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孔子周遊列國(1 / 1)

春秋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從下就樹立了遠大的誌向。他長大以後,曾經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牧場牲畜的“乘田”,這些都是很卑賤的職位,但是他仍舊做的很有成績,受到魯國權臣季氏的賞識,從此踏入士大夫階層。

當時,周天子的地位已經衰微,諸侯之間專事征伐,天下理崩樂壞。孔子看到這一切,決定用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去改變這個世道,建設一個天下統一、充滿仁愛的,用禮法維持的有序的社會。在他五十歲的時候,他做了魯國的中都宰,這使他有機會實施自己的救世主張。他任中都宰僅僅一年,就把中都治理的井井有條,四方的官吏都爭相去向他學習。魯國的國君了解到孔子的政績,也升他做了大司寇,並代行國相的職務,參與治理國政。在孔子參與治理國政僅三個月,魯國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商人們不再哄抬物價,全國百姓各守禮法,社會秩序安定。在此期間,孔子還為魯國做了兩件大事,一是他在齊、魯兩國國君會盟的時候,運用自己智慧和口才使強大的齊國歸還了侵占魯國的領土;另外一件事就是他下令拆毀了魯國三大權臣之中的季氏和叔孫氏的城池,使魯國國君的地位得到了強化。雖然孔子參與國政的時間很短,但是他的“救世”思想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宣稱,而且成效顯著。

這時,齊國看到魯國的情況越來越好,害怕魯國將來對自己不利,就向魯國國君進獻了大量的美女和歌妓,魯王被美女和歌妓迷惑,從此無心朝政。孔子看到這些,覺得自己的理想在魯國是無法實現了,於是就帶著自己的學生,打算到其他國家宣傳自己的救世主張,希求得到諸侯的信任。

當時,各諸侯國幾乎都是由權臣或大氏族執政,他們怕諸侯任用孔子,搶了自己的威風,因而都極力排斥他,有的人又怕別的國家任用孔子,對自己國家不利,於是也加害他。孔子到了衛國,就有人帶著手持利刃的官兵來威脅和恐嚇他;孔子到宋國講學,宋國權臣派人來暗殺他;孔子到了楚國,得到楚昭王的賞識,賜給他封地700裏,卻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對。孔子還幾次受到圍攻,差點送了性命。雖然他冒著生命危險在各國之間奔波,受盡了磨難,但是他始終執著的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一刻也沒有改變過。有一次,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到了兩國的大夫的圍攻,他已經幾天都沒有吃東西了,一點力氣都沒有了,他的學生也因為疾病和饑餓都倒下了,孔子麵對圍攻依然彈瑟吟唱,沒有一點沮喪懈氣的樣子。學生們看到老師身處逆境卻仍舊樂觀自若,都非常佩服他,他們說:“我們的老師理想高尚而遠大,不為世人所理解,但是我們的老師仍然盡力去推行自己的理想,這是君子所為啊!”

有些逃避亂世而隱居山林的人,自以為是看透了世間冷暖,就嘲笑孔子和他的救世思想,說他是在做無謂的努力,因為他的思想根本無法實現,他隻好到處碰壁,如同喪家之犬。還勸孔子的學生不要跟著孔子做傻事,不如也隨他們歸隱山林,等到太平盛事再出來。孔子對此不屑一顧,對學生們說:“我們是不能與山林中的鳥獸為伍的,如果天下太平了,我就不會同你們一起去改變這個世道了。”

孔子在各國奔波,常常寄人籬下,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處境十分艱難。他到了齊國後,齊景公打算賜給他田宅,可是孔子卻拒不接受。他對學生們說:“我的主張齊景公並不接受,但他卻賞給我田宅,他真是太不了解我了。”孔子把救世為民視為最高理想追求,不為榮華富貴所動搖,離開齊國後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魯國。孔子自從離開魯國後,14年沒有回過故鄉,自己的主張得不到諸侯的讚同,他就回到魯國專門從事教育事業。他打破原有的貴族子弟才能讀書的傳統,在平民中招收學生,培養了許多有才華,有道德的學生,其中一些人被各諸侯所用,他們貫徹老師的思想,為挽救衰世而不斷奮鬥。最終,在孔子死後,到漢朝的時候儒士董仲舒把孔子的思想加以改進,得到漢朝皇帝的認可。孔子的思想也得到了發揚。

修身點撥

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誌向堅持不懈的奮鬥,雖然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但仍舊不放棄,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雖然孔子在生前並沒有實現自己救世的理想,但是他通過教育學生,傳授自己的思想,最終還是實現了救世的願望。孔子的救世思想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可,可是他堅信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因而為了理想而不惜經受磨難,遭受別人的白眼,執著的堅持著,而事實最終證明他的思想是正確的。

隻要立誌並為此而不言放棄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