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情緒、壓力與健康(1 / 3)

7.4.1 壓力的概念

“壓力”一詞原本來自物理學,最早將“壓力”這個詞引入心理學中的人是加拿大生理心理學家薛利(H 。Selye)。1936年,薛利從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壓力是表現出某種特殊症狀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由生理係統中應對刺激的反應所引發的非特定性變化所組成的。

應激是一種個體對壓力的反應模式,當刺激時間打破了有機體的平衡和負荷能力,或者超過了個體的能力所及,就會體現為壓力。薛利還將個體對壓力的反應分為動員、阻抗及衰竭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動員階段,即當能引起壓力的刺激出現時,個體會出現某種程度的緊張感。作為人體對緊張性刺激的自發的防禦性反應,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會動員人體內部盡可能多的潛能,使得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糖濃度升高等。在這種應戰狀況下,個體才能充分做好處理緊急情況的準備。第二個階段是阻抗階段。由於第一階段的反應沒有能夠排除危機,在“敵我”雙方處於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個體不得不竭力調用各種潛能作拚命抵抗或殊死搏鬥。在這個過程中,體內的各種生理變化進一步加劇,其特征是釋放腎上腺皮質激素,使機體內儲備的糖原通過糖異生作用而形成葡萄糖。該過程將持續到緊張狀態解除,機體恢複正常或進入下一個階段。當人體的能量不再足以應付長期壓力時,衰竭現象就產生了。由於能力耗盡,壓力又仍未被克服,機體的喚醒狀態開始下降並出現衰竭。這時,荷爾蒙分泌減少,免疫係統功能嚴重受損,疾病接踵而至,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7.4.1.1 壓力的來源

通常,可能導致壓力的刺激事件包括各種各樣來自外部或內部的情景,這些情景都可以統稱為應激源。這些應激源按照來源可以大致分為四類:心理性壓力源、軀體性壓力源、社會性壓力源與文化性壓力源。

心理性壓力源是指來自人們頭腦中的緊張性信息。心理性壓力的發生,簡單來說就是“要與不要”的問題。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很多欲望與達成願望的想法。一旦對這些需求的追尋遭受挫折,就會產生心理壓力。心理衝突與挫折、不切實際的期望、不祥預感以及與工作責任有關的壓力和緊張等都會導致壓力的產生。心理性壓力源與其他類型壓力源的顯著不同之處在於,它直接來自人們的頭腦中,反映了心理方麵的困難。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處處可見,但有的人無動於衷,有的人卻耿耿於懷,原因往往就在於人們內心對壓力的認知。如果過分誇大壓力的威脅,就有可能製造一種自我驗證的預言:我會失敗,我應付不了。長此下去,會產生所謂的長期性壓力感,畏懼壓力。

軀體性壓力源是指通過對人的軀體直接發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緊張狀態的刺激源,包括物理的、化學的或者生物方麵的刺激源。常見的軀體性刺激有各種疾病、環境的噪音、溫度變化、微生物、變質食物、酸堿刺激等。這一類刺激是引起生理壓力和壓力的生理反應的主要原因。

社會性壓力源主要指造成個人生活方式上的變化,並要求人們對其做出調整和適應的情境與事件。社會性壓力源,廣義有政治動亂、戰爭、社會經濟製度的變革等,狹義的如工作環境的變動、家庭成員的重大生活事件。由於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地區人口密集、人類互動頻繁、新的工作要求等原因,使得社會性壓力成為人們主要的壓力來源。

最後一類是文化性壓力源,它是指遷徙、移民或是跨國旅行時,因為生活方式、語言的不同而產生的適應壓力。與其他三類壓力源相比,這類壓力源在大部分人身上發生的可能性比較小,影響也不如前麵幾類壓力源大。

生活環境的重大改變是許多人產生壓力的根源。生活事件對隨後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心理學家霍姆斯(T .Holmes)和瑞厄(R .Rahe)在1967年提出生活變化單位(life‐change unites,LCUs)的概念,用以計算個體在生活中經曆的壓力總值。即使一些事件是受你歡迎的,如中獎或者得到提升,它們也會對你的生活常規產生重大的改變,你需要去適應新的要求。1967年,他們還編製了一套社會再適應等級量表(SRRS),該量表列舉了43種大部分人都可能經曆的生活事件。由400位不同職業、階層、身份、年齡的人對這些事件產生的壓力大小打分,結果發現其中 24 個項目直接與家庭內人際關係的變化有關。

小資料———學生壓力量表

學生壓力量是針對每個事件都給出了一個分值,用以表征一個人麵對生活狀態改變時所需的再適應情況,分數等於或高於 300的人存在健康風險,分數在 150 到300 之間的人在兩年內有一半的幾率發生嚴重的健康問題,得分低於 150 的人有三分之一的可能健康惡化。在一學期內分三次計算一下你的生活變化單位(LCUs)的總值,看看你的生活是否需要調整。

7.4.1.2 壓力對健康的影響

陳某雖然才41歲,但已經是一個行業內一流的企業的總裁。陳某一直希望公司能更快更好地發展,從當初白手起家開始他就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為口號,並日夜拚命工作。他對自己和下屬都製定了非常嚴格的要求。他每天工作超過14個小時,而且在公司和家裏都有辦公室。

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的脾氣變得十分挑剔,經常莫名其妙地發火,而且記憶力明顯減退。緊接著他又發現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開始下降,原本身強力壯的他,變得非常瘦弱。這些現象一開始並沒有引起陳某的足夠重視,為了公司的發展,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終於有一天,他洗完澡以後,就躺在浴缸裏爬不起來了———他的一條腿不能動了。這個時候他終於意識到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被壓力擊垮了。

(資料來源:徐世勇 。壓力管理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

雖然像上文中講到的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半身癱瘓的這種極端案例並不多見,但是因為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而引起的身心疲憊、厭倦沮喪、悲觀失望以及失去創造力和生命活力的情況卻屢屢發生。

國際勞工組織(ILO)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指出,在英國、德國、芬蘭和波蘭等國,每10名員工就有1人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長期處於抑鬱和焦慮狀態。在芬蘭,心理健康失調是發給傷殘津貼的主因,50%的勞工或多或少都有與壓力相關的症狀,7%的勞工工作過度而導致過度勞累及睡眠失調等症狀。因抑鬱症相關因素造成無法工作的時間,比因其他疾病因素導致無法工作的時間長兩倍半。而在美國、日本等生活節奏更快的國家,這些數字還要大得多。

壓力對個體造成的影響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麵。從心理狀態上看,壓力導致負麵情緒反應的產生:人們麵對危險時的情緒反應是恐懼,麵對脅迫事件時的反應是焦慮,而麵對分離或失落時的情緒反應則是憂鬱。個體如果長期籠罩在這些消極的情緒體驗之下,很可能會相應地導致認知功能的損害,判斷力缺失,社會關係中斷以及其他更為嚴重的心理疾患。壓力是引起多種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常見的心理疾病中,如失眠、神經衰弱、過度焦慮、神經質、壓抑等疾患中,壓力都是很明顯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