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和諧發展,健康成才(3)(1 / 2)

羅傑斯認為,學生學習主要有兩種類型:認知學習和經驗學習,其學習方式也主要有兩種:無意義學習和有意義學習,並且認為認知學習和無意義學習、經驗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是完全一致的。因為認知學習的很大一部分內容對學生自己是沒有個人意義的,它隻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個人意義,是一種“在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因而與完人無關,是一種無意義學習。而經驗學習以學生的經驗生長為中心,以學生的自發性和主動性為學習動力,把學習與學生的願望、興趣和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因而經驗學習必然是有意義的學習,必能有效地促進個體的發展。

對於有意義學習,羅傑斯認為主要具有四個特征:(1)全神貫注:整個人的認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2)自動自發:學生由於內在的願望主動去探索、發現和了解事件的意義;(3)全麵發展:學生的行為、態度、人格等獲得全麵發展;(4)自我評估;學生自己評估自己的學習需求、學習目標是否完成等。

總之,“有意義的學習結合了邏輯和直覺、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經驗、觀念和意義。若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學習,便會變成統整的人”。

【智慧心語】

羅傑斯在心理治療領域創立了“以來訪者為中心”的理論,因心理谘詢和教育都是幫助人實現自我成長,所以他又在教育領域創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他反對傳統心理學派把學生看作是“較大的白鼠”和“較慢的電子計算機”,也反對那種認為學生具有自私的、反社會的本能,而是主張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加以接受,把學生作為具有各種感情、埋藏著大量潛能的一個尚未臻於完美的人來看待。

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以促進學生整體人的學習和改變,其關鍵不在於教師的教學技巧,而在於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安全感,信任學生,並同時感受到被學生信任。要建立這種促進學生學習的師生關係,羅傑斯認為,教師應該做到三個方麵:

(1)真實或真誠:它是指師生關係中的坦城如實,思想感情要表裏一致,既不掩飾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飾自己的缺點,沒有任何裝腔作勢或虛偽,師生彼此都要盡情地表露瞬間的感情和態度;

(2)尊重、關注和接納: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認可每個學生都是作為具有他自身價值的一個獨立個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的意見,重視學生的情感,欣賞並讚揚學生的優點,同時也寬容其缺點,維護學生的尊嚴與愛好,相信學生能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

(3)移情性理解:教師還要能了解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所產生的情緒情感變化。“移情性理解”是一種對他人設身處地的理解,是從他人的角度來理解他人,不帶有評價性的感情色彩,而是一種從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對世界的態度,不對對方作評價,隻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而且教師或學生要正確恰當地將這種體驗傳達給對方,讓他感受到這種理解。

教師一旦做到上述三點,就能夠創造一種自由的“心理氣氛”。羅傑斯尤其看重這種“心理氣氛”,將其看作是教學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他說:“個體在他們自身內就具有巨大資源,如果能提供一定的具有推動作用的心理氣氛,那麼這些資源就能被開發”;“隻有當我們創造出這樣的自由氣氛時,教育才能成為真正名符其實的教育”。

不難看出,羅傑斯所提倡的師生關係帶有明顯的情感化傾向。他力圖確立師生關係中學生的絕對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需要、興趣、情感和價值,強調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主張采用情感教育。這樣一來,教師與學生改變了以往僅在認知領域通過教學內容發生聯係的局麵,師生之間還有情感的交流。師生關係由權威式轉向了平等合作的交流,教學也就從硬梆梆、無生氣的局麵中走出,進入了一個充滿生機、散發極濃人情味的“新世界”。

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隻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愛因斯坦

【學海泛舟】

愛因斯坦是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在他26歲那一年,他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包括創建相對論在內的四項曆史性貢獻,開創了物理學革命的新紀元。此外,為大眾所熟知的是,他小時候由於老師的鄙夷,他的媽媽不得已將他領回家,親自教育他。這也導致他成為科學家之後,十分關注青少年的教育事業。

他的教育思想中,至為精辟的是要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和諧發展的人,而不隻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他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隻掌握某些知識或技能的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他深刻地指出:“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誌願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社會,一個不幸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