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由於統治者采取許多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政策,形成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太平興盛的景象,被人們稱為“康乾盛世”。在這一時期,出了許多有名的文臣,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孫嘉淦,就是其中的一位。
孫嘉淦,字錫公,清山西興縣人。他自幼家貧,但好學不倦,白天到田間務農,晚上刻苦讀書。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年,他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檢討的職位,從此走上仕途。孫嘉淦走上仕途後,以居官清廉,克己修身,直言敢諫而聞名。
公元1722年,雍親王即帝位後,下令讓文武百官上書議論朝政。孫嘉淦在上書中,針對雍正殘酷殺害親兄弟,對西北連年用兵、加重百姓賦稅等事情,毫不留情,一針見血地指出應該“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雍正見了孫嘉沒的上書大怒,說:“翰林院之中竟有這樣的狂徒”。大學士朱錢在一旁勸道:“孫嘉淦雖然狂妄無知,但是我很佩服他的膽量。”雍正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笑著說:“這種膽識,我也很佩服。”於是雍正下令,提升孫嘉淦為國子監司業。以後孫嘉淦又連續升遷,官至刑部侍郎兼吏部侍郎。就在他官運亨通之時,有一次因為得罪雍正皇帝,被治罪關到獄中,後又貶官到戶部銀庫當一名小會計。孫嘉淦被貶為會計後,毫不屈節喪誌,而是兢兢業業,勤於職守,公正持重,與手下庫卒甘苦與共。戶部尚書果親王允禮,聽別人中傷孫嘉淦,說他被貶到銀庫後,仍然大擺大臣的架子,盛氣淩人,而且還接受別人的賄賂。允禮於是親自帶人到銀庫去檢查,一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孫亮治正與銀庫的吏卒們一起幹活。允禮問孫嘉淦有沒有接受別人的混路,孫嘉淦把允禮帶到一間房裏,別人送的賄賂都在這裏,孫嘉淦絲毫未動。允禮很受感動,就如實報告給雍正皇帝,雍正下令恢複孫嘉淦的官職,任命他為河東鹽政。
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乾隆皇帝即位。孫嘉淦見乾隆年輕,隻有25歲,恐伯他不能治理好國家,便上著名的《三習一弊琉》。《三習一弊琉》的中心思想,是要求皇帝修身治人治國之時首先就要注意治己,克服在用人、辦事等方麵偏執頑固,以自己的喜好決定事情的毛病。在奏章中,孫嘉淦總結曆史經驗,把皇帝常犯的毛病概括為“三習”,即:耳習、目習、心習。所謂耳習,是指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每出一言發一令,聽到的稱頌之聲遠多於針砭之詞,如果做皇上的過於習慣臣民的頌揚之詞,就會聽不進忠貞正直之言。所謂目習,是指皇帝所看到的,都是對自己的順從和千依百順的臣子,長此下去皇帝就會習慣於大臣們的恭順,而容不得任何不順從。所謂心習,是指皇帝由於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能照辦,久而久之使得皇帝驕慢之心漸起,隻喜歡阿諛奉承,絕對順從,而不喜歡哪怕稍微的違逆。這三習既成,就生一弊,這一弊就是寵愛任用餡媚奉承的小人,而疏遠耿直中正的忠臣,即“喜小人而厭君子”。皇帝為小人所包圍,國事難免混亂,勢必危及國家。孫嘉淦在奏琉中還分析了造成“三習”的原因,是皇帝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因此皇帝應能夠聽取不同意見,善於明辨忠奸,采納正確意見,從而治理好國家。孫嘉淦的這份奏疏,深受乾隆和朝中大臣的稱讚,也探受後人的褒揚。
孫嘉淦以後曾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直隸總督、兩廣總督等職,在數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以“居官八約”為戒,奉公守法,廉潔自守。孫嘉淦的“居官八約”是:“事君駕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礎其無用,自守獨避人,以清爽攝取。”意思是:對君主忠誠而不自我炫耀;與同僚共處謙恭而不驕傲自大,不爭權奪勢,不追求功名;辦事隻限於除去弊端,說話刪去無用的詞句,不結交權貴和結黨營私,生活力求簡樸以保持廉潔。
孫嘉淦在曆任各種重要官職的時候,都以這八約嚴於律己,為官清正,力除弊政,為百姓辦了一些好事。他處處為民著想,對收受賄賂的行為深惡痛絕,不但自己完全杜絕,對自己的下屬也嚴格要求。因而,孫嘉淦的官威聲望都十分好,直至去世除了惡言中傷的,孫嘉淦在自守自製上,從沒落人口實。
乾隆十七年,孫嘉淦放任為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第二年因病去世,享年71歲。孫嘉淦死後,乾隆皇帝賜送號文定。
修身點撥
直言敢諫,在一口眾聲的頌揚中,甘願冒丟掉性命的危險,說出自己為堅持儒者應有的道德操行而言的意見,這是為人臣者最難得的品性,也是為人修德中最難逾越的關檻。畢竟無論是身在上位者,還是普通人,忠言逆耳是必然的事實。在眾人為趨利避害而一致大談違心之言時,能不為這樣的趨勢所動,堅持自己的操守,也是儒家修養中慎獨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