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注意的品質(1 / 2)

4.4.1 注意的範圍

注意的範圍也叫做注意的廣度,是指人在同一時間內所能清楚地覺察到對象數量多少的特性。注意廣度是心理學中最早進行實驗研究的問題之一。最早進行注意範圍實驗的是哈密爾頓(W 。Hamilton,1859)。他采用的辦法是在地上撒一把石彈子,然後要求被試馬上報告所看清的石彈子的數量。結果發現被試很難立刻看清6個以上的石彈子。同時,如果把石彈子放成小堆,如2個或3個一堆,那麼被試所能看清的堆數大致也和上述所能看清的單個的數量差不多。其後,有人對視覺的注意範圍用速視器加以確定。在不超過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在速視器上呈現一些印有數字、圖形或字母的卡片,由於呈現時間很短,眼睛來不及移動,受試者對刺激物的知覺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在此時間內,受試者所能知覺的數量就表示了他的注意範圍。實驗結果證明,在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內,成人一般能夠注意到8~9個黑色圓點或4~6個彼此不相聯係的外文字母。

影響注意範圍的因素:

(1)知覺對象的特點

注意範圍的大小是隨著被知覺對象的特點而改變的。例如對同樣顏色的字母所能注意的範圍,一般比對顏色不同的字母的注意範圍要大一些;對排列成一行的字母,比對分散在各個角落上的字母的注意數目要多一些;對大小相同的字母所能感知的數量,要比對大小不同的字母感知的數量大得多。由此可知,被注意的對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規律,越能成為相互聯係的整體,注意的範圍就越大。

(2)知覺者的活動任務與目的

知覺對象相同,人的活動任務不同,這時注意的範圍大小也會發生變化。例如,呈現一定數量的摻雜大小寫的字母,要求受試者指出字母的大小寫,這時,他能知覺到的字母的數量,比單純要求他說出有些什麼字母時的數量少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注意範圍的縮小是因為指出大小寫的任務比辨認字母的任務更難。同時,在活動中,主體的目的任務越明確,注意的範圍就會越大;反之,注意的範圍就會越小。

(3)知覺者的知識經驗

知覺主體所特有的知識經驗會使注意的範圍發生變化。知覺對象與主體經驗越相關,知覺主體的注意範圍就會越大。同時,知識經驗越豐富,越善於把知覺對象組成一個整體來感知,注意的範圍就會越大。如根據個人的知識經驗去感知一些有意義的字或詞句,要比知覺一些彼此不相聯係的孤立的字母或單字的範圍大得多。

4.4.2 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的持久特性。

從某種角度,注意的穩定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個對象上。但這種對同一對象的注意的保持是非常困難的。人的感受性不能長時間地保持固定的狀態,而是在間歇地加強和減弱。注意的這種周期性變化是注意的一種基本規律,也叫做注意的起伏現象。在聽覺方麵,如持一隻懷表,離開受試者耳朵一定距離,使他剛能隱約地聽到表的滴達聲音,受試者會一時聽到表的聲音,一時又聽不到,或者感到表的聲音一時強,一時弱。在視覺方麵,注意的起伏可以用進行演示,當我們注視這個棱台的框架時,我們時而覺得小方框平麵位於前方,大方框平麵位於後方,時而又覺得小方框平麵位於後方,而大方框平麵位於前方。這種反複的變化就是由注意的起伏造成的。

對於注意的起伏現象的解釋,存在兩種理論假設。一種觀點認為,注意的起伏現象是外圍感受器官和中樞的適應過程造成的。在發生適應現象以後,感受性減弱,於是感覺器官產生微弱運動,刺激物作用於新的感受細胞上麵,或者感受器官經過一個恢複過程,而使感受性再度提高。另一種觀點認為,注意的起伏與機體機能的節律性變化有關,如呼吸、血壓等的變化。

廣義的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長久地保持在同一活動上。這時,注意的穩定並不意味著它總是指向於同一對象,而是說行動所接觸的對象和行動本身可以變化,但是活動的總方向始終不變。如學生在學習英語單詞的過程中,需要對英語單詞進行拚讀、拚寫,還可能要進行造句和其他練習,雖然注意會指向不同的對象,但始終是保持在學習英語單詞這一項活動上。從廣義的角度,他的注意是保持穩定的。

與廣義的注意穩定相反的狀態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覺地離開當前應該完成的任務而被無關刺激所吸引的現象。注意的分散與無關刺激的幹擾、單調刺激長時間作用或主體自身的狀態有關。

影響注意穩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下麵這些:

(1)注意對象的特征

① 刺激物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物的強度越大,越有利於注意的穩定。同時,刺激信號的作用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主體注意的穩定。刺激信號作用時間越長,則覺察信號的可能性就越高,越有助於注意穩定的保持;反之,則越容易出現注意的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