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能力的發展和個體差異(1 / 3)

8.5.1 能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個體能力的發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後慢,到了一定年齡開始停止並隨著衰老而下降。

很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後的頭幾年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期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兒童,在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影響下,智力發展得特別迅速。心理學家認為,出生後頭4~5年智力發展最快。

1968年,貝利(N .Bayley)采用縱向研究法,對相同的被試在不同年齡(出生到36歲)的智力進行測量,發現智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長到26歲,以後保持水平狀態,直到36歲。

人即使到了老年,智力在某一方麵還是會有所增長的。人到18歲左右時,智力達到成熟時期,與成人相近,在此之後人總的智力雖然不會再顯著增長,但是智力的某幾方麵還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增長著的。布魯姆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言語能力通常在80歲時隻稍有衰退,在90歲時也隻有中等程度的衰退,而有些智力在80歲至90歲時還在繼續增長。

雖然人的能力在18~25歲間達到頂峰,但是能力的不同側麵或者說智力的不同成分達到頂峰的時間是不同的,他們的發展速度是存在不一致的。瑟斯頓(T hurstone)在其群因素理論的研究中,發現他所關注的7種基本能力發展速度是不同的,知覺速度、空間知覺、推理能力、計算能力和記憶能力發展較早;語詞理解和語詞流暢發展較遲。瑟斯頓(1955)還研究了4 種基本能力的發展過程,若以成年的分數為1,而達成成年人能力80%的時間為:知覺速度為12歲,推理能力為14 歲,語詞理解為18 歲,語詞流暢在 20 歲以後。

韋克斯勒用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測量被試2052人,被試年齡分布在16~75歲。結果得到,言語和操作能力都是在2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隨著年齡的增長,言語方麵的智力下降較慢,操作方麵的智力下降較快。

根據對人的畢生發展的研究,人的流體智力在中年之後有所下降,而人的晶體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卻是穩步上升的。

8.5.2 能力發展的個體差異

個體差異,是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因受遺傳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使不同個體之在身心特征上顯示彼此不同的現象。

能力作為一種身心特征,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下,個體的能力也會表現出差異。在相同條件下,如果一個人在某種活動中表現出比別人更高的成就,就表示他具有較高的能力。與此相反,一些人活動的結果不好,一般說他是一個在某方麵能力低下的人。智力落後是能力低下的一種極端情況,一般屬於病理的範圍。

能力的高低差異,大致說來,在全人口中的表現為正態分布,以智力為例:如果我們用韋克斯勒量表來測量某一地區人口的智力,則智商在100±15範圍內的人應占全人口的68 。2%,智商在100±30範圍內的人應占全人口的95 。4%,智商低於70或高於130的人應隻有極少數。

智力高度發展叫超常,大約占全人口的1%。20世紀初,特曼用智力測驗來鑒別超常兒童,認為凡是智商≥140的兒童就可以稱為是超常兒童。但是超常兒童的心理結構並不限於IQ 和創造力,還包括其他一些智力測驗無法測得的心理特征。那麼超常兒童成年後是否會具有超過一般人的成就?答案是不能肯定的,就目前的智力測驗而言,它隻能預測一個人在學校中的表現,對於他在社會上的成就並不能有效預測。特曼曾經追蹤研究了1528名超常兒童(智商平均為150),在他們成年後,發現雖然他們中有成就的人數比隨機抽取的相同人數樣本中要高10倍以上,但是也不乏成就不高於一般人的。通過比較其中的800名男性被試,發現成就最大的20%和最低的20%的顯著差異主要在人格特點上,其次是家庭背景不同。可見,在現有標準下評價得到的超常兒童,他的未來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生活條件和自身人格特點的影響。

智商低於70以下者為智能不足。智能不足並不是某種心理過程的破壞,而是各種心理能力的低下,其明顯的特征是智力低下或社會適應不良。這些智能不足者大多數不是由於疾病或腦損傷所造成的,這些人往往父母的智力水平也較低,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或者在生長中營養條件較差,這些都可能是造成智力落後的原因。那麼智力缺陷兒童是否就會具有低於一般人的成就?雖然大多數智力缺陷兒童可能會如此,但是也會存在一些智力缺陷兒童在某種能力上高度發展。因為現有的智力測量主要是獲得被測者的言語智力和數學—邏輯智力或是更為概括性的智力,這可能忽略了被測者在某一種能力上具有超常水平,所以對於具有某種能力高度發展的智力缺陷兒童也有可能獲得高於一般人的成就。

小資料———天才或是白癡?智力缺陷者也擁有超常的才能!

英國男子德雷克·帕拉維奇尼自幼失明並且患有嚴重自閉症,至今他仍不會數數,不懂穿衣吃飯,其智商在 35 至 70 之間,屬輕度或中度弱智。但令人驚訝的是,德雷克竟是一個4歲起就無師自通的鋼琴奇才,對所有樂章過耳不忘,被譽為“再世莫紮特”。由於患有自閉症,德雷克的語言能力非常有限,而鋼琴幾乎是他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生活中的他就像長不大的孩子,必須接受 24 小時貼身照顧。他不會分辨左右,數數隻能數到10.如果沒人幫忙,甚至不懂得如何穿衣或者吃飯。據德雷克後來的恩師、音樂心理學家奧克利福特回憶:“帕拉維奇尼擁有非凡才能,他彈琴時手腳並用,甚至鼻子和肘部一起幫忙。他顯然從未學過彈鋼琴,但卻將整首音樂劇枟貝隆夫人枠的主題曲枟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枠彈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