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混戰計
處於不分敵友、軍閥混戰態勢之計謀。見龍在田。
第19計/釜底抽薪
【原文】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按語】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而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頃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曰:“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曰: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第20計/混水摸魚
【原文】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按語】動蕩之際,數力衝撞,弱者依違無主,敵蔽而不察,我隨而取之。《六韜》曰:“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是魚,混戰之際,擇此而取之。如劉備之得荊州、取西川,皆此計也。
第21計/金蟬脫殼
【原文】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按語】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倘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墓亮卒於軍,司馬懿追焉,薑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懿者,懿退,於是儀結營而去。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第22計/關門捉賊
【原文】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按語】捉賊而必關門,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複追,恐其誘也。賊者,奇兵也,遊兵也,所以勞我者也。《吳子》曰:“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追賊者,賊有脫逃之機,勢必死鬥;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則放之可也。
第23計/遠交近攻
【原文】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按語】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腋。範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第24計/假道伐虢
【原文】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按語】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一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
第五套·並戰計
對付友軍反為敵態勢之計謀。終日乾乾。
第25計/偷梁換柱
【原文】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按語】陣有縱橫,天衡為梁,地軸為柱。梁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精兵之所在。共戰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梁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並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第26計/指桑罵槐
【原文】大淩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按語】率數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啟其疑,於是故為自誤,責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之也。或曰:此遣將之法也。
第27計/假癡不癲
【原文】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雪屯也。
【按語】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或將有所為。司馬懿之假病昏以誅曹爽,受巾幗假請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薑維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妄為之,則似癡矣,所以破滅。兵書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當其機未發時,靜屯似癡;若假癲,則不但露機,則亂動而群疑。故假癡者勝,假癲者敗。或曰:假癡可以對敵,並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儂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無以為據。”乃取百錢自持,與神約:“果大捷,則投此錢盡錢麵也。”左右諫止:“儻不如意,恐沮師。”青不聽。萬眾方聳視,已而揮手一擲,百錢皆麵。於是舉兵歡呼,聲震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丁(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帖丁(釘)之,加以青紗籠護,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酬神取錢。”其後平邕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祝視,乃兩麵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