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民國憲法宜以鞏固國權為主義,國權鞏固,國基能立,然後有發達民權之可言。欲鞏固國權,則凡障礙國權發動之製度,決不可采。於是有應行先決之問題二事:一曰大總統不可不有解散議會權。就法理論,立法權固當尊重,行政權亦須有嚴格之保障。若立法對於行政部有過度之幹涉,而無救濟之途,則行政權直被立法權侵壓束縛而無所施。是國權隻有消極限製之作用,不能有積極活動之能力,勢必日即於萎靡。且議會若有違反國民利害之事,不能解散以訴諸多數之國民,亦與共和精神相背。就事實論,解散權與責任製關係極切,議會無憲法上之製裁,易流專製,使政府不能自行其政策,必將以議會為諉卸責任地。責任不明確,何能得強有力之政府,更何能發展國權。故法理、事實兩麵解散權均決不可無,但使解散有一定手續,自不患有侵犯立法權之弊。二曰任命國務員不必求國會之同意。夫國會監督政府,其要點在有彈劾權,事前之同意,實屬贅疣。況彈劾權以連帶責任為因,國務員既負連帶責任,即不能不抱同一政策。設組織時不能得國會同意,得同意者又不同其政策,將遷就調停,曠日持久,始能勉強成立。然政策互異,何能連帶負責,連帶責任製一破,更何有強有力之政府及鞏固國權之可言。極其弊,必有貶節以媚國會,冀博國務員之位置者,恐滿清末季之腐敗現象,將由此同意製而複活矣。且國會既經同意後,國務員若有失職,照法理言之,國會當分任其責,此尤與彈劾製極為衝突。以上兩端,所關至重。此外如大總統之製定官製權,對於國會議決法案之認可不認可權,及任期七年以上,並不負責任等事,皆緣所采主義及上述各理由相因而生,想諸公必能力持定見,排去莠言,不至為法理論及形勢說所拘牽,致與國勢國情相左,民國之福,維茲是賴。雲雲。
鍔前後建議,皆力持大體,切中時弊,不為依違遷就之詞。茲書所采輯者,以民國元年十二月以前為斷,餘皆不及也。
建設篇(三)[14]
破壞之後,不能不急圖建設。滇省革命時,其預謀建設上之方便者,特色有九:一、光複初期,各省爭言獨立,滇特稱反正,故秩序未至大壞,善後亦易為功;二、不排斥外省人,斯賢才聚而政事舉;三、不濫招兵勇,則地方少受驚擾,事後易於收拾;四、省外地方官暫令仍舊,嚴定官治、自治權限,則愚民不自擾;五、暫定官階,采三等九級製度,反乎滿清之九品,複合於古製九命之正,以武職為標準,而文吏對待之,後雖小易,卒不出其範圍;六、軍隊編製及各種辦事機關之組織,多仿西法,間亦沿清之舊製,損益得中,故能與中央通令暗合;七、都督上特冠一軍字,當時既資以示威,且可為後此軍民分治之張本;八、各項薪俸、公費之支出,力求節省,故雖地瘠民貧,需用得所挹注,而治具已立;九、省垣甫定,即設顧問、參議各官,以收老成碩彥,故阻力消而改革易。具此九善,是以一切建設,措置裕如,舉兵方兩日,而軍政府成立,旬餘各府、州、縣傳檄定,騰、永、蒙自兵少亂,旋即敉平。閱時未久,遂能鏟除專製,造成共和。綜觀革命後新設各機關及補助政事事項,與建議中央采行之政策,一一皆有統係,可以循轍而進者。蓋滇之建設,非建設於破壞之日,實隱建設於未破壞之前。其建設製度之統一,非統一於全國統一之後,實早自統一於各省紛擾、中央政府未立之時。此中固有人在矣。今撮其略,則所以建設之宗旨惟一,而其進行之方法有二:一主急進,用創以新人民之耳目;一主緩進,用因以保地方之治安。而創之製多施之省內,因之製多施諸省外。因、創適其宜,是故大綱一立,眾目悉舉,政令不紛,而民不疑貳。方之南北諸省,滇獨較有秩序焉。
省會為各地方之中樞,非創製一新,不足掃除秕政。滇自九月九日起義,十一日全城光複,清吏總督以下悉廢。舊製既弛,不能不新設機關為全省行政之樞紐。於是各軍官、兵士公推革命軍總司令蔡鍔為軍都督,以五華山兩級師範學校為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組織章程,約法草案,與民更始。其厘定軍都督府大綱,約一院三部:院曰參議院,直隸軍都督,為參議軍事、政治之機關,以軍政部總長李根源兼院長,參議官無定額,悉由都督選充。旋改名參議處。
三部:一曰參謀部,以殷承為總長,劉存厚、唐繼堯次之。其下設分部凡七:曰作戰,曰諜察,曰編製,曰兵站,曰輜重彈藥,曰炮兵材料,曰測地。以謝汝翼、張子貞、韓鳳樓、李鳳樓、顧品珍、劉法坤、李鍾本任之。一曰軍務部,以韓國饒為總長,張毅次之。其下設分局四、分廠三:曰籌備局,徐芳蘭任局長;曰糧餉局,黃希尚任局長;曰軍醫局,周楨任局長;曰軍械局,沈汪度任局長;曰被服廠,廠長秦光第;曰製革廠,廠長華封祝;曰兵工廠,以沈汪度兼理。各局廠不盡新設,特嚴訂專章,清其積弊,使直接受製於本部。一曰軍政部,本屬民事,而軍稱之,取《管子》作內政寄軍令之意,實一省之政萃焉。以李根源為總長,李曰垓次之。其下設分司凡五:曰民政司,司長楊福璋,次長孫光庭;曰外交司,司長周沆,次長陳度;曰財政司,司長陳價,次長席聘臣;曰學政司,司長李華,次長陳文翰;曰實業司,司長吳琨,次長華封祝。十月,李根源西巡,改命羅佩金為總長。又附設巡警、審判二局,以民政司統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