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3.1 早期理論
7.3.1.1 詹姆斯—蘭格理論
詹姆斯—蘭格理論是關於情緒的早期理論之一。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 . James)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C .Lange)分別在1884年和1885年各自獨立地提出了內容一樣的理論,其中詹姆斯是該理論最主要和最清楚的闡述者。詹姆斯指出,按照常理人們會認為,是對外部事件的知覺使人產生情感,進而情感導致一係列生理變化的出現。但他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情緒的產生應該是植物性神經係統活動的結果,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感覺。
詹姆斯在闡述他的觀點時說,“當我們麵臨公開行動時,我們先發抖,哆嗦和口吃,而後對這種身體變化的感覺使我們感到焦慮。”對於身體變化和情緒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是,“因為我們哭泣,所以發愁;因為動手打,所以生氣;因為發抖,所以害怕。而並不是因為發愁才哭泣,並不是因為生氣才打人,並不是因為害怕才發抖。”
除了提出理論外,詹姆斯還列舉了一些證據來支持他的觀點。這些證據在很大程度上以內省為基礎。詹姆斯認為,任何感覺都會有極端複雜的生理表現。雖然這些表現都會被感知,但程度不同,有的明顯,有的模糊。他讓被試想象一些強烈的情緒,然後從意識中努力排除與生理反應有關的感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不會留下任何感覺,其實也就已經完全排除了情緒。此外,他還用個體可以根據身體症狀來區分正常和異常行為的事實來支持自己的假說。
蘭格的理論在描述上和詹姆斯的理論有所差別,但兩者在內容上是幾乎一致的,即都認為情緒刺激引起生理反應,生理反應又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所以心理學家通常把兩者合二為一作為一種理論。
詹姆斯—蘭格理論認識到了情緒的發生與機體內部生理變化之間存在的關係,促進了對情緒的生理機製的研究,但是它缺乏科學的事實根據,而且片麵誇大了有機體內部的變化對情緒的作用,忽視了皮層中樞的作用,否定了皮層對機體變化的調節作用,因此學術界對該學說存在很大的爭議。盡管如此,詹姆斯—蘭格理論作為第一個真正的情緒理論,還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的,這是因為詹姆斯與蘭格提出的假說,才促使研究者們更深入和全麵地探討情緒產生的機製,進而促進了當代理論和大量研究的產生。
7.3.1.2 坎農—巴徳學說
坎農(W 。Cannon)是第一個注意到詹姆斯的學說的人。他一向對詹姆斯采取批評的態度,這次也不例外,他提出了幾點疑問,一是身體的變化在各種情緒狀態下差異並不大,因此根據身體變化很難區分各種不同情緒;二是身體變化受到植物神經係統的支配,這種變化是很緩慢的,但情緒反應通常都是很迅速的;三是有些藥物也可以引起身體變化,但是並不能引發情緒反應。
坎農因此提出了自己的學說來解釋這些現象。在不同的時期,坎農的理論被稱為丘腦的理論、首要應激理論或神經生理理論。在最後的神經生理理論時期,由於大量的實驗工作是由巴徳(P 。Bard)來完成的,所以該理論又常常被稱為坎農—巴徳理論。
坎農—巴徳理論認為,情緒的中心機製不在外周神經係統,而在中樞神經係統的丘腦。當感受器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刺激信號後,通過神經係統把神經衝動傳到丘腦,丘腦同時向上向下發出信號,上傳至大腦皮層,產生情緒體驗;下傳至交感神經係統,引起與具體情緒表現相對應的生理變化。按照坎農的話來說,“當丘腦過程被喚醒時,情緒的特殊性質就附加於簡單的感覺之上。”這意味著當丘腦活動時,我們就體驗到情緒。
坎農—巴徳理論強調了被喚醒的丘腦過程是情緒產生的主要機製,引起了人們對丘腦的重要性的注意,提出了情緒的特定的腦中樞,預測了軀體和心理反應的獨立性,成為人們探索情緒的神經生理機製的先驅。
7 .3.2 情緒的認知理論
7.3.2.1 評定—興奮學說
美國女性心理學家阿諾德(M .Arnold)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情緒的評定—興奮學說,該學說是以現象學、認知理論和生理學的混合麵目出現的。評定—興奮學說強調情緒的來源是對情境的評估,而這種評估是在大腦皮層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