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活著的每一天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海倫·凱勒
【學海泛舟】
偉大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19世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人,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美國《時代周刊》評選海倫·凱勒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
在海倫·凱勒一生的88年中,她僅在生命的頭19個月中像普通人一樣享有光明和聲音,之後她就跌入了黑暗與寂靜。然而,這樣一個又盲又啞的殘障人,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她不但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說話,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學業,成為人類曆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聾人。不但如此,她還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她在她的個人傳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說:
我們誰都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但是這一天的到來,似乎遙遙無期。當然,人們要是健康無恙,誰又會想到它,誰又會整日惦記著它。於是便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那該有多好啊!這就更能顯出生命的價值。如果認為歲月還相當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那樣充滿熱情。
我們對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對待自己的各種天賦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嚐不是如此?隻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後失明、失聰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聰目明的人卻從來不好好地利用他們的這些天賦。他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無任何鑒賞之心。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旦失去了的東西,人們才會留戀它。人們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讓每個人在他成人後的某個階段突然失明幾天、或是失聰幾天,黑暗將使他們更加珍惜光明;寂靜也將教會他們真正領略喧嘩的歡樂……
海倫·凱勒的一生,正是因為又瞎又聾而感受不到生活的五顏六色、鳥語花香。於是,她如饑似渴地珍惜著每一種可能接觸到活生生的事物的機會,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對每一個美的瞬間的留念之情,原本隻可能屬於彌留之際的人們。但如凱勒所說,我們為什麼要等到將要失去時,才來留戀它呢?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好好地珍惜當下的時間,投入百般熱忱地去生活,去感受呢?
【智慧心語】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很好地把握轉瞬即逝的寶貴光陰。有人在瑣碎的事情上消磨時間,有人在碌碌無為中混時間;有人在慵懶地等待時光悠悠離開,隻有那些明確了生活理想的人,才能把握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有益的事情上。眾生百態,也許隻是因為我們總覺得來日方長,於是,有詩雲: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皆蹉跎。
倘若我們把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我想,每一個人都能感到時間的緊迫,從而能夠將這最寶貴的一天時光交給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事。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小煩惱、小計劃,都不能免於庸俗的人生瑣事和狹隘的情緒困擾。但是,如果生命還剩下最後幾天,一切就將變得截然不同。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上帝給一個已死的人放三天假,讓他重回塵世幾天。於是,有了她與眾不同的奇異三天。早上起來,她的感覺就和一般人很不同。她總覺得陽光格外明媚,人們格外可愛。她自己的情緒體驗異常豐富。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能觸動她或喜或悲的神經。在這三天裏,她對生命的感覺肯定要比一般人要強烈,她生命的厚度也應該高於一般人。這大概是因為一般人總以為有數以萬計的歲月在等待著我們,於是,對生命的各種遭遇就不再那麼新奇或敏感了。
倘若我們真能把生命的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就能始終保持感官的敏銳和心靈的飽滿,那麼生活對我們而言,就是一件美極了的藝術品。
我以為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得也是“今”。因為它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它寶貴。——李大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