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情緒概述(1 / 3)

心理學對情緒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中國古代,枟禮記·禮運枠就提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枟中庸枠中也記載了喜、怒、哀、樂四情。但是,對於什麼是情緒和情感,心理學家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解釋。

從通俗意義上講,情緒(emotion)和情感(feeliing)是類似的,即人的心情,如果有人說“我今天情緒不佳”,則意味著他心情不好,不開心。但是,情緒並不隻是一種感覺,不是“我感覺不開心”、“他心情很好”這麼簡單。心理學家認為,情緒這個概念本身包括了更廣泛和深層次的定義。

大部分學者把情緒看作一種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反映了客體現實與人的主觀需要之間的關係,並且伴隨著某種生理變化和行為動作。當外界情景與主觀意願相符合時,就能引起積極的情緒反應。例如,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希望能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抱負,而他又得到了一個十分滿意的工作機會,現實滿足了願望,心情就會變得愉快、高興,體現在行為上則是充滿幹勁、努力工作等;相反,假如因為種種原因他一直未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主觀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他就可能變得沮喪、難過、意誌消沉,不再努力找工作。可見,人的情緒狀態是伴隨著主客觀之間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的。

除了心理體驗與行為反應外,情緒還包含其他的組成部分。弗裏達(N 。Frijda,1986)和拉紮勒斯(A 。Lazarus,1991)認為情緒至少包含六個部分。一般來說,對某種情緒的體驗總是從認知喚起開始的。個體首先會對當前情景與自身的關係進行評價。評價的結果會相應地激發一係列不同的反應,這其中就包括了個體的主觀體驗。情緒的第三個成分是思考與行為傾向,即由於認知喚起的作用,使得個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帶有某種特定的傾向。另外,認知的喚起還會導致個體內部生理指標的變化和外部表情的變化,也就是情緒活動的第四和第五個組成部分。這一係列的情緒反應———主觀體驗、思考—行為傾向、內部生理變化和外部表情———使得個體主觀能動性地反應,例如采取適當的情緒管理和調節措施等,這也是構成情緒活動的最後一個部分。同時,個體的調控措施也會反過來對先前的幾個部分造成影響,這個周而往複的過程,就構成了各個個體所獨有的情緒活動過程。

7.1 .1 情緒的特征及分類

7.1.1.1 情緒的基本類別

如果讓你寫出你能想到的描述情緒狀態的詞,你一定可以寫出很多:快樂、憤怒、悲傷、恐懼、敵意、焦慮? ?這些形容情緒的詞看起來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卻大不相同。上麵的六個詞中,前麵四個屬於基本情緒,後麵兩個卻是複合情緒。我們所知道的各種各樣的情緒,都可以歸入這兩個大類。基本情緒(basic emotion)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最為廣泛,不僅人類具有基本情緒,有的動物也有,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不需要學習就能獲得。基本情緒的種類是有限的,枟禮記枠中提到的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枟中庸枠中記載的是喜、怒、哀、樂四種;美國心理學家普拉切克(R 。 Plutchik,1980)提出了八種基本情緒:悲痛、恐懼、驚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和憎恨;伊紮德(C .Izard,1971)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將基本情緒分為興趣、驚奇、痛苦、厭惡、愉快、憤怒、恐懼、悲傷、害羞、輕蔑和自罪感共十一種。在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中,最常見的是將基本情緒分為快樂、憤怒、悲傷和恐懼四種。

快樂是個體所期望的目標得以實現,緊張狀態得以解除時產生的情緒體驗。快樂的程度與目標實現的難易程度呈正相關,越難實現的目標,在完成的時候個體會體驗到越多的成就感,感受到的快樂體驗也越強烈。

憤怒是在個體的期望不能達到,目標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阻撓時積累的緊張狀態所產生的情緒體驗。憤怒時個體會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緩解,就可能導致攻擊性行為。

悲傷是個體失去了重要的事物或遭受打擊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悲傷體驗的強烈程度往往與失去的事物的重要性有關,失去越重要的東西越感到悲哀難過。有時,強烈的悲傷還會導致哭泣。哭泣是個體處於悲傷狀態中的本能反應,可以達到緩解緊張狀態的目的。

恐懼是個體在自己的安全受到危脅,企圖擺脫某種厭惡的情景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恐懼的程度不僅與情景的危險程度有關,還受到排除危險的能力有關。在同樣的情景下,當個體感到對情景失去控製,沒有能力擺脫危險處境時,恐懼的程度會大大提高。

與基本情緒相對應的是複合情緒。各種不同的基本情緒互相組合、互相影響就產生了複合情緒。前麵提到的敵意和焦慮就屬於複合情緒,敵意是憤怒、厭惡和輕蔑三種基本情緒的組合,焦慮是恐懼、內疚、痛苦和憤怒四種基本情緒的組合。由於各種不同的基本情緒可以隨意組合,所以複合情緒的種類要遠遠多於基本情緒。

7.1.1.2 情緒狀態

情緒狀態是指在某種事件或場景的影響下,一段時間內所產生的各種情緒的總和。按照情緒的強度、持久度、穩定性等標準,大致可以分為心境、應激和激情三種。

心境是一種平和的、非暴發式的情緒狀態。它的強度很小,但持續時間較長,會對整個生活活動產生影響,使整個生活活動都染上某種特定的情緒色彩。因為心境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所以它對個體行為造成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心境的好壞,會影響到行為的方方麵麵,積極樂觀的心境,會使人充滿信心,思維開闊,對生活充滿希望,而消極悲觀的心境,會打擊人行動的熱情,使人喪失信心和意誌力,做事的效率也會下降,同時還會對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應激是由突如其來、意想不到的緊張狀況所引起的情緒狀態,它由動員、阻抗和衰竭三部分組成。當我們遇到出乎意料的情況時,會突然提高警惕,同時注意力高度緊張,就像士兵突然間進入戰備狀態,這個過程就是動員。下一個階段,個體會處於戰爭狀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心理和生理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潛能來應對當前的危機,這個過程就是阻抗的過程。最後,個體的可利用資源耗盡,但緊張狀態卻還未得到緩解,危機沒有得到解除,個體便會遭受一個身體和心理機能崩潰瓦解的過程。由於在前一個階段個體心率和呼吸的加速,血壓升高,血糖濃度升高等生理變化,個體會體驗到因資源耗盡而導致的虛弱感,這便是應激後的衰竭。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期處於應激狀態,將會對個體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激情是一種強烈而短暫的情緒狀態,在三種情緒狀態中暴發性最強。很多對人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都有可能導致激情狀態的產生。例如,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得金牌後喜極而泣,與人爭吵帶來的憤怒致人犯罪,地震或台風等天災造成的極度恐慌等,都屬於激情事件。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激情事件都像運動員獲得金牌那樣值得我們欣慰。由於人在激情狀態中會出現“意識狹窄”現象,受到情緒的控製做出一些違背理智的事情,所以由於激情造成的損失和錯誤也屢見不鮮。因此,我們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