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的一個重大貢獻。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他提升一個小宦官蔡倫擔任中常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後來,蔡倫兼任尚方令,監督工匠為皇宮製造寶劍和其他用品。
蔡倫忠於職守,一上任就到各個作坊去視察。這一天,蔡倫來到製造麻紙的作坊裏,看到許多大缸裏泡著青麻的莖皮。蔡倫很是好奇,就問這些是幹什麼用的,一個工匠告訴他,“青麻加上石灰,在水缸裏泡上十天半個月就泡爛了,然後捶打成漿,就可以造麻紙了”。蔡倫覺得這太神奇了,連忙驚歎說:“好,好啊!”可是工匠接著說:“用這種方法造出的麻紙雖然比絲棉紙或綢緞花費的成本低,但麻紙太粗糙,吸墨性不強,寫起字也很不方便。”
蔡倫聽了這一番話,心中若有所思。青麻紙現在還不盡人意,但比從前用竹簡寫字方便得多,也比在絹帛上寫字便宜得多。如果能把青麻紙改進一下,讓它變得平滑光潔,又能吸墨,那就可以廣泛使用了。
此後半個月,蔡倫天天到造紙作坊去,觀察工匠們的造紙過程,有時還幫忙挑水或者用榔頭捶打青麻,很受工匠們的歡迎和尊重。
蔡倫時刻都在思考改進造紙的方法,但苦於無從入手。為此他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安。一天中午,他趴在桌上小憩,恍惚之中,他來到作坊旁的曬紙場。明亮的陽光下,灰蒙蒙的青麻紙一會兒變成黃色,一會兒又變成白色了。他伸手去撫摸紙麵,感到十分平滑。忽然,天空中傳來一陣雷聲,緊接著嘩嘩地下起大雨來。“快收紙!”他大聲喊著,隨後就一下子驚醒了,原來是一場夢!他再也睡不著了,心想:能否改變造紙原料的配方呢?
他從家裏找出一小捆破布頭,立即趕到作坊。他找來最有經驗的工匠王臘,叫他把破布頭洗淨,加入泡料的缸裏。七八天以後,紙曬出來了。這一次造出的紙平滑得多,和夢裏見到的那種灰白的紙差不多。蔡倫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喜悅和希望。
隨後,他和工匠王臘又經過多次試驗,分別用柯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做原料,再加入不同的填料和染料,製成了不同規格、不同質量、不同用途的紙。他造出的紙價廉物美,適合書寫,很快得到了推廣,並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庭。
蔡倫的造紙術,後來被傳到世界各地,經過各地技術人員和工匠一兩千年的不斷改進,造出了各種各樣的書寫紙、包裝紙、建築板紙等,為人類文明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修身點撥
造紙術作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發明之初的確有其神奇之處,盡管並不一定真的像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樣,是蔡倫偶然從夢中得到良策,但是作為一個從小小的宦官步入朝廷大員,蔡倫並沒有被眼前的榮華富貴所迷惑,而是依然處處為國為民著想,從未忘記自己從小立下的誌向,這種生活態度是值得後人永遠景仰的。
官位和待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地位,但是卻不能夠影響人的誌向和抱負,蔡倫正是這樣一位沒有被高官厚祿所侵蝕的偉大先人,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需要記住紙的真正來源——它來源於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