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時每刻都有各種刺激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產生視覺、聽覺、嗅覺等各種感覺,但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並不止於這些簡單的感覺。例如,當在公園裏遊玩時,我們不僅看到五彩繽紛的顏色,聽到各種音調的聲音,聞到令人陶醉的香氣,還會看到花草樹木、人群等鮮活的形象。在實際生活中,感覺是心理活動的開端,但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客觀事物的一堆雜亂無章、互相孤立的個別屬性,而是由這些個別屬性構成的有機整體。例如,當我們看一個蘋果的時候,感覺到了它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等個別屬性,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屬性孤立起來,那麼就不能認識到這是一個蘋果,隻有把這些感覺信息整合起來,人才能識別這是一個蘋果,而不是梨子或番茄。
當刺激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時,人腦不僅能夠反映物體的個別屬性,而且能通過各個感覺器官的協同活動,把物體的各種屬性按其相互關係整合成一個整體,形成對該物體整體的反映,這個信息整合過程就是人的知覺過程。
3.2.1 知覺概述
知覺(perception)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刺激物的整體的反映。人通過感覺來了解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人腦的選擇、組織與解釋,從而產生知覺。知覺是人腦在感覺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
知覺和感覺一樣,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屬於對事物感性認識的範疇。如果沒有刺激物對感覺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會產生感覺,也不會產生知覺。知覺與感覺的不同之處在於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知覺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通過知覺對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以及事物的結構和關係的反映,人才能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才能了解它的意義。
感覺是知覺的基礎,各種形式的感覺的協同活動才能產生知覺。知覺是高於感覺的心理認知活動,它不是個別感覺信息的簡單相加,而是人腦根據過去的知識經驗來對當前感覺信息進行解釋與綜合而產生的。感覺與知覺之間是連續的,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覺存在,感覺與知覺通常是融為一體的,因此也常合稱為感知覺。
3.2.1.1 自下而上加工與自上而下加工
人的知識經驗對知覺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知覺的信息加工過程始於知識經驗還是當前刺激,可以把加工過程分為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和自上而下加工(top‐dow n processing)兩種形式。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從當前外部刺激開始的加工,通常從較小的知覺單元開始進行分析,逐步轉向較大的知覺單元,然後將事物的整體與過去的知識經驗進行匹配,最終完成對事物的知覺。例如,我們在看英語單詞時,先從構成字母的垂直線、水平線和斜線開始加工,然後把這些特征結合起來,識別出是什麼字母,再將各個字母結合起來,與記憶中的英文單詞進行比較,最終識別出該單詞。自下而上加工就是這樣從低水平加工到高水平加工的過程。自下而上加工始於外部刺激信息,因此也叫數據驅動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可以利用過去的知識經驗來幫助我們識別物體。自上而下的加工又叫做概念驅動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它始於人的知識經驗中與知覺對象有關的概念,由此形成對知覺對象的某種期望或假設,這個期望或假設會影響信息加工的各個階段和水平,以及對信息的整合與解釋。例如,我們常常會忽視錯別字,雖然它與記憶中存儲的信息不相符合,但是由於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存在自上而下的加工,對這個字存在著一定的期望,這種期望影響了信息的解釋,知覺係統自動把它識別為原來正確的字,使得我們沒有注意到錯別字的存在。
3.2.1.2 知覺的種類
人的知覺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根據知覺時起主導作用的感覺器官,可以將知覺分為視知覺、聽知覺、觸知覺、嗅知覺和味知覺等。除了起主導作用的感覺器官外,各種知覺中常常還有其他通道的感覺器官的參與,例如運動覺和觸覺常常參與視知覺。
根據知覺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覺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空間知覺反映事物的空間特性,處理物體的形狀、大小、距離和方位等信息。時間知覺反映客觀事物的順序性和延續性。運動知覺反映事物的運動特性,處理物體在空間上的位移以及運動的速度和方向等方麵的信息。
根據知覺反映客觀事物的正確程度,可以把知覺分為正確的知覺和錯誤的知覺,即錯覺。錯覺是與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知覺。
3.2.2 知覺的特性
知覺是對感覺信息的綜合與解釋,是比感覺更複雜的認知活動,而人能夠對客觀事物迅速獲得清晰的感知,這與知覺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開的。知覺具有選擇性、理解性、整體性和恒常性這四個基本特性。
3.2.2.1 知覺的選擇性
人不可能同時清晰地知覺到所有的外界刺激,而隻能根據某種需要或目的,有選擇性地把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當作知覺的對象,同時把周圍其餘的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人對外界信息的選擇性加工就是知覺的選擇性。知覺過程是從背景中分離出對象,進行優先加工的過程。
知覺的選擇性與注意有關,當注意有意識地指向某個物體時,該物體就成為知覺的對象而被人清晰地感知到,它周圍的其他事物就成為知覺的背景,隻留下模糊的印象。例如,當你和朋友在聚會上聊天時,朋友的聲音就是你知覺的對象,能被你清晰的聽到並理解,而周圍人的說話聲作為知覺的背景,對你來說隻是一片嘈雜聲。
知覺的對象和背景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當注意發生轉移而指向視野中的其他物體時,該物體就會變成知覺的對象,原來的知覺對象就成為了背景。當你注意,你看到的是一個白色的花瓶,周圍的黑色部分就成為了背景;當你把注意轉向黑色的部分,你將會看到兩張人的側臉,此時白色的花瓶成了背景。當你注意黑色的色塊時看到的是一個個魔鬼,而注意白色色塊時看到的是一個個天使。這種當注意力在圖像的不同區域間轉換時會知覺到不同物體的圖像稱作兩歧圖形。
在一些兩歧圖形中,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輪廓線上時,也會產生知覺的變化。
你看到了什麼?是一個年輕的少女還是三隻飛翔的小鳥?實際上她們都存在,當你把圖中少女的臉部輪廓知覺為老婦人的鼻梁的輪廓時,臉的其他部分也隨之發生改變,當你掌握了這一點後就能在這兩種圖形輪廓之間來回轉換。你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嗎?
兩歧圖的知覺有時還受到先前出現的物體的影響。當你從左到右看第一排圖形時,你是不是看到最後一個圖形是一個男人的臉呢?而當你從右到左看第二排的圖形時,你是不是看到最後一個圖形是一個側坐的女人呢?而比較兩張圖形,它們實際上是一樣的。這是因為先前的知覺讓人處於準備狀態,對後繼的知覺產生了影響,這種現象叫做知覺定勢(perceptual set)。
3.2.2.2 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屬性組成的,但是人並不把對象的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看作孤立的,而是把它們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例如,學生聽老師講課時,並不是把老師所說的每一個字的各個音節都毫無遺漏地分辨出來,而是聽懂老師講的完整句子和完整的意思。
知覺的整體性是知覺的積極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方麵,知覺之所以具有整體性,是由於人在知覺客觀事物時有過去經驗的參與,大腦在信息加工時,就會利用已有經驗對缺失部分加以整合或補充,從而將事物知覺為一個整體。雖然獅子的一部分被樹擋住了,但是人們利用已有的經驗將缺失的部分補全,仍然知覺到了一隻獅子。
知覺的整體性依賴於刺激物的結構和特性,你是否能看到兩個白色的正方體?這種在客觀上並不存在而由主觀認識產生的輪廓稱為主觀輪廓。
3.2.2.3 知覺的理解性
在知覺過程中,人總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來對知覺對象做出某種解釋,使其具有某種意義,知覺的這種特性就是知覺的理解性。例如,是一個由黑白斑點組成的隱匿圖形,你看到了什麼呢?是不是能看到雪地裏有一條狗呢?正是由於知覺具有理解性,在知覺過程中有知識經驗的參與,才使我們在看似雜亂的黑白斑點中提取信息,把對象知覺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對知覺對象的理解與個人的知識經驗直接有關。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在知覺上是有差異的。例如,對同一張X光片,不懂醫學知識的人無法從中得到有意義的信息,而放射科醫師就能從X光片中檢查出身體的病變情況;在檢查機器的運作情況時,工程師能比一般人看到、聽到更多的細節。
知覺的理解性與知覺的選擇性、整體性有密切的關係。理解幫助人們把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理解也有助於把刺激物知覺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對於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事物,人們容易把它當成一個整體來感知。
在知覺信息不足或複雜情況下,知覺的理解性需要語言的提示或思維的幫助。例如,在一些旅遊風景區,有許多像形的石頭,也許開始您看不出來,但經過導遊的指點,就會越看越像。
3.2.2.4 知覺的恒常性
當知覺對象的客觀條件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時,知覺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知覺的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恒常性。例如,對於我們過去認識的人,決不會因為他的發型或服裝發生改變而完全認不出來;對於一首熟悉的歌曲,不會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就認為是別的歌曲。
知覺的恒常性在視知覺方麵表現得尤為明顯,常見的恒常性有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和顏色恒常性。
(1)形狀恒常性
一扇從關閉到完全敞開的門,盡管門敞開的程度不同時,它在我們視網膜上的投影的形狀也不相同,但我們總把門看成是矩形的,這就是形狀恒常性,即對物體形狀的知覺不因它在視網膜上投影的變化而變化。
(2)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是指人對物體的知覺大小不完全隨視像大小而變化,而是趨向於保持物體的實際大小的知覺特性。按照物理學中的光學原理,同一物體,距離觀察者越近,它在視網膜上的視像就越大;反之,其視像越小。例如,同一個人站在距離我們3米、5米、15米的不同距離處,他在視網膜上的投影大小隨距離增加而不斷變小,但是我們總是把他知覺為一個同樣大小的人,也就是說,視網膜上投影的大小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保持相對穩定。
(3)明度恒常性
當外部照明條件發生改變時,物體的相對明度保持穩定不變的知覺特性叫做明度恒常性。例如,無論在日光照射下還是微弱的燈光下,煤塊看上去都是黑色的。從物體反射的光線強度上來說,煤塊在日光照射下反射的光量遠遠大於在弱光照射下反射的光量,可見我們看到的物體的明度或視亮度並不取決於照片條件,而是取決於物體表麵的反射係數。
(4)顏色恒常性
在色光照明下,一個有顏色的物體的表麵顏色並不會受色光照明的很大影響,而是保持相對不變,知覺的這種特性叫做顏色恒常性。例如,當紅光照射到白色的牆壁上時,我們看到的不是紅色的牆壁,而是在紅光照射下的白色牆壁。顏色恒常性與知識經驗有關,例如在綠光照射下,我們仍然將香蕉看成黃色,但是如果在色光照明下讓我們分辨不同顏色的紙片的顏色,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視覺線索對人的知覺恒常性有重要作用。你看到了什麼?是不是一個大個子正在追趕一個小個子?請你用尺子來量一下兩人的高度,你發現了什麼?其實,這兩個人是一樣大小的,隻是圖中采用了一些視覺線索,形成了一條狹窄的通道,人們在知覺時不自覺地將距離考慮進去,認為“近大遠小”,所以才將大小相同的人看成大小不同。這就是距離線索所造成的視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