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國名將胡質和西晉名將胡威父子是曆史上有名的清廉父子,史書對他們的事跡多有記載,民間也流傳有很多關於他們的傳說。
胡質曾經任過東莞郡太守九年,從軍征戰數十次,每次因軍功受賞,他都全數分給部屬,自己分毫不取,將是們都很感激他的恩德,誓死為他效命。由於他為官清廉,屢遷高職,官拜荊州刺史、振威將軍。他的兒子胡威,為官繼承父親遺風,也官至青州刺史、前將軍。
胡質在做荊州刺史任上,胡威到荊州看望父親。胡威雖然是官宦子弟,但是由於家無餘財,備不起車馬仆童,隻好騎著毛驢帶著幹糧上路。沿途住客店時,他一邊放驢,一邊砍柴生火做飯。到了荊州,胡質看到兒子遠道而來,分外高興,父子二人徹夜長談,親熱異常。頭兩天,胡質還能買些魚肉雞蛋款待兒子,幾天後,餐桌上就隻有青菜豆腐蘿卜湯了。胡威知道父親為官清廉,不治餘財,就沒有做過多要求,吃得仍然很香甜。十幾天過去了,胡威要回到老家去,向父親辭別時,胡質竟然令人意外地拿出一匹質地精美的絲絹為他做盤纏。胡威連忙跪下,問:“父親為官一向清廉,不知道怎麼會得到這匹絹的?”胡質笑著解釋道:“這是為父官俸的節餘,並非分外之財,你放心拿去吧。”胡威這才拜謝父親,騎上毛驢登程了。
歸途中,胡威意外地遇到了一個與他相伴同行數百裏,並屢次向他提供幫助的人。胡威感到事情蹊蹺,決心問個明白。在他的追問下,才知道那個人是父親帳下的一員都督,見胡威返家盤纏不足,便以請假為名,一路上資助胡威。得知這個真相,胡威便將父親送給他的絲絹作為謝禮贈送給該都督,並要他不必再追行。事後,胡威寫信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父親,胡質非常生氣,仗責了該都督一百軍棍並革去軍職。胡質病死後,家無餘財,隻有皇帝賞賜的衣物和書籍而已。
胡威做官後,秉承了父親的作風,勤於政事,以廉潔清正為要務。西晉初年,他入朝覲見武帝,武帝談到當年他父親廉潔謹慎時,讚歎不已,並讚揚胡威與父同廉。胡威羞愧地說:“臣不如父。”武帝問:“何以見得?”答道:“臣父為官清廉恐怕人家知道,而臣為官清廉唯恐人家不知道,臣不如父,就在於這一點。”武帝更加欣賞胡威了,因為他謙遜恭順,為官政績顯赫而廉潔守操,下詔對他進行了褒獎。
修身點撥
廉潔是一種為官的素養,這種素養使家人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成為無形的教材,因而胡威能夠學習父親廉潔守操。胡質難得的是知道別人在幫助自己的兒子,但是違反了他廉潔的作風也要對此人施行懲罰;胡威難得的是他的委婉直言,認識到自己的修為及不上父親的關鍵點。倘若為官者的優良作風都能世代相傳的話,那將是多好的前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