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計 瞞天過海——備周意怠,常見不疑
勝戰計,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一套計,共有六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勝戰計,屬於雙方力量對比處於絕對優勢的一方所用之計謀。
即使自己處於優勢地位,亦不可有勝算在握的高枕無憂之心。因為瞬間的疏忽往往會招致失敗,所以在順境中仍應慎重,以達到成功之目標。
核心提示
瞞天過海作為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它利用人們對一般現象的思維定勢,以假亂真,以期達到出其不意、出奇製勝的目的。
此計的核心就是一個“瞞”字,有時候陰謀詭計往往隱藏在明擺著的事物中,而所謂“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著不易察覺的秘密。
原文釋義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防備周密,往往容易導致思想麻痹、意誌鬆懈,對於常見的事情就不會產生疑惑(以致喪失警惕)。密謀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並不是與公開行動相對立的。最公開的行動當中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陰謀。
計謀緣起
“瞞天過海”始見於《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貞觀十七年,唐太宗禦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平定東遼。
一日,大軍浩浩蕩蕩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隻是白浪排空,茫茫無窮,即向眾將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麵麵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聲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老人來至海邊。隻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錦彩,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樂甚。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這哪裏是在豪民家裏做客,大軍竟然已航行於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老人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設計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效果。
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施展瞞天過海之計,出其不意取勝的戰例不勝枚舉。
經典案例
【古代案例】王處存巧攻易州城
唐朝後期,各地區軍事長官代代相傳,不服從中央的號令,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那種諸侯割據的局麵。為了爭奪地盤,他們相互之間經常打仗,戰火不斷。
不久,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與盧龍節度使李可舉又打了起來。這次雙方爭奪的目標是易州(今河北易縣)。
易州這塊地盤本來在李克用的管轄之下,把守易州的將軍名叫王處存,王處存是萬年(今西安)人,父親王宗,當過金吾大將軍,王處存是將門之子。王處存守易州,李可舉無法攻下,就派來了一位裨將劉仁恭。劉仁恭是深州(今河北深縣)人,很有智謀,尤其擅長於挖地道攻城,劉仁恭來了之後,就搬出他的拿手好戲,挖了一條地道暗暗通向城中。王處存猝不及防,被劉仁恭鑽了空子,這座易州城被突然從地下鑽出來的敵軍占領了。
王處存失掉了易州,無法向李克用交代,怎肯甘心?他在城外收拾殘兵敗將,整頓隊伍,千方百計想奪回易州。
一天,王處存騎著馬在野外轉,心中苦苦思索著奪城計謀。猛然,他看見野外山坡上,牧羊人正驅趕著一大群羊在山上吃草,遠遠望去,就像一朵朵白雲似的。王處存靈機一動,立時掉轉馬頭,快馬加鞭,直向本營馳去。
一回到營中,王處存就叫人弄來一張完整的羊皮。他命令衛兵:
“將這羊皮蒙在身上!”
衛兵一愣,隻好將羊皮蒙在自己背上。
“伏在地上,學羊爬!”王處存又命令道。
衛兵呆住了,他想:怎麼啦!主將打了敗仗,丟了易州城,現在拿我來尋開心?但他望了望王處存那嚴厲的、不容違抗的臉色,隻得將兩隻手放在地上,學著羊的樣子在室內爬了起來。
“好,像極了!真像一隻活羊!”王處存高興得拍手哈哈大笑。
衛兵直起腰來,微含吃驚地盯著他的主將,他感到主將這樣侮辱戲弄他太不應該了。但王將軍絲毫不在乎,他大聲命令:
“馬上去弄三千張羊皮來!”
一輪紅日將要西沉,守衛在易州城城樓上的李可舉的盧龍部隊猛然發現,城外有一大群羊向易州走來。盧龍部隊自從挖地道占領了易州城後,一直沒有美美地吃上一頓,這一大群羊對他們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軍士們感到機不可失,爭先恐後衝出城來搶奪肥羊。
牧羊人和羊群並未覺察眼前的危險,隻顧一步步往易州城走來。城內士兵們衝到羊群跟前正想下手抓羊時,突然,這一群羊一起直立起來,他們將羊皮一扔,一下子變成了三千名手執鋼刀的強悍的士兵,殺了過來。城內盧龍士兵毫無思想準備,頓時一大半被砍掉了頭顱,走在後麵的見勢不好,掉頭就跑。偽裝成羊的河東部隊緊緊追趕,就這樣,王處存的河東部隊又一舉收複了易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