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十二月 社會責任亦促力事業(3)(1 / 2)

星期五 講修養,講責任

各位安利營銷夥伴,這是我們共同發起的一場保衛安利的大行動。我需要大家與公司一起攜手,從心底喚起對安利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承擔起對顧客、對夥伴、對公司、對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承諾在開展安利業務時講誠信,講團結,講務實,講修養,講責任,並把這些標準落實到自己的行動當中。

——在安利50周年慶典中,鄭李錦芬如是說

背景分析

“家庭的和諧團結,讓人感到無比幸福。安利(中國)今天的成就,不是我們之中任何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的力量,是相互尊重、和諧團結的結果。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自律、自強、自愛的團隊。因為這關乎安利(中國)長遠發展的動力,也是安利公司對國家和社會的一個基本責任。”

誠如鄭李錦芬在安利14周年營運大會上的發言,正是在社會各界和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支持下,安利才有今天的成績。

一個企業的好的領導人,要不斷地把“講誠信,講團結,講務實,講修養,講責任”掛在嘴邊。這是新時期職場人生要發揚的“五講”。把這五講放在一起,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一個企業必然樹正氣、一定有朝氣。一個充滿正氣和朝氣的企業,是無往而不勝的。

行動指南

無信不立,無譽不遠,自律自強是每一個職場中人的必要要求。

第四周 回饋社會

星期一 投身公益、回饋社會

幾年來,安利不僅在誠信經營方麵取得成功,在持續投資、創造就業、促進財富增值、投身公益事業、回饋社會等方麵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企業公民,我們所需要獲得的不僅僅是經濟資產,市場美譽度和社會責任等無形資產也應該是企業要努力爭取的重要目標。

——2003年1月14日,鄭李錦芬接受《新華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在安利公司獲得發展的同時,鄭李錦芬通盤製定了積極回饋社會的計劃:以持續投資、創造就業、促進財富增值的行動手段,秉持回饋社會的優秀理念,每年都會將銷售額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公益慈善事業,並積極組織、鼓勵營銷人員參與社會誌願活動。在不平凡的2008年,安利(中國)更是緊密地與國人站在一起,共度時艱、同譜大愛。

在規範經營、努力發展的同時,堅持把回饋社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企業行動指南,同時也作為每個企業掌舵人長線經營的目標。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法人公民”,它與“自然人公民”都是社會的重要構成要素。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千絲萬縷的。“自然人公民”是它的勞動力來源,是它的產品消費者。忽視“自然人公民”,等於自斷生路。投身公益事業,實際上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

行動指南

投身公益事業、回饋社會,同作社會的良好公民。

星期二 幫助那些弱勢群體

對於消費者,我們對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提供優質的產品,而不是便宜的產品。沒有任何企業會把為廉價定為生產的首要原則。安利不是用低價來競爭,它是用品牌來競爭。我們回饋社會,是要幫助那些弱勢群體和弱勢社區。

依法納稅也是另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開業十年來,我們累計納稅近96億元人民幣。

——2005年4月,鄭太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需求主要有衣食需求、住房需求、教育需求、醫療需求、就業需求、安全需求、社會交往需求、社會參與需求等等。保護和支持弱勢群體,應當優先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特別是基本的衣、食、住需求。

伊利總裁潘剛曾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生活,一天一天,年複一年,工作賺錢,獲取財富,然後用自己的財富去幫助更多的人,那才是我工作的意義。”對於幫助弱勢群體,潘剛有一些切實的意見,諸如,可以去收養小孩,可以為偏遠山區捐贈財物,可以去幫助患者……你可以看見,潘剛對於社會責任是低調而務實的。回到我們本書的主角鄭李錦芬女士,她的內心無比柔軟,她不願意成為焦點人物,甚至不願意人們想起她時隻記得她曾經的顯耀身份,她希望人們把她看成一個普通的人,一個願意為慈善付出終身,將慈善進行到底的人。

一個社會是否繁榮,要看它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踐踏弱勢群體的社會,是一個貧賤的社會。一個社會是否健康,要看它對待殘疾人的政策。藐視殘疾人的社會,是個殘疾的社會。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一家有著50年曆史的一流跨國直銷公司,安利為來自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人提供的是一個誠信的事業良機,是一個公平起步、多勞多得的工作機會。

行動指南

從行為方式上認知關心、支持、自助、增權等條目,改變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