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忍插足之戀。愛情是一男一女二人之間的事,不容許有第三個人插進一腳,這是個道德問題,也是個法律概念。可是,一部愛情戲中一旦出現了三個主角,這場戲該如何收場呢?
報紙上登過一篇題目叫《一幅感人的離婚照》的報道。講述一對夫婦在政治上受到極左路線的迫害,二人隻好分離。一個農民為了讓這個已經對生活絕望的婦女能活下去,便悉心地幫助照料她。在交往中,二人產生了感情,並成了夫妻,過上了幸福的日子,沒成想,這個婦女以前的丈夫平反歸來。善良的農民便忍住自己內心的痛苦,勸女人同結發的丈夫破鏡重圓,而同自己這個二婚的丈夫離婚。這使女人萬分感動,含著淚同他照了一張離婚照片。
農民兄弟的這種忍痛割愛的精神值得讚賞。試想,如若不然,那是怎個尷尬的局麵啊!三個人都要痛苦,原夫有失妻之怨,善良的農民則會有奪妻之愧,女人則處於兩難之中,農民的做法把三個人都解脫了,他雖然忍一時的痛苦,卻換來終身的心安!當然,這種三人感情糾葛的愛情並不多見,這是特殊的曆史時期出現的特殊的“第三者”。
生活中更多的是:一個平靜的家庭,突然闖進一人;一對法律上已被承認的夫妻,其中一方又移情別戀。這一現象在中國越來越多。有位第三者這樣尋找婚外戀的原因:戀愛是一首浪漫的詩歌,而結婚則是一部現實的小說,再往深處說婚姻簡直就是愛情的墳墓。要想譜寫愛情的續曲,就得謀求婚外戀。愛人不如情人那樣有味。
是否所有在搞婚外戀的人都和這位仁兄同一心情?就他而言,把婚姻看作是愛情的墳墓,恐怕是很荒謬的。我們可以舉出很多很多古今中外的例子來駁斥,比如周總理和鄧疑超,馬克思和燕妮。他們的愛情自始至終都是那樣的濃、那樣的美、那樣的真、那樣的純,並不因結婚而稍有遜色。凡是懂得愛情、珍惜愛情的人,他是不會有進入墳墓的感覺的;結婚前他們在書寫優美的詩句,婚後仍然在繼續寫著。把結婚看成是愛情墳墓的人,其實並不懂愛情!至於說到愛人不如情人有味,一個美發廳老板說:“情人的愛不牢靠,沒有老婆的愛紮實,剛咳嗽幾聲,就會把藥送到你手上,天剛冷,就會有一件毛衣放在你眼前,這一切隻有老婆能做到。情人隻會索取你的錢,而老婆付出的愛。”這話說得很樸實,很精彩,那些正在譜寫婚外戀歌的人不知能品出點味不。
婚外戀一般都是以離婚為結局,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最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講關內某市的習俗有了很大的變化,過去人們一見麵的口頭語是:“吃了嗎?”而現在人們一見麵卻問:“離了嗎?”這些離婚族中,恐怕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是婚外戀者,他們離婚後又會怎樣呢?觀察發生在周圍的幾起這類離婚案,最慘的是孩子,這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要失去父愛或母愛,這對他的身心都有極大的傷害。其次是被遺棄者,愛情生活上的挫折,使他們的性情大變,大吵大鬧,尋死覓活,動刀動槍,甚至玩出人命的也大有人在。至於婚外戀者,多數都是再次進入“墳墓”,隻不過這次進的,還遠遠不如上次。所以,婚外戀本身是一種玩火的遊戲,如果某些人把它看作是一種愛情的話,這的的確確是一種多餘的愛,應該忍痛割愛,把這份愛還給應該得到它的人。
該丟的麵子不保留,後退一步天地寬虛榮心人皆有之,死要麵子則是虛榮心的最具體表現。一個人不可能不要麵子,但又不能夠死要麵子。死要麵子的人,往往卻會真正丟了麵子。
曹雪芹在小說《紅樓夢》、曹禺在話劇《北京人》中,都以生動的筆墨,真實地描寫了本已敗落,但仍不肯放下架子的諸多世家子弟的形象。在他們看來,如果這些架子一旦全不存在,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在這裏架子實際也就是麵子,可見,有些人是把麵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這就是他們的人生道理。
麵子當然不能不要,一個一點麵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複存在。關鍵的問題是要搞清怎樣作才算不丟麵子?什麼麵子可以丟,什麼樣的麵子應當保?
一句話,出於虛榮的麵子應當丟,有關人格的麵子需要保,不保何以處世?而保的辦法則在實事求是。事實俱在,曲直分明,麵子不保亦在;嘩眾取寵,裝腔作勢,麵子雖保亦失。不適當地過分看重麵子,在中國傳統思想裏是頗為嚴重的,其實,麵子是中國人心理上的沉重包袱,看似薄薄的情麵,其實質則有令人難堪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