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需要的涵義
需要是人腦對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反映。人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要有一定的事物,如食物、衣服、睡眠、勞動、交往等。這些需求反映在個體頭腦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需要被認為是個體的一種內部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傾向,它反映了個體對內在環境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較為穩定的要求。
2.2.2 需要的分類
人類的各種需要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並且重疊交叉的。人類的需要是一個整體結構,各種分類僅僅具有相對的意義。通常是根據需要的起源,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根據需要的對象,把人的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2.2.2.1 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個體維持生命和延續後代而產生的需要,如進食、飲水、睡眠、運動、排泄和性等。生理性需要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它是保護和維持有機體生存和延續種族所必需的。如果個體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正常的生理性需要得不到滿足,個體就無法生存,或不能延續後代。生理性需要往往帶有明顯的周期性。
生理性需要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但是,人的生理性需要和動物的生理性需要是有區別的。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會生活條件所製約,具有社會性,帶有社會曆史的烙印。人和動物的生理需要的對象和滿足方式都有根本的區別。動物隻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賜,隻依靠周圍環境中的自然物體作為滿足需要的對象。而人類不僅以周圍環境的自然物作為滿足需要的對象,而且主要通過社會生產勞動生產出自己所需要的對象,並且隨著生產的發展,不斷提高自己的生理性需要。人的進食不僅受機體的饑餓狀態所支配,而且還要考慮各種社會行為規範,講究禮儀。
社會性需要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為維護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而產生的需要,如對勞動、交往、友誼、求知、美和道德等的需要。社會性需要是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和教育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如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個基本條件。人類如果不勞動,就無法生存,人類社會就無法存在和發展。
社會性需要是人類特有的,它受社會條件所製約,具有社會曆史性。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社會性需要也會有所不同。在中國古代,男子的衣著講究長袍馬褂,今天人們就不會再有這種需要了。當人的社會性需要得不到滿足時,雖然不會威脅到機體的生存,但會因此感到難受,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和不愉快的情緒。
2.2.2.2 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質需要是指人們對與衣、食、住、行有關的物品的需要,如對勞動工具、文化用品、科研儀器等的需要。在物質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會性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認知需要、審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和創造需要等,它是人類所特有的需要。在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交往需要是人類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所謂交往需要,是指一個人願意與他人接近、合作、互惠,並發展友誼的需要。研究表明:交往需要在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個體心理正常發展的條件。長期缺乏交往需要會導致個性變態。
2.2.3 需要的理論
2.2.3.1 勒溫的需要理論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K 。 L ew in,1938)假定個人與環境之間有一定的平衡狀態,如果這種平穩狀態遭到破壞,就會引起一種緊張(需要或動機),這種緊張狀態就會導致力圖恢複平衡的行動。勒溫把需要看成是由生理條件引起的動機狀態,它表現為對某一外界事物的欲望。需要能量複合的均衡遭到破壞時就伴隨著緊張情緒狀態的產生。該種需要未能得到滿足,這一緊張還要繼續一段時期,並促使機體為滿足需要而繼續努力。勒溫把個性動力看成需要能量複合的均衡遭到破壞時所造成的心理緊張和行動狀態。需要是由機體不平衡狀態所致,機體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恢複平衡。需要是行為的動力,需要引起活動,以期使需要得到滿足。需要的壓力可以引起心理係統的緊張,需要滿足後,緊張的心理係統得到解除。反之,如果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動機得到阻遏,這種緊張的心理係統就會保持一定的時間,並使人具有努力滿足需要或重新實現目標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