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然是最好的老師(1)(1 / 3)

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道路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盧梭

【學海泛舟】

盧梭身為著名的啟蒙教育思想家,他的自然教育觀在教育史上堪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崇尚自然,服從自然,縱使博覽群書,師從名門,他依舊宣稱:“最偉大的教育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而是自然。”

關於“自然”一詞,英國教育學家丁·亞丹士認為,自然有三種含義,其一,指人們的個別天性;其二,與“藝術”對立的“自然”和與“人為”對立的“自然”;其三,指大自然界。依據第一種意義,自然主義教育就是要發展人的個別天性;依據第二種意義,自然主義教育就是要脫離一切人的影響,任其自然發展;第三種意義,就是要使教育順從於大自然的法則。

《愛彌兒》即是其自然教育思想的成果,按照他所提倡的“歸於自然”的育人法則,立誌將愛彌兒塑造為“自然人”,即“長得體態勻稱,身心兩健,肌肉結實,手腳靈巧;富於感情,富於理智,心地十分地仁慈和善良;有很好的品德,有很好的審美能力,既愛美又樂於為善;他擺脫了種種酷熱的欲念的支配和偏見的束縛,他一切都服從理智的法則,他一切都傾聽友誼的聲音;他具有許多有用的本領,而且還通曉幾種藝術;他不把金錢看在眼裏,他謀生的手段就是他的一雙胳膊,不管他到什麼地方去,都不愁沒有麵包。”這種自然教育理念下的“自然人”,是有著飽滿個性的、全方麵成長的人。

直至20世紀中期,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仍舊對盧梭在《愛彌兒》中表達的自然教育觀予以了至高的評價,他在《明日之學校》中指出:“我們現在努力追求教育進步,其要旨已被盧梭一語道破。……盧梭以後的教育改革家無不注重從這個要旨出發去進行各種研究。”但在盧梭所處的社會,《愛彌兒》一書的出版在當時的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被教會指為邪說謬誤,盧梭因此遭受了迫害和通緝,被迫逃亡。因為盧梭的自然教育觀徹底地顛覆了成人對世界的控製能力。此書開宗明義的一句話就給當時的統治者們當頭棒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則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們不願意接受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自身也是如此,必須把人像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或像對待花園中的樹木那樣待人,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

由此可見,盧梭是信仰人生而善良美好的,我們的教育並不是將現存世界的陳規陋習教授給孩子們,而是去發現孩子們的天性,為其提供發展天性的自然環境。

【智慧心語】

我們知道,如果把一顆橡子種植在一塊肥沃的土壤上,給它施肥和充足的水分,這顆橡子將逐漸成大,變成一株巨大的橡樹。但是,如果你種植的是一顆橡子,卻渴望它長成一株巨大的紅衫,這是不可能的,橡子仍會長成一株橡樹。教育的法則更是如此。倘若你想教會小豬唱歌,那結果隻可能是“惹火了自己打擾了豬”。

在至今的教育實踐中,自然教育觀依舊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教育的失敗也正源於此。我們的家長老師們總是棄自然法則於不顧,拔苗助長的養育心態屢見不鮮。有些家長盲目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複製品;另一些家長則完全被自己的感受所駕馭,使孩子成為成人情緒的犧牲品。正如《愛彌兒》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

父母能做到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去了解孩子的天性,然後給予他們展開天性的生存根基和飛翔的翅膀。“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它自己的形態,必須按它自有的形態去指導他,才能使得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當孩子們自由自在地表現出他們個性的種子後,教師和家長們需要為他們做的僅僅是:為他們提供必須要的住宿、衣物、愛和安全的環境。這些是發展的根基。此外,在精神上給予他們翱翔的翅膀,引導他們朝著負責任的人生軌跡飛行。這種自然教育與根基和翅膀的完美融合在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先知》裏有著最為淋漓盡致的表達: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盡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