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自述:雲南光複紀要(13)(1 / 3)

清室末造,政治日窳,光緒宣統之間,怵於國勢瀕危,乃昌言變法,官製遞改,新政繁興。然徒以立憲之名,塗飾耳目,而親貴擁權,官僚黷貨,且日進未有已,益以促成革命之機。鄂軍一起,全國響應,固鹹以革新政治為職誌。然軍興之際,戎馬倥傯,庶事紛糅,卒難理董。獨雲南舉義,市廛不驚,光複之初,極意建設,一切措置,皆有係統可循。雖草創之後,不無因時損益,然大綱既立,終不出其範圍。故循軌進行,已與中央規製,斠若畫一。茲舉其犖犖大者言之,其建議中央,關係國家大計者,亦擇要敘錄,綴於茲篇。

辛亥九月九日,滇軍起義,十一日全城光複,清吏總督以下悉散。於是各軍官兵士,公推革命軍總司令蔡鍔為軍都督,以五華山兩級師範學校為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府內置一院三部:

曰參議院。備軍事、政治之谘詢,以軍政部總長李根源兼院長,參議官無定額,悉由都督選充。尋改名參議處。

曰參謀部。主軍事上一切規劃,以殷承總長。劉存厚、唐繼堯次之。其下設分部凡七:一曰作戰,二曰諜察,三曰編製,四曰兵站,五曰輜重彈藥,六曰炮兵材料,七曰測地。以謝汝翼、張子貞、韓鳳樓、李鳳樓、顧品珍、劉法坤、李鍾本分任之。

曰軍務部。主軍備上一切事務,以韓國饒為總長,張毅次之。其下設分局四,分廠三:曰籌備局,局長徐芳蘭;曰糧餉局,局長黃希尚;曰軍醫局,局長周楨;曰軍械局,局長沈汪度;曰被服廠,廠長秦光第;曰製革廠,廠長華封祝;曰兵工廠,以沈汪度兼理。未幾,總長韓建鐸率師援川,改任曲同豐,同豐複辭職赴京,乃任沈汪度為總長,以張含英任兵工廠事。

曰軍政部。取《管子》作內政而寄軍令之意為名,實一省之行政萃焉。以李根源為總長,李曰垓次之。其下設分司凡五:曰民政司,司長楊福璋,次長孫光庭;曰外交司,司長周沆,次長陳度;曰財政司,司長陳價,次長席聘臣;曰學政司,司長李華,次長陳文翰;曰實業司,司長吳琨,次長華封祝。其隸於民政司者,有警察、審判、自治三局。隸於財政司者,有造幣廠、富滇銀行。隸於實業司者,有勸工廠、印刷局。是年十月,李根源率師赴西防,羅佩金繼任總長。

都督府本部內置秘書處,擬撰機要文電。置登庸局,分設敘官、賞勳、印鑄三科,均以周鍾嶽長之。置法製局,擬訂一切暫行法規,以蔣穀長之,尋改任孫誌曾。未幾,登庸、法製兩局皆裁並。援川、援黔軍出發後,設衛戍司令部,任羅佩金兼衛戍司令,以統一軍事,整飭軍紀,保持公安為職責。此外設甄錄處,任劉銳恒為處長,袁玉錫副之。凡自陳效用及條陳意見書者皆屬焉。而一時幹進之徒坌集,難得其才,旋亦裁並。出征軍陸續凱旋,乃將衛戍部撤銷,以其事分隸憲兵隊及第一師司令部。

行政機關部署粗定,爰分設立法、司法兩機關,以確定三權鼎立之基礎。立法權屬議會,當滇軍政府初成立,即致書諮議局,約相讚助,局中議員均詣軍府會商,隨通電三迤自治團體,規約十餘條,宣告光複宗旨,遂正名為臨時省議會。舊議員留二十餘人,選舉李增為議長,萬鴻恩為副議長。司法權屬審、檢廳,前清時,滇於省會先設立高等審判、高等檢察、地方審判、地方檢察、初級審判、初級檢察六廳,反正後各廳人員皆散去,乃權以審判局為司法機關,隸於民政司,仍令司籌設三級審、檢各廳,以期司法與行政相離。既而呈奉中央任黃德潤為司法籌備處處長、孫誌曾為高等審判廳廳長,謝光宗為高等檢察廳廳長。地方廳、初級廳亦同時成立,各縣司法暫屬地方行政官,並由籌備處培養司法人員,以為異日分設之地。此立法、司法、行政分離之權輿也。

民國元年五月,副總統黎元洪倡軍民分治之說,軍府采群言[13],改軍政部為政務廳,以李鴻祥為廳長。改參謀部為參謀廳,以謝汝翼長之。改軍務部為軍務司,仍以沈汪度長之。是時民國大政漸統一於中央,自都督以至各司長皆加給委任狀。任李曰垓為民政司長,袁家普為財政司長,張翼樞為外交司長,周鍾嶽為教育司長,吳琨為實業司長。原設之次長,改為參事。

民國二年,中央頒發暫行畫一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以民政長為一級,各觀察使為一級,各縣知事為一級。民政長行政公署,內設內務、財政、教育、實業四司。觀察使署內設內務、財政、教育、實業四科。縣知事署內亦如之。未設民政長各省,則以都督兼任。於是都督蔡鍔電請中央特任省長,以專權責。奉大總統令,任羅佩金為雲南民政長。裁政務廳,別設行政公署。以陳鈞司內務,周傳性司財政。由雲龍司教育,華封祝司實業。一切文牘以民政長名義行之。改外交司為特派交涉員,直隸於外交部。舊設迤東、迤西、迤南、臨開廣四道,反正後裁東道,以迤西、迤南、臨開廣三道,原兼稅關監督暫仍其舊。至是,複遵中央令以全省劃為四區,添設滇中觀察使一員,管近省屬縣及迤東各地。迤西、迤南、臨開廣各道悉改稱觀察使。任周鍾嶽為滇中觀察使,吳良桐為臨開廣觀察使,李曰垓為滇南觀察使,楊普為迤西觀察使。未幾,曰垓改任西藏宣慰使,滇南觀察使仍以劉鈞署理。自民政長以下專治民事,都督專治軍事,軍政民政劃然區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