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人格的概念(1 / 2)

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於古希臘語麵具“persona”,是指演員在演戲時所戴的麵具。戴不同的麵具表示戲劇中人物角色的不同心理特點。心理學沿用了這個含義,把一個人一生所扮演的種種角色的心理特點的總和看作是人格。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使用“人格”這個詞對人進行評價,如“他人格高尚”、“他人格卑劣”、“他缺乏人格”? ?這些論點多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出發,那麼在心理學中人格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由於不同心理學家的不同研究偏向,心理學界對人格所下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普林斯(M .Prince)認為,人格是“各種與生俱來的屬性和由檢驗獲得的屬性和傾向的總和”。艾森克(H .Eysenck)認為,人格是“個人的社會的重要性及有關的半永久的行為形式特征”。“人格心理學之夫”奧爾波特(G .Allport)認為,“人格是個人內部的身心係統的動力組織,決定人的行為和思想的獨特性”。迄今為止,心理學家對人格還沒有統一的定義。

綜合各種有關人格的定義,目前通常把人格界定為: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彭聃齡,2004)。

9.1 .1 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整體性、穩定性和可塑性、獨特性、功能性、生物和社會製約性等特性。通過探討人格的這些特征,可以進一步了解人格的內涵。

(1)整體性

人格是由許多成分或人格特質組成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些要素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著,也不是簡單地疊加在一起,而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而交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格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其內在人格的統一性。這種內在統一性受自我意識的支配,正因為如此,個體的內心世界、動機和行為之間才能保持和諧一致。但是,如果一個人經常處在幾種相互矛盾的心理衝突下,其內在統一性就會失去平衡,從而有可能出現“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心理學研究應強調整體的人,隻有從整體出發才能更好地認識個別心理特征。個別特征也隻有在整體人格環境下,才具有其明確的意義。

(2)穩定性和可塑性

人格是一些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綜合。人格具有穩定性。即使是在不同情境下,其行為也會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例如,一個謙虛的人,在工作時表現為小心、謹慎;在麵對褒獎時,表現為不自大、不自滿;在和陌生人相處時,表現為不張揚、羞怯。在生活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即時性的心理特征不屬於人格範疇。

人格具有穩定性的特點,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一成不變的。人格還具有可塑性的特點。一個人處在一個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因此,當他心理活動的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時,其人格可能也會有所變化。例如,一個人受生活中某件重大事件的影響,人格表現可能發生改變。

(3)獨特性

人格不僅受生理活動、神經係統活動特點等的影響,同時也受社會文化、教育、家庭等後天環境的影響。對於不同的人,這些影響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根本不可能完全相同,從而形成了個體獨特的人格特點。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完全吻合的人格特征。正如在現實生活中,仔細留意一下身邊的人,就會發現:有的人表現為果斷,有的人表現為猶豫,有的人表現為好動,有的人表現為安靜;有的人表現為熱情,有的人表現為冷漠? ?即使是同卵雙生子(具有相同的遺傳因素),由於後天環境的不同影響,他們的人格也會有很大出入。

(4)功能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格是一個人生活成敗的關鍵。人格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人際交互等各方麵,有時候甚至會主宰一個人的命運。就像同樣麵對逆境,有些人可以變得更加堅強,而有些人則會變得愈加消沉。隻有當個體發揮積極的人格功能時,才會表現得健康向上;否則,就會表現得軟弱無能,甚至變態。因此,人格具有功能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