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1 感覺的概念
每時每刻外部世界的刺激都在不斷地衝擊著我們的感官。這些刺激大都是複雜的,集合了多種物理屬性。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從事物的一些簡單的、個別的屬性開始的。客觀事物的顏色、聲音、味道、氣味、溫度和軟硬等個別屬性,直接作用於人體的各個感覺器官,如眼、耳、舌、鼻和皮膚等,大腦接收並加工了這些屬性,產生了相應的感覺。因此,感覺(sensation)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時,人腦對其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除了反映外界事物的個別屬性外,還能反映機體內部的各種狀況。例如,通過感覺我們可以反映有關自身的位置、運動、姿勢以及內部器官的活動狀態等信息。
感覺是腦的功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感覺在人的頭腦中形成、表現和存在,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客觀事物是感覺產生的源泉,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時感覺才會發生。刺激一旦停止作用,感覺就不再產生了。因此,感覺是對當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覺可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是接受外部刺激所產生的,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觸覺、痛覺和溫度覺)等;內部感覺接受人們機體內部的刺激,是關於機體自身的運動與狀態的認識,包括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等。
感覺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礎,在人類的生活中有其重要作用。
首先,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對外界刺激相對準確的感覺才使人類得以生存,躲避自然界的各種危險,並改造這個世界。通過內部感覺人們還能認識到自己機體的各種狀態,如饑餓、寒冷、疼痛,從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來進行自我調節。
其次,感覺是機體與環境信息平衡的保證。人類為了適應環境,必須與環境保持一種信息平衡。信息過載以及信息不足,都會對機體帶來不良影響。例如,城市中的過量噪音會使人們心情煩躁。而如果通過“感覺剝奪”(sensation depriva‐tio n),使人完全不受外界刺激的影響,信息嚴重不足也會使人無法忍受,由此產生不安和痛苦,甚至損害人的心理機能。
再次,感覺奠定了較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感覺是比較簡單的心理過程,但是它卻給較高級的、複雜的心理過程提供了必要信息。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高級心理過程都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
小資料———感覺剝奪
第一個以人為被試的感覺剝奪實驗是由貝克斯頓(W .Bexton)等人於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學的實驗室裏進行的。被試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每天的報酬是20美元(當時大學生打工一般每小時可以掙50美分),所以大學生都極其願意參加實驗。
為了營造出極端的感覺剝奪狀態,實驗者將被測學生關在有隔音裝置的小房間裏,讓他們帶上半透明的保護鏡以盡量減少視覺刺激。接著,又讓他們戴上木棉手套,並在其袖口處套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製各種觸覺刺激,又在其頭部墊了一個氣泡膠枕,同時用空調的單調嗡嗡聲來限製他們的聽覺。除了進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時間,實驗者都要求被測學生躺在床上。可以說,這就等於是一個所有感覺都被剝奪的狀態。
結果,盡管報酬很高,卻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感覺剝奪實驗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個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被測學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語,顯得有點煩躁不安。從感覺剝奪實驗中,還發現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接受感覺剝奪實驗的被試中有 50%報告有幻覺,其中大多數是視幻覺,也有被試報告有聽幻覺或觸幻覺。視幻覺大多在感覺剝奪的第三天出現,幻覺經驗大多是簡單的,如光的閃爍,沒有形狀,常常出現於視野的邊緣。聽幻覺包括狗的狂吠聲、警鍾聲、打字聲、警笛聲、滴水聲等。觸幻覺的例子有,感到冰冷的鋼塊壓在前額和麵頰,感到有人從身體下麵把床墊抽走。被測學生參與完實驗後,實驗者再繼續進行追蹤調查,發現被測學生在實驗結束後,需要 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恢複到原來的正常狀態。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人的身心要想保持在正常的狀態下進行工作,就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有機體特別是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官係統隨時隨地都接受著豐富多樣的外界刺激。而一些特殊工作者需要身處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環境當中,或者要高度集中精神以減少外界刺激的幹擾。此時,感覺剝奪現象就較容易發生。例如,雷達測量員和長途司機常處於輕微的感覺剝奪狀態,有時就會看見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從而引發事故。研究感覺剝奪現象對於特殊環境下(如航天、航海、潛水等)的工作人員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都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進行有關感覺剝奪的研究。
(資料來源:感覺世界網)
3.1 .2 感覺的基本特性
3.1.2.1 適宜刺激
動物有一些看似神奇的本領,如蝙蝠可以通過聲納來搜索獵物和在黑暗中活動,鳥類利用磁性指南針來辨別方向,狗能通過氣味來分辨物體。動物與人類對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存在差異。在進化過程中,生物根據各自生存的需要形成了獨特的生理結構,使得它們的感覺係統能夠覺察對它們而言重要的環境刺激,使機體獲得必要的信息,而排除無用信息的影響。
人的各種感覺器官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發展而成的,不是所有刺激作用於任何感覺器官都能引起感覺,如氣味作用於耳朵,就不能引起聽覺,隻有聲波作用於耳朵才能引起聽覺。大多數的感官都隻對一種刺激特別敏感而產生興奮,且它們同刺激的關係基本上是固定的,例如眼接受光刺激,耳處理聲音刺激等。
人的感官不能識別所有的外界刺激,隻能對一定強度範圍內的某些刺激做出反應,並引起一定強度的感覺。這種能夠使某個感覺器官特別敏感並產生興奮的刺激叫適宜刺激。不同的感覺有各自的適宜刺激,視覺的適宜刺激是物體發出的或反射出的光波,其波長在380~780納米的可見光,波長在此範圍以外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是人眼感受不到的。聽覺的適宜刺激是16~20000赫茲的可聽域的聲波。
3.1.2.2 感受性與感覺閾限
(1)絕對感覺閾限
人們對某些刺激的覺察十分敏感,例如在安靜的環境下,人能夠覺察到一根針掉落到地上的聲音。但是空氣中細小的灰塵人們不僅看不到,甚至掉落在皮膚表麵也不能察覺,可見人對不同刺激的感受能力是不同的,且刺激隻有達到一定強度才能夠引起人們的感覺。心理學將剛能引起某種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稱為絕對感覺閾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將剛剛能覺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稱為絕對感受性。
絕對感覺閾限與絕對感受性成反比關係,絕對感覺閾限越高,即能引起感覺的最小物理刺激越大,絕對感受性就越低;反之,絕對閾限越低,即能覺察的最小物理刺激越小,絕對感受性就越高。
小資料———感受性的發展
人的感受性不是穩定不變的,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感受性也會逐漸發生變化,例如我們常常說老年人“耳背”,實際上就是老年人的聽覺感受性下降,絕對聽力閾限上升造成的。感受性的發展還與人的生活實踐活動和個人習慣息息相關。例如,人如果有不良的用眼習慣,或者用眼過度就容易造成“近視”。
人的各種感受性都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而得到很大發展。一些特殊職業需要長期使用某個感覺器官,這些從業者相應的感覺就會比一般人敏銳。例如,熟練磨工能覺察到 0 。0005 毫米的空隙,而一般人隻能覺察到0.1毫米;有經驗的飛行員能區分發動機每分鍾1300轉與每分鍾l340轉的差別,而普通人隻能區分每分鍾 1300 轉與每分鍾 l400轉的差別;音樂家的聽覺較常人敏銳;調味師的味覺、嗅覺都比常人更靈敏。
(資料來源:搜狐博客網)
(2)差別閾限與差別感受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需要察覺到各種各樣刺激的存在,還要分辨刺激間的細小差別,如小提琴手在調音時需要聽出不同音調間的高低,廚師需要品嚐出不同菜肴的鹹淡。同類的物理刺激,它們的強度隻有達到一定差異時,人們才能夠覺察它們的差異,引起差別感覺。心理學把剛剛能夠識別出的兩個同類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異量稱為差別閾限(difference threshold),又叫最小可覺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相應的感知能力稱為差別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
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的關係與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的關係相同,在數值上成反比。差別閾限越小,即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之間的最小物理差異量越小,人們對該類刺激的差異越敏感,差別感受性就越高。
差別閾限並不是固定的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點。幾百人的大合唱,其中兩三個人偷懶不唱,觀眾是聽不出差別的,但是如果是十來個人的合唱,兩三個人不唱就很容易被觀眾發現。差別閾限是會隨著原始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心理學家韋伯的實驗發現,對刺激物的差別感受,不取決於一個刺激增加的絕對數量,而取決於刺激的增量與原刺激量的比值。例如,對於一個長10毫米的小棒,差別閾限為1毫米,增加長度的比例為1/10=0 。1;而對於20毫米的小棒,差別閾限已經不是1毫米了,被試並不能區分20毫米和21毫米的小棒,需要增加20×0 。1=2毫米,被試才能覺察差別;對於40毫米的小棒,則增加4毫米才能感受到差別。差別閾限是原始刺激量的恒定比例,而不是恒定的數量值。因此,韋伯提出了著名的韋伯定律(Weber摧s law):刺激之間的最小可覺差與原刺激強度的比值是恒定的。
其中,I表示標準刺激強度,ΔI為最小可覺差(JND),K是韋伯常數(Weber摧s con‐stant)。對於不同的物理刺激,比值是不同的,即 K 的數值不同。
列出了幾種常見刺激的韋伯常數值,韋伯常數越小,說明能察覺到的差異越小,對該種刺激的差別感覺就越敏銳。
3.1.2.3 感覺適應
感覺適應(sensory adaption)是指感覺器官在刺激物的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適應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各種感覺的適應現象的表現程度和速度是不同的。
適應現象在各種感覺中普遍存在,其中視覺最明顯。我們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驗:從陽光下進入已經滅燈的電影院,剛開始眼前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清,隔了一會兒,就能大致分辨出物體的輪廓了,這種現象叫暗適應。而當從黑暗的電影院走到陽光下時,會感到特別耀眼,隻要稍過一會兒,就能看清周圍事物了,這種現象叫明適應。暗適應是由亮處進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過程,在開始的7~10分鍾時,感受性提高得很快,持續30~40分鍾後,感受性就不再繼續提高了。明適應是與暗適應相反的過程,是由暗處進入亮處時,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時間過程。明適應進行得很快,大約5分鍾左右就能全部完成。
聽覺適應的現象也較為常見。當你去參加一個搖滾音樂會,剛剛到達現場時你可能會覺得音樂很響,過了一會兒,就會覺得沒有剛來的時候那麼響了。聽覺適應具有選擇性,在某個頻率的聲音作用下,人耳對該頻率和鄰近頻率聲音的感受性會降低,但對其他頻率聲音的感受性不會受到影響。但是人的聽覺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過強的連續聲音,例如工廠高音調的機器聲,持續作用於人耳,就會導致聽覺受損,甚至會導致聽覺感受性的喪失。
感覺適應能力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對於我們感知外部世界、調節自身的狀態和行為具有積極意義。在實際生活中,感覺適應有其積極作用,它可以使個體對暫時不需要的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從而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減少心理負荷,如個體在喧鬧的場所可以排除噪音幹擾,專心於自己的事情。感覺適應也有其消極作用,由於對有害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可能導致人失去警惕,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