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司馬光典地葬妻(1 / 1)

司馬光,北宋陝州夏縣人,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生於北宋真宗年間,他的父親司馬池,以“清廉仁厚聞於天下,號稱一時廉臣”。司馬光自小就生長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受到嚴格的教育,他自己也勤奮好學,經常手不釋卷,致使“於學無所不通”。司馬光自幼就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智慧,“司馬光砸缸”是在我國流傳很廣、婦孺皆知的關於司馬光的智慧故事。

司馬光後來先後擔任過武成軍簽書判官、大理評事、國子直講、館閣校勘、同知禮院、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和宰相等職,敢於直言進諫,廉潔奉公,剛正不阿,舉忠鋤奸,鞠躬盡瘁,頗得清正之聲。而且善於體察人民疾苦,為百姓解憂解難,在他當政期間,一旦發生饑荒,司馬光立即派公正官吏前往災區多方賑濟,以使饑民“安其生,樂其業,自生至死,莫有離散之苦。”對統治者花天酒地,揮霍無度,視人民血汗如糞土的行為,司馬光十分憎恨,他極力主張節用,禁止一切過分的俸給賜予,真正做到“不祿無功,不食無用”。這一切為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天下都認為他是真正的宰相,田夫野老,都稱他為司馬相公。

司馬光對別人要求嚴格,對自己則更甚,簡直可以說是苛刻。雖然他高官厚祿一生,但始終對財物沒有什麼喜好,惡衣疏食的過了一輩子。任官近40年,隻在洛陽有薄田頃,妻子死的時候,都沒有錢埋葬,隻好把這田賣了購置了棺槨,這就是人們千古傳頌的“典地葬妻”的故事。司馬光官高勢顯,本來可以萬貫家私,富家天下的,但他卻選擇了自己的為官之道,正直無私,兩袖清風,除俸祿外,不謀取外財,就是俸祿,還經常拿出來周濟窮人。龐籍死後,留下孤兒寡母,無以為生,司馬光將他們迎回家裏奉養,待他們就像父母兄弟。

司馬光還十分憎惡貪官受賄這樣的事情,即使是皇帝的賞賜也認為是非分之物,不應該接受。宋仁宗曾經下詔賜給臣下金錢百餘萬,金銀珠寶,絲綢絹帛無數,見錢眼開的庸俗之輩看到後樂不可支,總覺得無法滿足。但司馬光卻絲毫不為所動,先是上疏申明國家近年乃是多事之秋,民窮國困,內外窘迫,不應該這樣大規模地賞賜官員,沒有得到回應,司馬光對自己的力辭不受,當不接受也不行的時候,他便用所得的珠寶充為辦公經費,而金銀則周濟一些窮困的鄰居朋友。

司馬光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被迫外居洛陽,他就常與一些文人學士相聚,悠悠暢敘,清談朝政。但是每次聚會,都以簡樸為原則,規定:所用果子不能超過三種,菜肴不能超過五種,並名之為“真率會”。文潞公當時以太尉的職銜駐守洛陽,也想參加,但是司馬光認為他過於顯貴奢華不予接納。有一天,文潞公探知司馬光等“真率會”成員又在一起暢飲,於是辦了一桌盛大的酒席造訪,司馬光當即說他用俗氣玷汙了真率會,拒絕了他,搞得富貴的文潞公羞愧難當。

司馬光在洛陽的居所是一處茅簷草屋,十分簡陋,三九寒天,北風呼嘯,茅簷多為風吹去,室內寒氣襲人;盛夏又酷熱難當,司馬光無奈,隻好在屋裏穿地丈餘,用磚砌成一個小房間,空地居住,聊以避暑。當司馬光年老體弱時,朋友劉賢良打算用50萬錢為他買一個婢女使喚,他當即予以拒絕,說:“我幾十年來,吃飯都不敢經常吃肉,衣服也沒穿過絹帛的,怎敢用這麼多錢買一個女婢呢?”

司馬光不僅自己勤儉戒奢,還時時教育子孫應該節儉樸素,隻有這樣,才能做個正直的人,對他們影響很大,後來他的兒子司馬康做官時也是“為人廉潔,口不言財”,也堪稱一代廉仕。

修身點撥

司馬光位居高官,再加上他的才智,要想富貴本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他視貪汙受賄如毒蛇,唯恐避之而不及,而他剛好又生了一幅好心腸,把偶爾得賜的財物都拿去周濟窮人,所以落得典地葬妻的淒涼境地,但他心裏是踏實的,腰板是挺直的,經得起輿論和後人評說。

據曆史記載,司馬光去世的時候,萬人空巷,都去為他送行,家家戶戶都有他的畫像,吃飯前必先向他祈禱。為官能夠得到這樣的民心,也不枉勞累辛苦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