做愈大,相應地壓力也愈來愈大。到了後來,喬先生發覺擁有更多、更大不是樂趣,反而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他的內心始終被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籠罩著。
2003年“災難”發生了,40歲的他獨資經營的傳播公司被惡性倒賬七百多萬,妻子帶著女兒離開了他……一連串的打擊直奔他而來,就在極度沮喪的時候,他甚至考慮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麵臨崩潰之際,他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關掉,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朋友沉吟片刻後回答:“你什麼都能做,別忘了,當初我們都是從‘零’開始的!”
這句話讓他恍然大悟,也讓他勇氣再生:“是啊!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好怕的呢?”就這樣念頭一轉,沒有想到在短短半個月之內,他連續接到兩筆很大的業務,瀕臨倒閉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啟動了起來。
曆經這些挫折後,反而讓喬先生體悟到人生“無常”的一麵,費盡了力氣去強求,雖然勉強得到,最後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空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能量。
他學會了“舍”。為了簡化生活,他謝絕應酬,搬離了150平方的大房子。索性以公司為家,擠到一個十平不到的空間裏,淘汰不必要的家當,隻留下一張床、一張小茶幾,還有兩隻作伴的狗。
喬先生赫然發現,原來一個人需要的其實那麼有限,許多附加的東西隻是徒增無謂的負擔而已。朋友不解地問他:“你為什麼不愛自己一點?”他回答:“我現在是從內在愛自己。”他得到一個結論:簡單一點,人生反而更踏實。
著名的心理大師容格曾這樣形容,一個人步入中年,就等於是走到“人生的下午”,這時既可以回顧過去,又可以展望未來的階段。在下午的時候,就應該回頭檢查早上出發時所帶的東西究竟還合不合用?有些東西是不是該丟棄了?
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不能照著上午的計劃來過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可能顯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經變成謊言。”
或許你過去已成功地走過早晨,但是,當你用同樣的方式走到下午,卻發現生命變得不堪負荷,窒礙難行,這就是該丟東西的時候了!
用“加法”不斷地累積,已不再是遊戲規則。用“減法”的意義,則在於重新評估、重新發現、重新安排、重新決定你的人生優先順序。你會發現,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因為用了“減法”,負擔減輕,不再需要背負沉重的行李,你終於可以自在地敞懷大笑了!
人何必活得這麼辛苦
名,是一種榮譽,一種地位。有了名,通常可以萬事亨通,光宗耀祖。名這東西確實能給人帶來諸多好處,因而不少40歲男人為了一時的虛名所帶來的好處,會忘我地去追求名利。結果他們得到了名利,卻失去了快樂的心境。
沉溺於名會讓你找不到充實感,讓你備感生活的空虛與落寞。尤為可怕的是,虛名在凡人看來往往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引誘你去追逐它。盡管虛名本身並無任何價值可言,也沒有任何意義,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虛名而展開搏殺。真正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真諦的人都不會看重虛名。
幾年前,馬思尼自己創業當老板,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不料,就在公司的業績如日中天的時候,他突然決定把公司交給太太經營,自己則轉到一家大企業上班,月薪驟減為6000美元。為此,太太一度無法理解他:“你們男人到底在想什麼?”
馬思尼透露,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對方應允他可以擁有一間單獨的辦公室,旁邊擺著一台音響,每天愉快地聽著音樂工作,而這正是他一直最想過的日子。
馬思尼並不想做大人物,所以,他也從不認為,男人就一定要當老板,有些事其實可以讓給女人做。不過,他觀察到大多數的男人好像都非得做個什麼頭兒,覺得有個頭銜才有麵子。
有一回,他聽到一位年輕的男同事要求升頭兒,理由是:“我的同學掏名片出來,個個都是頭兒,隻有我不是,我都被他們比下去了!”
馬思尼承認,男人的野心確實比女人大,而且,很多男人不能接受“你比我好,你比我強”,總覺得自己一定要贏過別人。
以前,他也有過同樣的想法,到後來則發現這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枷鎖”。於是,他漸漸學會“欣賞”別人的成就,而不是處處跟別人比。“我跟別人比快樂!”他說,也許別人比他有錢,做的官比他大,但是,卻比他活得辛苦,甚至還要賠上自己的健康和家庭。
馬思尼說,他這輩子最想做的是當一名“義工”,雖然沒有名片、也沒有頭銜,但卻是一個非常快樂的人,“我希望能在五十歲之前,完成這個心願”。
馬思尼相信,當他的男性朋友聽到他的這番告白,免不了會露出男性的武士本色。“你別惡心了!我簡直要抱著垃圾桶吐!”那麼,馬思尼會不會因此而不自在呢?他回答得很瀟灑:“這種男人的話不必當真,就讓他們去吐吧!”
其實,大多數的男人都喜歡當“武士”。
武士象征尊貴,代表有身份,有地位。武士長年在外征戰,攻城掠地,而擄獲的東西,諸如財富、榮耀、權力或者女人,就成了彰顯身份的表征。
為了維護武士的氣概,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他們一刻也不會停歇,不停地衝刺、打拚、奮力向前,付出了相當可觀的體力與精神。
有一句話說:“男人是十足的行動者。”他們是以工作和行動來決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男人處處以目標為取向,他們在乎實實在在的好處,例如,口袋裏有多少錢,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擔任什麼職務等等,此外的東西對他們顯然不重要了。
曾有一個笑話將男人“開同學會”比喻為“比賽大會”,看看誰的成就比誰好,誰賺的鈔票比誰多。“嗯!這家夥這幾年混得不錯,現在已經爬到總經理的位置了!”“那小子更風光,有自己的別墅,開的還是八缸名車!”看到別人比自己混得好,就渾身不自在,頓時覺得矮了一截。
有一名中年男士,早年費盡心力,終於拿到博士學位,並且在一所著名的大學裏任教,他的名字曾經連續兩年榮登《美國名人錄》,在學術界享有盛名。提起自己的成就,他最得意的是:“很多當年的同學都很羨慕我!”
當提及他的生活時,他的表情開始轉為凝重。他承認自己幾乎沒有家庭生活:“我一天隻睡五個小時,絕大多數的時間都用來做研究。我的太太常和我爭吵,女兒也跟我很疏遠,我從來沒有帶他們出去度過一天假,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工作。”
非得要把自己弄得那麼累嗎?他重重地歎了一口氣:“唉!你不知道,幹我們這一行,不進則退,後麵馬上就有人追上來了!”那麼,感覺快樂嗎?他愣了許久,最後終於說出真話:“憑良心說,我一點都不快樂,我恨死了我現在的工作!我隻想好好坐下來,翹著二郎腿,什麼事都不做。可是,我簡直不敢回頭想。以前,我的願望隻是想當一名高中老師。”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名利”這個詞,早已吞食了這個男士的心靈,對他隻有傷害,毫無建樹。無止境地競逐成就,隻有把男人弄得愈來愈累,很多男人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他們不知道何時該停下來休息。
如果你的心裏還在為領導這次提拔了別人而沒有提拔你感到憤憤不平,如果你還在因為與你一起購買體育彩票的鄰居中了大獎而你卻什麼也沒有得到而久久不能釋懷消氣,那麼看了上麵的幾個例子,你是不是覺得有所悟?其實,名利本來就是那麼一回事。隻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生活,那麼即使沒有了名利,我們也照樣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快快樂樂。
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不可能事事順心。或許一生的努力都是徒勞,或許高官厚祿、巨額錢財在頃刻之間就會離你而去,榮耀風光成為黃粱一夢。一些人老謀深算,為了爭名奪利,不擇手段地算計他人,可在突然之間卻已被他人算計。人何必活得這麼辛苦?因此,淡泊名利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前提。如果你渴望輕鬆,渴望真正地獲得生命的意義,那麼請記住——看淡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