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由遺傳決定的,還是由環境決定的?這曾經一度是心理學界爭論的焦點。現在心理學界對此的看法是: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9.4.1 遺傳因素
為了考察遺傳因素對智力形成的作用,本書第八章介紹了家譜研究和雙生子研究這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同樣適用於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遺傳因素研究。其中,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的研究範式是研究遺傳對人格影響的最有效方法。同卵雙生子之間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差異性,可以看作是環境的作用;另外,通過對異卵雙生子和同卵雙生子進行比較,其相似性可以歸因於遺傳因素。綜合研究這兩種雙生子類型,就可以得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弗羅德魯斯(B 。Floderus,1980)等人在外向性維度上對瑞典的12898對成年雙胞胎進行了人格問卷調查,羅絲(R 。Ro se,1999)等人對芬蘭的7144對成年雙胞胎進行了人格問卷調查。
同時,弗羅德魯斯等還考察了神經質維度中的遺傳成分,結果表明,同卵雙生子在神經質維度上的相關係數為+0 。50,而異卵雙生子的相關係數為+0 。23.
以上研究說明,同卵雙生子在外向性和神經質上的相關係數要顯著高於異卵雙生子,也就是說,遺傳因素在這兩項人格特質上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1982年,我國學者林崇德教授研究了遺傳對兒童性格發展的作用,結果表明,對於性格特征的不同方麵,遺傳因素具有不同的影響。在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態度,對自己的態度,以及性格情緒方麵,同卵雙生子的相關係數顯著高於異卵雙生子,而在意誌特征和品德方麵,兩者則沒有顯著差異。
9.4.2 環境因素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小的時候,家離墓地不遠,他就玩起一些哭喪、埋死人之類的遊戲。孟母認為這種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舉家搬遷到市集上,結果孟子就學起商人做買賣的樣子。孟母又很不滿意,於是就把家遷居到學堂旁邊。孟子開始變得喜歡讀書、遵守秩序、彬彬有禮。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於是就決定在學堂旁定居下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從“孟母三遷”的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環境因素,尤其是社會環境因素,對兒童的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每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置身於各種各樣的宏觀或微觀環境中,都會不自覺地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從宏觀上,後天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後者又有社會文化、家庭、學校等多種作用形式。
9.4.2.1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人所處的地理生態環境和氣候環境等,它對人的生活習慣和人格的形成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受土壤、氣候等自然環境影響,中國曆史上南方以農耕生活為主,北方以遊牧生活為主。南方的農耕民族處在一種相對安定的自然環境之中,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農作物的播種到收割都留守在土地上,不需要遷徙。這使地處南方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追求平和、隨遇而安、不大願意冒險、穩重、富於耐性的人格特征。而北方的遊牧民的自然環境則相對惡劣,他們的生活環境異常艱難,一年四季都處在遷徙之中,居無定所,白天要在草原上奔波勞碌,晚上還要提防各種可能的突發事件,以至於要時刻做好同各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的準備,以此來換取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正是這樣的生活環境,鑄造了北方遊牧民族強悍、堅忍不拔、銳意進取、豪放直爽的人格特征。
此外,氣候也會短暫影響人的人格特征,如寒冷能引發人們的憂鬱情緒,炎熱會使人性格煩躁、易發怒。
總之,心理學家認為自然物理環境會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但不起決定性影響作用,它更多地表現為一時性影響,對特定行為具有一定的解釋作用。另外,影響人格的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是緊密聯係、相互滲透的,兩者絕對不可能獨立。
9.4.2.2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包括一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環境等。
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不同社會具有不同的文化形態,每種文化根據自身的社會價值取向選擇社會內的一部分行為,從而使每一種文化具有自己的整體性和一致性(即民族精神)。這種一致性使同一社會或民族中的個體在特定文化形態下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或相似的人格特征。
每個人都是社會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氛圍塑造了不同特征的民族性格。例如,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R 。Benedict,1929)從宗教、經濟、政治、社會交往、觀念等方麵實地調查了三個原始部落的人格特征,包括北美印第安祖尼人、美拉尼西亞島嶼上的多布人和北美西北海岸的誇庫特爾人。她在研究時借鑒了尼采在古希臘悲劇研究中的兩個概念:阿波羅型和狄奧尼斯型。研究表明,北美印第安祖尼文化屬於阿波羅型,他們循規蹈矩、中庸、有節製,還具有充滿合作精神、討厭酗酒、藐視權力等特征;誇庫特爾人屬於狄奧尼斯型,他們與祖尼人恰好相反,狂妄自大、羞辱客人,做事不知節製,爭強好勝,而且富於野心和攻擊性傾向;多布人屬於妄想狂型,他們崇尚背叛與惡意的美德觀,彼此嫉妒、猜忌,不相信別人,對他人充滿敵意,具有懷疑和殘忍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