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越曾是河北定興縣秀才,他年輕時拜鹿善繼為師,鹿老師對他的人品、學品十分讚賞,覺得他遠遠高出他人,於是給他起了個別名“君異”。杜越自小家庭貧寒,常常穿著破舊的布衣,一日三頓全是清淡的蔬菜,他絲毫不在意過這種清苦的日子。他靠教書維持生計時,就經常這樣教育他的學生說:“人的一生應該超越庸庸碌碌的境界,要有正確的理想,高尚的精神,要自覺抵製世俗那些庸俗、功利的思想,同時要尊老愛幼,時刻在義利問題上保持警醒,絕不能放任自己隨波逐流。”他言行一致,既是這樣教育學生,也是這樣約束自己,絲毫不敢懈怠,所以,一些有名的學者也來拜見他,希望以他為師。
有一次,杜越過生日,有個學生知道了,連忙拿了一匹上好的絲絹前來拜壽。杜越婉言謝絕道:“我知道你尊師重道,這份心意我收下了,但我不能接受這麼華貴的禮物啊。我既然已經收了你應交的學費,就不應該讓你花費多餘的錢。教書育人是我職責所在,我怎敢因此居功自得呢?所謂‘臨財勿苟得’,我實在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這額外的報酬。這不僅不能讓我添壽,反而會讓我折壽的。”學生見老師如此堅持,隻好收回禮物。許多學生和家長聽說此事之後,對杜越更加敬服推崇,稱他為真正的“有德之士”。
明朝天啟年間,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等大臣因為上疏直諫,指責宦官魏忠賢專權跋扈,擾亂朝綱,被魏黨逮捕入獄,備受折磨。與此同時,魏黨還下令大肆搜捕、迫害與這些大臣交往密切的人。一時朝野震動,大臣們懾於魏忠賢的淫威,一個個如驚弓之鳥,噤聲不語。這時,隻有杜越不畏強權,不懼危險,挺身而出,倡議同仁們集資,為下獄的忠義之士贖罪。同時他又不顧自身安危,將朝廷下令追緝的兩位反魏黨的誌士藏在自家夾壁牆中,使他們得以安然脫險。
清初,他遷居到新安,與學生們一起到群眾中去做移風易俗的宣傳,試圖重新以儒家的倫理道德拯救日益淪落的人心。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新安風俗煥然一新。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第一次設置博學鴻詞科,很多大臣薦舉他參加殿試,他認為這是清朝籠絡漢人,借口年老多病不去應試。因為他名聲高,影響力大,在百姓和士人之中享有極高的聲望,康熙帝下旨授予他“內閣中書”的頭銜,他毫不為意,從來不在乎這一頭銜可能帶給他的高官厚祿和優裕生活,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就連大學者王士幀也稱讚他堪與北宋哲學家邵雍相媲美,一生不皺眉頭,樂觀無憂。
可以說,杜越的一生就是正心克己的一生,是堅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不屈的行為實踐儒家理想的一生。
修身點撥
俗話說得好,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不做壞事。杜越的一生無疑值得我們尊敬,他一生都在實踐高尚的道德原則,無論大小事宜,無論是否有生命危險,他都毫不猶豫,奮然前往,決不肯屈服於任何的阻力。如此,才稱得上真正的“慎獨”之人,真正的有德之人。“慎獨”精神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論身處何種環境,無論經曆多長的歲月都不能有絲毫的懈怠,決不能放棄道德理想。杜越以自己一生漫長而複雜的際遇為這一精神做了精彩的注解。如今,我們重提“慎獨”,目的也在於重新推崇這種十年如一日,堅持理想、節操的高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