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麵環境的存在不可避免,但不能永遠僅停留在表示不滿的層麵上。集中全部思想於負麵環境,隻能助長負麵環境的壯大,大大阻礙我們實現成功和幸福。我們應該進一步發揚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用明確、清晰、堅實的思想對抗負麵環境,並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堅持到底!
通過前麵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思想是一種精神活動並被賦予了創造力。但這並不是說隻有一些特定的思想才具有創造力,全部積極的和消極的思想都具有此特性。在“拒絕、否定”等消極的心理過程中,這個法則會造成負麵影響。
行為與精神的聯結需要兩個必經階段:潛意識和意識。潛意識和意識的關係好比是風向標和天氣的關係。所以,如果你否認那些令你不滿的情境,那麼你也就否認了思想在這些情境中的的創造力。而且你讓思想的創造力在這些情境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謹記:規律支配著客體。所以說,即使對負麵環境不滿,也不能馬上獲得好的轉機。這就好比說,一棵綠植被連根拔掉後,雖然青翠的顏色沒有馬上消失,但在很短的時間內,它就會枯萎凋亡。同理而言,讓思想撤離負麵環境也一樣,它是一個逐漸但必然的結果。但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往往極度關注那些令他們不滿的負麵環境,這種對負麵環境的過度集中恰恰滋養並加速了負麵環境的成長壯大。
1宇宙物質是一切力量、智慧和才智的源泉。
它的能量是無限的,既是一切運動、光、熱、色彩的源頭,也是一切結果的成因,更在一切結果之上。
2要了解這種智慧,首先應該熟悉精神的本質,進而熟悉宇宙的實質,並使自己的所有屬性都和它保持一致。
3即便是學識最淵博的自然科學大師都未曾發現並體會過這種智慧。事實上,幾乎所有唯物主義的學校都從未發現過。更不可能體會過其中的智慧之光。因此,智慧和能量、物質一樣都是處處存在的這個基本原則,他們也不會知道。
4可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為什麼找不到相關證據呢?遵循了這一基本原則,可為什麼得到的結果還不理想呢?不,我們得到的結果正是理想中的樣子。對基本原則的領悟程度及運用程度越高,獲得的結果就越理想。在發現電的規律及被應用到實際以前,我們也不可能利用電的規律取得一些成果。
5這一原則可以讓我們與外麵的環境建立一種新型的關係,可以為我們打開機遇的窗口。這種關係及窗口都是我們憑借很多法則,在一種全新的心靈狀態中實現的。
6精神具有能動性,這一法則的基礎既完美又合理。萬物皆以精神1為其本質。精神是一種創造性能量,誕生於茫茫宇宙中。一切能量和物質始於宇宙。一個個個體組成了宇宙。各種現象的產生都是宇宙中各不相同的組合的結果,而現象恰恰皆有個體體現。
7從科學的角度講,物質能分解成分子,分子能分解成原子,原子能分解成電子。通過在含有熔化的硬金屬接線端的高真空玻璃管中對電子的觀測,有力地證明了電子是無處不在的,存在於萬物之中,充滿了我們以為是真空的區域。這,就是宇宙物質,誕育萬物的物質。
8電子圍繞能力的核心構成原子,原子按一定的數學比例組合形成分子,分子相互聯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構成宇宙都需要一定的指令支配其運動。否則,它們永遠沒有任何變化。
9迄今為止,氫原子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原子,重量是電子的1700倍。一個水銀原子的重量與電子相比,是它的30萬倍。電子是純負電荷,與光、熱、電、思想(每秒189380英裏)的速度潛力相同,所以由它們開始,一步步形成的物質也會具有同樣的潛力。
10電子,像細胞一樣,在人體內發揮著作用。它們所擁有的精神和智慧足以讓他們完美運行於人體內部。我們知道,細胞構成了身體的各個部分。在身體中,有的細胞建立器官組織,有的則構造身體所需的各種分泌物等。這就好比說,有的像搬運工,有的像外科醫生,也有的像防禦工。
11盡管這些細胞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代表有生命的智慧的機體,履行自己的職責。每個細胞都被賦予了足以讓它保存能量、延續壽命的智慧,而要獲得這些充足的養分還必須對養分進行有選擇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