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2.1 表情的先天性
達爾文在枟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枠(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Animals and Man)一書中分析人類和動物的麵部表情時所用到的例子。在第一組圖片中,這隻狒狒調皮地露齒而笑的神態與下麵咧嘴微笑的男性頗有幾分相似;第二組圖片中,這隻生氣的黑猩猩和撅著嘴的小孩,同樣都緊鎖著眉頭;第三組圖片中,獵犬咆哮的樣子也幾乎就是它上麵的這個女性輕蔑嘲諷的表情的翻版;而在最後一組圖片中恐懼使人和貓都張大了嘴,頸部肌肉鼓脹,額頭上布滿皺紋。
達爾文指出,人類與動物的表情具有共同的根源。與大多數動物一樣,人類的原始表情也具有適應性的價值,經過長期的適應和淘汰過程,通過遺傳的作用逐漸保留和延續下來。為了證明表情是與生俱來的,達爾文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進行了實驗。在他的兒子剛滿6個月的時候,達爾文讓負責照顧孩子的護士假裝哭泣。聽到哭聲後,孩子的嘴角開始抽動,同時臉上還呈現出悲傷的表情。達爾文因此認為是一種生來就有的直覺告訴兒子這位護士的哭聲表達的是痛苦和悲傷的情緒,同情的本能激發了這個不滿1歲的孩子的悲傷。
達爾文認為,人類的祖先在還沒有形成語言的時期是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與外界進行交流的。在這種情況下,有效的情緒表達對個體的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有敵人準備向一個人發起進攻的時候,他可能會張大嘴巴,瞪大眼睛,露出鋒利的牙齒或武器,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對方:“我不害怕你,如果你對我發起進攻,我會進行反擊。”如果對方讀懂了這個信息,一場爭鬥也許就可以避免了。
同時,達爾文還提出了人和動物的情感表達的三個原則,分別是有用的聯係習慣、對立作用和神經係統的直接影響。有用的聯係習慣原則認為憤怒時的張牙露齒,恐懼時的毛發豎直,痛苦時的呻吟等,這些表情動作對人類的動物祖先是具有生物學意義的,它們是動物長期生活鞏固下來的有用的習慣的聯合,然後因遺傳的作用延續到人類身上。對立作用原則是指相反的情緒衝動具有相反的動作傾向,對立的表情,如悲哀與歡樂,敵視與友愛等,都是服從對立原理而鞏固下來的。神經係統的直接影響原則是指神經係統的活動滲入到一切表情動作中,成為影響情感表達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除此以外,社會生態學對基本麵部表情的研究也為表情的先天性提供了依據。對盲嬰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先天性失明的嬰兒能用與正常嬰兒一樣的麵部表情來表達快樂、悲傷、恐懼等不同的情緒,並沒有因為看不到別人的這些表情而“學不會”這些表情。嬰兒的前語言發育階段的基本情緒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人類新生兒無需預先學習,就能通過呈現不同的表情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獲取成人的照顧。先天模式化的表情作為非言語交流的重要手段,對嬰兒早期的生存和生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7 。2.2 表情的普遍性
“1967年,我親自到新幾內亞研究這群人,”(他放了一些工作人員拍攝到的自然表情)“這個男孩在表達喜悅。後麵這個女人憤怒地瞪著我,因為我違背文化習俗在看她。這個男人看著我吃罐頭食物而露出嫌惡的表情,我在吃他的食物時當然也露出同樣的表情。這些都是有趣的例子,但不能作為證據,我必須做更有係統的實驗。最有趣的一項實驗是我告訴他們一個故事,請他們表現出在每個故事中應有的表情。”(他一邊放映他在新幾內亞拍攝的影片,一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