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項羽不同,司馬懿則是能屈能伸,最終成了大事。三國末期,魏明帝逝世,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魏明帝死前委托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朝政。少帝年幼,無力親理政事,曹爽和司馬懿集軍政大權於身,共掌朝政。
司馬懿為曹家天下立過汗馬功勞,德高望重,權傾朝野,在朝中有很大的潛在勢力。曹爽則是皇帝國戚,甚得魏明帝的寵信,勢力也是很大,與司馬懿不相上下。初時二人共掌朝政,同心同德,曹爽很敬重司馬懿,遇事多作商量,不擅權專行,後來曹爽逐漸權高勢重,架空司馬懿,隻讓他掛職太傅。二人之間,為權力之爭出現間隙,久而久之,發展到水火難容。司馬懿雖然大為不滿,但他深知曹爽重權在手,自己一時難以抗衡,隻好暗中組織人馬,以待機行事。為防不測,迷惑曹爽,便稱病居家,對朝政不聞不問,並告誡二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安份守己,不可爭強鬥勝。
時隔不久,傳來邊境告急的軍情,東吳軍隊分兵兩路進攻六安和淮南,請求朝中發兵邊關救急。一時間急得曹爽不知的措,趕緊召集眾臣商議對策。退兵之計還未落實,又傳來急報,樊城又遭東吳攻擊。連連告急,使曹爽如同火上澆油。無計可施,隻好以皇帝的名義派人去請司馬懿來朝議事。
司馬懿老謀深算,對戰局了如指掌,同時也料定曹爽必來相請,認為借此時機出戰,一來可以打擊曹爽的氣焰,二來可以樹立自己的威望。司馬懿來到朝中後,決定親自帶兵出征。無計可施的滿朝文武,見司馬懿親征邊關,深信定可退敵,人心振奮,為司馬懿舉行了隆重的出征儀式,曹爽親片將他送出津陽門外。司馬懿率軍直奔樊城,對東吳部隊采取出其不意的突襲,很快打敗了圍城的吳軍,然後又轉戰六安,解了重圍。前後不足一個月,司馬懿就解了邊關之危,班師回朝,聲望大增。
曹爽為了奪取皇位,進一步獨專朝政,排斥異己,在軍機要地安置親信。朝中大臣對曹爽的專橫和野心,雖看得清楚,但敢怒不敢言。曹爽唯一的顧忌就是司馬懿。他命心腹河南尹李勝,借出任荊州刺史之機,讓他以向馬懿辭行為由,前去探聽虛實。
司馬懿自上次邊關出征得勝回朝後,兵權又被曹爽剝奪,一直采取忍耐退讓的策略,稱病居家,不問政事。得知李勝來訪,便知其實質用意,於是作了一番苦心安排。
李勝來到司馬懿的居室,司馬懿正在侍女的服侍下更衣,隻見司馬懿渾身顫抖,久久地穿不上衣服。司馬懿又稱口渴,待侍女捧上粥來,司馬懿以口去接,將粥弄翻,流了一身,樣子十分狼狽。李勝說;“聽說太傅風痹舊病複發,沒想到病情竟這樣嚴重,我受皇帝恩典,委為荊州刺史,是特來向太傅告辭的。”
司馬懿故意裝作氣力不濟的樣子說:“我年老體衰,活不了多久。你調任並州,並州臨近胡邦,要多加防範,以免給胡人製造進犯的機會啊!恐怕我們今後再難相見,拜托你今後替我照顧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
李勝說:“我是出任荊州,不是並州啊!”
司馬懿又問道:“你不是說並州嗎?”
李勝又重複說:“不是並州,是荊州。”
司馬懿說:“我精神恍惚,沒有聽清楚你的話。憑你的才能,可以大建一番功業。”
李勝回去後,將所見所聞的詳情告訴了曹爽,並說:“司馬太傅不過是一具沒有斷氣的軀殼而已,身體極其虛弱,神誌恍惚不清,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值得顧慮呢?”
曹爽聽後大喜,從此對司馬懿消除戒心,不加防範。不久,魏少帝曹芳前往洛陽南山拜竭魏明帝高平陵,曹爽以及他的弟弟曹義、曹彥和心腹親信一同隨行。
司馬懿見時機已到,就立即發動了兵變,他以太後的名義傳布詔令閉鎖城門。派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統領數千禁軍。迅速占領城中要害部位,解除曹爽的親信的兵權。城中控製後,司馬懿親自出城勸降曹爽,他向曹爽說:“如果你放棄反抗向我投降,我將保留你的性命,否則將會斬殺你的全族,讓你死無完屍。”曹爽部下見司馬懿如此不仁不義,都十分憤慨,紛紛力勸曹爽調兵平叛司馬懿,曹爽猶豫再三,感到自己已隱入絕境,沒有能力平叛司馬懿,於是不得向司馬懿投降。曹爽自以為免除官職後,也可當個富家翁,坐享清福,然而,事出所料,時過不久,司馬壹以曹爽大逆不道,圖謀篡位的罪名,連同親信黨羽全部誅殺。
這場爭鬥以曹爽慘敗而告終。曹爽失敗的致命錯誤是緊要關頭缺乏冷靜,被司馬懿的“屈”所迷惑。而司馬懿能屈能伸,巧妙地欺騙了曹爽,使其解除戒心,疏於防範,贏得了時間。並在時機成熟之時,不失時機地斷然起事,從而一舉成功。
勾踐能伸能屈臥薪嚐膽成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