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心理健康教育(1 / 3)

10 .4 .1 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由心理衛生的興起而正式開始得到研究和關注的。心理衛生又稱精神衛生,是探討人類如何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則和措施的一門學問。具體說來,心理衛生就是指以積極的、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當前發展著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作出良好的適應,是關於保護和增進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學原則、方法及措施。

由此看來,心理衛生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現代醫學認為人類的健康應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那麼,講究衛生之道,就應當是生理衛生與心理衛生兩者並重。日常生活中,人們追求健康,注重生理衛生,卻常常忽視心理衛生。事實上,心理衛生是運用心理學和心理衛生理論、方法和技術來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它對於保護人的身心健康,預防各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患,培養完善健全的人格等具有重要意義。每一個人從其出生到整個個體的發展過程中都不能不講究心理衛生。正如德國心理衛生學家赫希特(K 。 H ech t)所認為的:講究心理衛生就是要注意加強腦力和創造能力的係統鍛煉,注意社會條件的最佳化,消除勞動和空閑時的單調無味,防止提出過高或偏低的要求,避免神經係統的超負荷,其目的在於教會人們處理好和適應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與挫折,從而無損於健康。由於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給人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所以,講究心理衛生,提高人的應激能力,以培養和維護健全的人格,提高人們的心身健康水平,就日益顯得重要。目前,心理衛生問題已經成了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心理衛生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公認和各階層人士的關注。以心理衛生問題為研究主體的心理衛生學在這種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了。心理衛生學的誕生是社會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心理衛生學必將在廣泛的領域內發揮作用。

小資料———心理衛生的由來

心理衛生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問。然而,真正把心理衛生作為一門科學來對待和研究,則是 19 世紀中葉到 20 世紀初的事情。一般認為,對現代心理衛生運動的興起直接做出貢獻的是美國保險係統職員比爾斯(C 。Beers)。1908 年,他的自傳體著作枟發現自身的心理枠一書出版,此書得到心理學大師詹姆斯的讚賞和著名精神病學家梅耶(A 。M eyer)的支持,他們認為比爾斯所倡導的就是心理衛生。1908 年比爾斯發起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衛生管理機構———康涅狄克州心理衛生協會。第二年2 月,在芝加哥成立了“美國心理衛生委員會”,比爾斯任顧問。1917 年,全國心理衛生委員會創辦了枟心理衛生枠雜誌,采用了多種形式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1951 年“美國學校谘詢協會”創立。1930年 5 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參加的國家達到 53 個,其中包括中國。大會對心理衛生方麵的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提出心理衛生工作者的宗旨,成立了“國際心理衛生委員會”。1948 年,在倫敦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成立了另一個重要的國際心理機構———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在心理衛生運動的影響下,50 年代社區心理學產生。1978 年,在蘇聯召開了一次國際性的會議,此會議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起草了一份至今仍具有重大影響的宣言———“阿瑪阿塔宣言”(Alma‐Ata Declaration,1978),這是一份對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性文件,這份文件對社區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及實施的措施。從此以後,心理健康就成為社會每一個成員關心的重大問題。

10 。4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與作用

從現在的心理學發展情況來看,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屬於學校教育的一個方麵,是一個出不了學校的狹窄領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多種途徑和手段,從受教育者(就是指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出發,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其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麵進行積極的教育和輔導,進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調節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級功能,初級功能:防治心理障礙;中級功能:完善心理調節;高級功能:促進心理發展。其中,初級功能又稱為障礙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級和高級功能又稱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10 .4 .3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① 麵對全社會開展預防性和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個體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個體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努力提高每個人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和工作重點,也可以說是主要任務。② 麵向少數有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的個體,開展補救性和矯治性的心理谘詢與輔導,要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恢複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對於極少數有嚴重心理疾患的個體,能夠及時識別,並轉介到專業心理治療機構,同時予以密切配合,以盡快治愈疾患,幫助其重返健康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有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之分,前者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目標,具有廣泛的意義,因此它也是一個根本的目標,適用於所有社會成員。而具體目標可以是針對某個年齡、階段的個體,也可以是某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的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可以歸結為:普及心理知識、增強心理素質、塑造完美人格。

10 .4 .4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受到重視的程度是與社會的發達程度相關聯的。一般來說,社會發展的程度越高,人們所承受的社會壓力越大,人們的心理健康的問題越突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在於:

10.4.4.1 關注心理健康狀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基本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之後,心理問題便顯示出來。其次,伴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人類衛生習慣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各種生理疾病對於生命的威脅不再像過去那樣嚴峻,而心理狀況對於生命質量的影響則日益突出。最後,在急劇變化、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對於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比過去高得多的要求,人們普遍承受著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壓力,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出現也比過去頻繁得多,並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對於個人幸福和社會發展形成了明顯的威脅。

10.4.4.2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對學校和家庭的要求

很長的時期內,人們對於心理健康的追求主要局限在醫學範疇,也就是說主要在於對心理疾病的治療方麵。但耗費大量精力、財力、時間在少數已經出現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患者身上,常常事倍功半,而對於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卻沒有顧及。這種狀況近年來開始出現改變,許多心理谘詢、心理治療專家越來越認識到,與其如此,不如將注意的焦點轉移到教會大多數社會成員如何預防心理障礙的產生、如何調適心理衝突等方麵。也就是說,從以治療為主轉移到以預防為主,而預防的主要渠道便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