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人格理論(1 / 3)

9 .2.1 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強調無意識對於人的作用,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無意識的內驅力所推動的。他的人格理論是所有人格理論中最龐大、最複雜的,這裏我們主要介紹他的人格結構、自我防禦機製和人格發展理論。

9.2.1.1 人格的結構

弗洛伊德早期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潛意識或無意識(unconscious)。意識是能夠被人們直接意識到、感知到的那部分。前意識處於潛意識和意識之間,它隻是被暫時遺忘,隻要有需要隨時可以被召回到意識領域。潛意識是指無法被帶入到意識領域的那部分(除非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潛意識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原始的本能衝動;二是那些不被風俗習慣、道德規範、法律等所接受而壓抑或排斥在意識之外的動機、態度等。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推動人類活動的強大內驅力,它支配著人的行為。

但是,人格的各組成部分有時是相互衝突的,比如說,“有時我既想做這件事,也想做那件事。”顯然上述模型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在意識到該模型的局限性之後,事隔二十幾年後弗洛伊德又提出了另一種人格結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他將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i d)主要由原始的性本能組成,可以看作是原始驅動力的儲存處。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它不考慮自己當前的行為是否可行,也不考慮一切的社會製約,隻顧跟隨衝動滿足個人當前的欲望。就像嬰兒看到別人在吃東西,就會不顧一切地去搶,而不管東西是否是自己的。本我完全處於無(潛)意識之中。

超我(superego)是通過教養把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到個人自己的社會價值體係的結果。它在兒童5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發展起來。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具有三種功能:一是抑製本我的原始衝動(主要是性本能和攻擊本能);二是對自我進行監督和控製,使其行為符合道德規範的要求;三是努力進取,以追求完善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超我和本我是相衝突的,一方麵,本我受先天的本能衝動所支配想隨心所欲地做事,另一方麵,超我受道德準則支配會堅持做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

自我(e g o)在本我的原始衝動和超我的道德要求之間作出協調,它一方麵調節著本我的原始欲望,另一方麵又遏製那些不為超我所接納的衝動。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基於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自我會考慮外界的現實情況在兩者之間作出折中,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的需要。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的,從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它們和意識層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其中本我是無意識的,它的行為完全處於意識之外,而自我和超我則在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水平上都有可能出現。當本我、自我、超我和諧發展時,人格就會趨於正常發展;而當三者長期處於衝突狀態時,這種穩定的正常發展關係就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心理異常。

9.2.1.2 自我防禦機製

為了調和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弗洛伊德認為個體會采用自我防禦機製來應對來自兩者的壓力。當自我覺察到來自本我和超我的壓力時,會體驗到強烈的焦慮和罪惡感,這時個體為了減輕焦慮並消除內心的痛苦,就會無意識地采用一係列的防禦機製。因此,自我防禦機製(ego defense mechanism)是指自我運用某種心理策略,以此來保護自己、解決由本我的原始衝動和超我的道德要求引起的各種日常衝突。

在介紹具體的防禦機製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案例:

某女,38歲,自幼聰明活潑,學習成績良好,高中畢業後一直在家務農。22歲結婚,婚後夫妻感情很深。其夫由於意外墜樓身亡,她得知此消息後矢口否認,拒不相信這個事實,兩眼呆滯,行動遲緩,不去辨認屍體,堅持認為弄錯了人,丈夫沒死,很快就會回來。下午照常準備好飯菜,擺好兩雙筷子,等待丈夫回家吃飯。到了晚上,則靜靜地鋪好床,靜等丈夫回家休息。

此案例中,該女在聽到丈夫意外死亡的消息後,顯然在心理上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刺激。為了避免該事件對自己的傷害和痛苦,她無意識地運用了“否認”的心理防禦機製———拒絕接受殘酷的現實,對該事件完全否定,同時堅信丈夫一切安好。

根據精神分析理論,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運用自我防禦機製來處理矛盾,它對個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自我防禦機製,個體可以此來減少挫敗感、減輕痛苦感、維護自尊心、保持心理平衡等。自我防禦機製這個概念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之後的精神分析學家們,如安娜·弗洛伊德等又對該概念進行了完善。一些主要的自我防禦機製。

自我防禦機製基本上是在潛意識水平發揮作用的。然而,自我防禦並不總是萬能的。自我防禦機製能把引起焦慮的東西排除於意識之外,從而使人減輕焦慮,但必須明白:自我防禦機製並沒有使問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決,從某方麵來說它隻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在生活中,運用適當的自我防禦機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過度使用防禦機製,或把防禦機製作為解決問題、適應環境的主要手段,則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問題。為了隱藏不被接受的衝動,會耗盡個體大量的心理能量,甚至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

9.2.1.3 人格的發展

弗洛伊德認為,成年人的人格在其五六歲的時候就已基本形成,因此他十分重視早期經驗對於人格形成和連續性的作用。此外,弗洛伊德從性角度出發來解釋一切心理現象,包括人格的發展。他認為,人格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性本能,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階段製約於性因素。他還用“力比多(libido)”這個詞來描述性能量。力比多會驅使個體去尋求各式各樣的快感,並通過身體上一係列“性敏感區”(指力比多集中分布的身體部位)表現出來,而“性敏感區”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中是有變化的。因此,可以說,個體經曆了一係列以“性敏感區”為標誌的人格發展階段,弗洛伊德稱之為性心理發展階段(發展的心理性欲階段)。

人格發展的五個階段分別為:① 口唇期(oral stage):兒童經曆的第一個性心理發展階段為口唇期,它大約持續到出生後18個月為止。在該階段,口、唇、舌是主要的性敏感區。② 肛門期(anal stage):肛門期發生在大約18個月到3歲。在該階段,肛門成為兒童主要的性敏感區。③ 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生殖器期是兒童最重要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發生在大約3歲到6歲。在該階段,外生殖器成為重要的性敏感區。兒童在該時期會經曆“俄狄浦斯情結”或“伊萊克拉情結”(即“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這兩種情結的解決對人格發展具有重要作用。④ 潛伏期(latency stage):大約6歲以後,兒童進入潛伏期,一直持續到12歲左右。⑤ 生殖期(genital stage):大約在12 歲至 20 歲之間,兒童進入性心理發展的最後階段———生殖器。在該階段,兒童對異性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弗洛伊德認為,在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如果兒童在某一階段受到某種創傷體驗或得到過度滿足,就會導致力比多的固著(fixation)。固著會滯留部分力比多在某個階段,從而使個體的性心理發展受到阻礙。同時,某階段力比多的固著會導致個體形成與該階段密切相關的人格特征。比如,口唇期發生固著的成人會形成多嘴部行為(如抽煙、喝酒、過分咀嚼、過度飲食)、依賴、被動的性格特點。

弗洛伊德開創了一個綜合性的關於人類行為和人格的理論,對以後的研究者們進行人格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的人格理論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對人格結構、人格發展、心理的本質等各方麵都進行了解釋,而且還對人格的內部動力關係進行了剖析,對產生人格障礙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其次,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治療心理障礙的精神治療體係,從而開創了精神分析的先河。一些心理治療技術,如自由聯想、催眠和夢的解析等都已被現在的心理治療師廣泛應用。最後,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些概念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如弗洛伊德十分重視潛意識的作用,他在潛意識方麵的研究對深入理解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在的許多研究都證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都受到潛意識過程的影響。又如,研究者們通過對應激的應付方式的研究,發現了與弗洛伊德的自我防禦機製論述的一致性。

雖然弗洛伊德的觀點對人格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有不少心理學家對其理論提出了批評,真可謂是毀譽參半。第一,弗洛伊德過分強調了性本能的作用,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人和動物等同起來,特別是他的心理性欲發展理論受到了很大的抨擊。第二,他的理論的許多方麵都是不可驗證的(如力比多的概念),從而很難肯定其科學價值。弗洛伊德的許多觀點都是以病人的臨床經驗為基礎的,這種個案資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偏差,從而很難進行控製和檢測。第三,他忽視了社會文化環境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同時,他過分強調早期經驗對於人格發展的影響,卻忽視了引起和維持當前行為的現實刺激。另外,許多批評者認為,弗洛伊德過分重視了人格的消極麵,他一直把重點放在對精神病人的研究上,而對健康人格關注較少,從而否定了人的積極麵,對人性持一種悲觀的態度。

在認識到弗洛伊德理論存在的缺陷後,弗洛伊德的許多後繼者在總的精神分析方法上對弗洛伊德的觀點進行了修正,從而更精確地闡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這些新弗洛伊德主義學者不像弗洛伊德那樣過分強調性欲和力比多,他們重視社會環境變量包括文化、家庭、學校等因素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作用,他們認為人格的發展是伴隨著人的整個生命過程,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人有阿德勒(A . A dler)和榮格(C .Jung)等。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有一種自卑感。在整個成長過程中,人都在為努力克服這種自卑感而作抗爭,以至尋求優越。對於阿德勒來說,尋求優越是人格發展的驅動力,人格就是在這種基本努力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比如,張海迪5歲時就因患脊髓血管瘤而高位截癱,按照阿德勒的觀點,或許就因為這種強大的自卑感,使張海迪更加強烈地尋求優越,從而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作家。

榮格對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進行了很大的修訂。榮格否定力比多的重要性。除原始本能衝動之外,他還提出了創造性和自我實現這兩種無意識欲望,從而在人本性中注入了社會性內涵。另外,榮格認為有兩種類型的無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同一文化中所有人所共有的、普遍的那部分無意識內容,它與個體無意識相區別。集體無意識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會不知不覺地對事物作出同樣的反應。在提出集體無意識等概念後,榮格構造了自己的人格理論。他認為,人格中包含很多相互對立的概念(如意識和無意識),每一概念代表了一種內部力量;相互對立的兩個概念則構成一個人格單元。人格單元的兩個對立概念總是處於動態變化中,可謂“此消彼長”。而人格就是在尋求各個人格單元的兩個對立麵之間的動態平衡過程中發展而來的。榮格把自己的這種人格觀點稱為分析心理學(analytic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