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能力的測量(1 / 3)

能力作為一種心理特性,並不能直接測量,而是通過分析個體怎樣解決問題及得到的結果來判斷個體的能力的屬性和水平。根據能力的分類,能力測驗一般可以分為智力測驗(intelligence test)、能力傾向測驗(aptitude test)和成就測驗(achievement test)。

智力測驗,作為最早的心理測驗,由於在理論上至今仍然未能給智力下一個公認的明確定義,因而智力測驗的目標範圍始終存在爭議。但就目前通用的智力測驗而言,一般注重的是表現在認知活動中的穩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語能力、數學能力、記憶能力、空間知覺、推理能力等。

能力傾向測驗泛指用以測量潛在才能的測驗。其目的在於發現個體的潛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長處和發展傾向。例如,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用的學力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SAT),其目的就是為了測量個體到大學後學習成功的可能性。潛在才能是指個體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即在給予一定的學習機會時可能達到的水平,而不是個體現在已經具有的能力。

成就測驗,主要考察受測者在學習和訓練後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水平,由於它被廣泛地應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時也被稱為教育測驗(educational test)。根據不同的標準,還可以對之進行更為細致的分類。影響成就測驗成績的不僅是能力,而且包括習得的知識。

8.4.1 智力測驗

早在4000多年前,在中國便有了對智力的考查———用於官員選拔的考試製度,其內容涉及道儒、法律、農業等方麵,是對一個人的綜合性知識、能力進行考查。我國民間常見的七巧板、九連環、挑線繃、猜謎語、打燈謎等,都是帶有普遍性的人們喜愛的智力訓練工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伍德沃斯稱“九連環”為“中國式的迷津”,載入其所著的枟實驗心理學枠中。

雖然關於智力研究和智力測驗題在中國古代就出現了,但是現在受到廣泛認可的現代智力研究和現代智力測驗卻是在西方開始的。

19世紀中葉,達爾文的進化論激發了人們對智力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可以設想,如果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對環境的適應,那麼,在人類進化中,智力必定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智力的人由於其對環境的優良適應性必定通過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根據這種思想,達爾文的表兄弟高爾頓爵士(F .Galton)對智力進行了第一個係統性研究,這揭開了西方智力測驗史的序幕。

高爾頓率先利用儀器進行人類學測量和心理測量,通過測量身高、體重、肺活量、聽力、視力、色覺等來研究能力的個體差異。他還進行了許多感官和運動的測試,並以數量代表心理特質的差異,得出了一個尖形穹窿曲線,該曲線印證了高斯分布在心理學中的重大意義,也是許多現代智力測驗的數學理論基礎:人的心理能力的分布應順應正態分布規律。除此之外,他還研究天賦的遺傳,調查人的能力及其發展,推進了差別心理學,並且首次運用了建立在感覺辨別基礎上的能力測驗。

在高爾頓之後,法國心理家比奈(A .Binet)和其同事西蒙(T .Simon)製訂和出版了第一個正式的智力測驗,它的產生是為了分辨出不適合在一般學校學習的智力落後兒童,從而給以特殊教育,隨後這個測驗受到廣泛認可,並被推廣到眾多國家的智力測驗量表。受到比奈—西蒙測驗的影響,美國陸續出現了斯坦福—比奈量表、瑞文測驗、韋克斯勒智力測驗等諸多的智力測驗。

8.4.1.1 斯坦福—比奈量表

1905年,西方第一次出版了關於可實施的智力測驗的出版物:比奈—西蒙量表,該測驗被用於區分發育遲滯兒童與正常學齡兒童。比奈和西蒙希望一個客觀的智力測驗可以使學校減少對更為主觀的、甚至可能是帶有偏見的老師評價的依賴,以讓兒童獲得更好的教育。他們采用了統計的方法,使得兒童與同齡兒童群體的平均狀態比較,以獲得兒童的心理年齡(mental age)。

這種更具有科學性和能被廣泛使用的智力測驗很快引起了心理學家們的注意,不久便被各國的心理學家廣泛引入,特別是在美國,智力測驗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美國心理學家很快在這一領域占據了高點。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特曼(L 。Terman,1921)的工作,他於1916年把比納—西蒙測驗結合美國實際加以修訂,稱為斯坦福—比奈量表。在特曼的新測驗中,他采用了智商的概念。

智商就是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之比。

如果一個10歲的孩子所測得的心理年齡為12,那麼他的IQ為120.而同一生理年齡的孩子如果隻完成了8歲孩子的任務,那麼他的IQ值為80.那些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當的個體的IQ值為100.所以,100是平均的IQ值。

這個智商由於是用智力年齡除以實足年齡而求得的,因此可稱為比率智商。比率智商的計算方法隻適用於兒童,它的不足之處在於當人發展到一定的年齡後,智力並不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時甚至有下降的現象,使用心理年齡做計算將不符合實際情況。

在1937年、1960年、1972年、1982年以及1986年,研究者對斯坦福—比奈測驗進行了一係列修訂,這樣使得斯坦福—比奈測驗能對正常人群、發育遲滯和天才人群都提供精確的IQ估計值,並成為極具影響力的智力測驗。

8.4.1.2 韋氏智力量表

韋克斯勒(D 。Wechsler)在研究及應用中發現了斯坦福—比奈測驗的不足之處:無法預測成人能力、軍人素質的優劣,這使得韋克斯勒決心編製成人智力測驗,其後更發展了一係列的智力測驗,使得他成為繼比奈之後對智力測驗研究貢獻最大的人。

韋克斯勒在1939年發表了韋克斯勒—貝爾維尤智力測驗。這一測驗包括言語和操作測驗。這樣除了總的IQ 值,人們還可以分別估計言語和操作的IQ 值。在經過一些修改之後,在1955年這一測驗被叫做韋克斯勒成人智力測驗(W A IS),後發展為WAIS‐R(Wechsler,1981),目前已發展至第四版。

W A IS‐R中有6個言語分測驗,以評估語詞表現的能力:常識、理解、算術、相似(指出兩個東西的相似之處)、數字記憶廣度(要求順背和倒背一些數目)和語詞(對詞語下定義)。這些測驗包括書麵和口頭表達兩種。5個操作分測驗是對測驗材料的操作,包括:譯碼(給出9個符號與9個數字的匹配規則,被試在另一張紙的符號下麵寫出相匹配的數字)、木塊圖(被試要用木塊拚出卡片上的圖形)、圖畫補缺、圖片排列和拚圖。每一被試都得接受每個分測驗,每個分測驗都會獲得一個原始分數,經過換算後可以得到被試的能力剖麵圖以了解智力不同側麵的發展情況,還可以進一步計算出言語量表分、操作量表分和全量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