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接受事實,及時修正錯誤
確立一切在流、一切在變的觀念,便確立著對自己的一種態度;一種進化觀,一種辦事態度。對於弱須拋棄自卑感;對於強者,要打破自我膨脹。
而且,還須有一種開闊的胸襟,勇於接受事實,善於接受批評。因為這是成功的需要。同時,還須認識,能認清事實,在實事的麵前,正視自己所作所為的得失,就像站在鏡子麵前,看自己麵容服飾,哪些地方該修飾一下,哪些地方該弄整齊些,或者該洗洗臉,梳梳頭。但檢討、修正自己當然比照鏡子難得多,因為,人都有自信,這種必要的好品質也容易發展過頭,變成永恒的自我膨脹,這樣自己發現不了自己的失誤,讓別人來批評、指點,就變得尤其重要。能利用別人的批評、指點來修正自己的人,就是自我能力的擴大,能多方聽取別人的意見,個人離完善的距離就會近得多。以此謀事,何事不成。中國曆史上的一代雄主唐太宗曾這樣評價魏征對自己的批評,他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帽;用曆史作鏡子,可以照出天下興亡和朝代更替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經常保持這三麵鏡子來防止自己犯錯誤。現在魏征去世,我就失去了人這麵鏡子!”說完潸然淚下。
在魏征與唐太宗合作的十七年裏,魏征給唐太宗提出了幾百條意見,太宗基本采納了。即使一時意見不合,以後發現自己錯了。唐太宗就對大臣們說,悔當初不聽魏征的話,當時唐軍攻克了西(今吐魯蕃)。唐太宗要在那裏設一個州——西州。魏征說,這樣會吃力不討好,設州,必須有健全的州治。唐太宗不聽,但西州設立沒幾年,果然如魏征說的,讓唐朝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唐太宗便對別人說,還是魏征眼光準。
可以這樣說,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一方麵由於他和他的助手精明強幹,另一方麵也在於他能不斷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品德自始至終地保持他宏偉的戰略目的付諸實施。
適應新形勢,不斷修正自己在這一點上,誰不能適應新形勢,不斷修正自己,誰就要嚐到失敗的苦頭。在中國曆史上,王莽這位通過不流血方式取得政權的皇帝,他本是一位出色的經濟思想家,同時又有崇高政治理想與抱負,他奪權當了皇帝之後,就著手對原西漢的政策、經濟進行全麵改革,實行土地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強迫勞動,管束遊手好閑者;實行貸款製度;征收所得稅等,還大力改革官吏製度。王莽的願望很好,但他忘了自己應該隨時代前進,他那些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和經濟改革違背當時的社會現實。這樣,他的改革使老百姓得不到好處,生存環境更加惡劣,既得利益者又從中破壞。這樣老百姓除了造反之外別無出路。
到了這時,有一個下級武官向他上書,揭露地方官吏謊報軍情,官逼民反,官吏相互推諉的事實,並向王莽提出加強軍隊的戰鬥力、安定危局的措施。無論是作為一種建議,還是適應形勢變化的要求,王莽都應該采納,或認真對待。但王莽從虛榮心出發,嫉妒田況的才能,調田況入京做師尉大夫,讓別人代替田況指揮軍隊。如此,王莽派下去的官員盡是庸人,地方的局麵也就更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