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虛實的煙幕術
曾國藩練兵時,每天午飯後總是邀幕僚們下圍棋。一天,忽然有一個人向他告密,說某統領要叛變了。告密人就是這個統領的部下。曾國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將告密者殺了示眾。一會兒,被告密要叛變的統領前來給曾國藩謝恩。曾國藩臉色一變,陰沉著臉,命令左右馬上將統領斬首。
幕僚們都不知為什麼,曾國藩笑著說:“這就不是你們所能明白的了。”說罷,命令把統領斬首了。他又對幕僚們說;“告密者說的是真實的,我如果不殺他,這位統領知道自己被告發了,勢必立刻叛變,由於我殺了告密的人,就把統領騙來了。”
蒙蔽別人最關鍵的在於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目的。不能讓人發現,更不能讓人預見,所以詐者蒙蔽他人時,常玩的把戲便是聲東擊西。假裝瞄準一個目標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實暗自瞅準別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後伺機施以致命打擊。有時他似乎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實際上是在騙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賴,目的在於突然發難而出奇製勝。
1968年春天,捷克期洛伐克掀起一個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改革派領導人杜布切克接任捷共中央第一書記,改組了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通過了一個具有改革新思想的《行動納領》。
捷克斯洛伐克的這一運動不僅激怒了前蘇聯領導集團,也使東歐各國惶恐不安。可是,當8月3日在捷克期洛伐克達成的華約六國協議公布之後,人們普遍鬆了一口氣。因為。前蘇聯在協議中承諾了不對捷克期洛伐克采取軍事行動。一時間布拉格市民產生了種種樂觀情緒。
8月20日夜,一架前蘇聯民航客機出現在捷克上空,在盤旋了幾圈之後,向布拉格機場發出緊急信號,聲稱飛機發生機械故障,要求緊急降落。機場負責人按國際慣例,同意了它的要求。當飛機在機場跑道停穩後,幾十名全付武裝的前蘇軍突擊隊員衝出艙門,迅速占領了機場塔樓,並指揮隨後而來的蘇軍大型運輸機降落。當一輛輛坦克、裝甲車從飛機上開下來,駛向市區時,人們這才明白前蘇聯的真正含義。
原來前蘇聯用了一招緩兵之計,誘使捷克斯落伐克放鬆了戒備心理。待到時機成熟之後,又來了個暗夜偷襲,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捷克期洛伐克全境。
蒙蔽別人絕非奸邪之人的專利,它亦可用於達成這好事善舉。例如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是懷著一定的目的展開交際活動的,或者為了尋求友誼,加深感情;或者為了交流切磋,互通信息;或者為了尋求合作,獲得利益;或者為了求得幫助,擺脫困境。一般情況,交際雙方有了明確的交際目的,便於雙方的互惠互動,可以互相呼應。但有時,交際目的的過於顯露,反而會有礙合作,不利於交際目的實現。這就需要隱蔽交際目的。某陶瓷廠給酒廠生產包裝瓶,原定價每隻兩元,在準備簽訂下年合同時,陶瓷廠考慮到原材料漲價等因素,準備調高酒瓶價格,但又怕酒廠不接受,經過一番謀劃,陶瓷廠向酒廠展開了攻勢:“由於國家抽緊銀根,控製信貸以及其他原因,我廠流動資金嚴重不足,貴廠能預付下年三分之一的貨款。否則,生產難以保證,耽誤供瓶計劃,將給貴廠生產帶來影響。”
酒廠當然不願一下子支付大筆的預付款。經過數次商談,最後陶瓷廠做出了讓步:不支付預付款,隻好考慮適當提高酒瓶價格。結果陶瓷廠如願以償。
真真假假,深藏不露《三國演義》中,張鬆欲獻四川地圖與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張鬆,指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楊修是一舌辯之士,斥責張鬆,傲慢地聲稱曹丞相具有雄才,並出示曹操撰寫的兵法書籍《孟德新書》以佐證。誰知張鬆博聞強記,將書接過看了一遍,便熟記於胸,而後大笑道:“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已能,隻好瞞足下耳!”楊修駁斥說:“丞相私藏之書,雖已成帙,未傳於世。公言蜀中小兒暗誦如流,何相欺乎?”張鬆立即表示:“公如不信,吾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納悶:“莫非古人與我暗合?”竟令扯碎其書燒之。於是讓楊修領張鬆來見他。
在這場交鋒中,張鬆之所以能夠打掉曹操、楊修的傲慢氣焰而獲勝,就在於成功地運用於一種論辯技法——虛擬示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