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換太子”的宮廷悲劇應該有許多人都有所耳聞,曆年來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戲劇等藝術形式廣為流傳。基本情節都取自《宋史·李宸妃傳》,史載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不敢認子。清代石玉昆編述的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中寫有這個故事,情節是:宋真宗無子,劉、李二妃皆懷孕,劉妃為爭當皇後,與太監密謀,在李妃生子時,用一隻剝皮的狸貓將小孩換下來,而將真正的嬰兒送到劉妃處。因此,劉妃被封為後,這個嬰孩也被立為太子,而李妃因為生出怪物而被皇帝冷落。在她死之前,仁宗已經即位,劉妃也成為皇太後受到尊崇,李宸妃一直都沒有敢認自己的親生兒子。
後來,仁宗對這件事情有所耳聞,引起了警覺,包拯就被卷進了這樁宮廷奇案的追蹤查詢之中,最後,在太監的幫助下,經過多方查證,幫仁宗找到了生母。仁宗悲痛,將死去的李宸妃追封為皇後、太後。
仁宗為了表達對包拯的感謝,要將半個廬州賜給他,包拯堅決不受,後來拗不過皇帝,就接受了城南的一段護城河。包拯立即告誡家人:“河,不能分,不能賣,隻能種藕養魚。”從此這條河就被稱為“包河”。一年大旱,田地龜裂,百姓餓得連樹皮草根都吃光了。包拯見此情景提筆告示:“河藕準吃不準賣,願者挖藕度荒年。”老百姓欣喜若狂,紛紛下河捕魚挖藕。令人稱奇的是,包河藕脆嫩無絲,包河鯽背呈黑色(鐵),人們聯想到包拯為官剛正,不畏權貴,敢於為民請命的風格,還有廉潔耿介的品性,於是“鐵麵無私”一語不脛而走。當地一直還流傳著這個傳說,“包河藕無絲(私)”也成了一句口頭禪。
修身點撥
包拯在“狸貓換太子”一案中為仁宗立下的功勞是最深入君心的,麵對皇帝的豐厚賞賜,包拯堅辭不受,領了護城河之後,製止家人以它生財,反而用它敦促家人勞動,在災荒之年賑濟百姓,於是便有了“包河藕無絲(私)”的說法。
一些為官者為朝廷立下功勞之後,就翹起尾巴開始躺在功勞簿上吃飯睡覺,唯恐君主賞賜不夠,唯恐自己吃了虧。回去之後便開始耀武揚威,更想不到為民謀福,相比之下,包拯要高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