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光的一生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他認為節儉是人的可貴品德。他身為宰相,但生活節儉淳樸?熏為官正直無私,兩袖清風,除俸祿外,不謀取外財,就是有俸祿,還經常周濟他人,還常教育他兒子要學會儉樸,反對奢侈。
司馬光為使子孫不忘節儉,在晚年時專門為兒子司馬康寫了一篇家訓,教育兒子養成節儉的美德。他說:“我們家本來清寒,世代以清白的家風相承繼。我從小就不喜歡奢侈,小時候大人要我穿那種飾有金銀絲的華麗服裝,我覺得很難為情而不肯穿。20歲那年考中了進士,參加皇帝賜的宴會,別人很高興地戴上皇帝賜的花,我可不願戴。同考的人說,‘這是皇帝賜的花,不可違抗。’我這才不得不戴了一朵。我平生隻求吃飽穿暖。眾人都以奢靡為榮,我心獨以儉素為美。別人都恥笑我,說我簡陋,我卻不以為這是缺點。孔子曾說過,因為儉約而有過失的人是很少見的,對於有誌追求真理卻又以吃粗食穿破衣為恥辱的人,不值得和他談學問。”
司馬光讚成古人“以儉為美德”的行為,給兒子列舉了曆史上許多“以儉立名,以侈自敗”的故事。他說:“宋仁宗時的張知白,雖然位居三公,俸祿很多,蓋的卻是粗布做的被,別人對他有“公孫布被”的譏語也不在意,春秋時魯國的季文子,當過三朝的丞相,而他的妻妾卻沒有穿過帛製的衣服,他家的馬沒有喂過粟。然而西晉的石崇,雖然官僅為侍中、荊州刺史,生活卻極度奢侈,還常與貴戚王愷爭強鬥富。有一次,石崇與王愷比試,用蠟當柴燒,道路兩旁以錦為障,長達50裏,王愷自歎不如。後來他在“八王之亂”中被殺身死。還有西晉武帝時的何曾,每天吃飯就得花錢一萬,還嫌沒有好菜吃,結果落得個傾家蕩產的下場。”司馬光教育兒子要向張知白、季文子等人學習,以石崇、何曾之流為借鑒。要求兒子不但自己要節儉,還要把節儉作為家風世代相傳。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
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曆史巨著,他不但找來範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幹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為了實現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他15年始終不懈,經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不要太疲勞,他回答說:“先王曾經說過,死是生命的歸宿。”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他的兒子深受啟迪。
這一切,對其子孫的影響很大。後來,司馬康做官時廉潔奉公,口不言財,也被稱為一代廉士。
修身點撥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那些富裕人家過度放縱子女,沒能培養子女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使得自古“富不過三代”之說就成了必然。反觀海外一些成功企業家,雖然家境富裕,但依然對子女嚴格要求,從不給孩子更多的零花錢,甚至寒暑假還讓孩子四處打工。這些成功企業家並不是苛求子女能為自己多賺一點錢,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懂得艱苦奮鬥,懂得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