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策劃總監說得沒錯,人們很容易受到重疊效應的影響。熟視無睹是人們的普遍心理,你把相似的東西反複拿給別人看,別人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也根本記不住。最後,這家公司聽從了策劃總監的建議,分別為兩個產品有步驟、分階段地投放廣告宣傳,結果果然不同凡響,銷售額不斷飆高。
所以說,學會應用心理學對我們有許多好處。正如這家公司,如果策劃總監也不懂得重疊效應,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宣傳資金“打水漂”,沒有任何銷售成效。抽一點時間學習心理學知識,可以讓我們麵對各種問題時少走彎路,直達目標。
心靈感悟
記憶是相當微妙的東西。表麵上看來類似的內容,實際上也許並不一樣。而性質相同的內容集中在一起時,記憶很容易混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如果能夠多了解一些重疊效應,就能夠克服其消極的一麵,將積極的一麵發揚光大。
控製錯覺定律:我們總是會“自信地犯錯”
日本有一家保險公司,發行了一批頭獎500萬美元的彩票。然後,每張彩票以1美元的價格賣給自己的職工。其中,一半彩票是買主自己挑選的,另一半彩票則是賣票人挑選的。到了抽獎那天的早晨,公司專門派調查人員找那些買彩票的人,並對他們說自己的朋友想買彩票,希望他們能轉讓出來。那麼,他們會以多高的價格來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關於前麵的彩票問題,很多朋友會覺得兩者的售價肯定不一樣。沒錯,最後的結果是:不是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彩票的售價是1.96美元,而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彩票的售價則是8.16美元。原因就在於,自己選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獎率一定較高。
其實,這就涉及心理學上的控製錯覺定律,即對於彩票等非常偶然的事件,人們也以為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但客觀上來講,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比如,你扔硬幣1000次,正麵和反麵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0。但是哪一次是正麵,哪一次是背麵,是偶然的、不可預測的。
那麼,回到最前麵買彩票那個例子。實際上,別人給你買和你自己買,從概率上看,中獎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樣的。盡管從理論上人們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到了實際操作中,大家往往還是認為自己“精心挑選”的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更高一些。這可能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為都能靠我們的努力和訓練加以控製,所以就將這種意識錯誤地推及所有事,包括那些偶然性事件。
再如,我們擲骰子時,勝負完全是偶然的,與自己的技術和能力毫無關係。當有人想擲出“雙六”的時候,心中就在想“六、六、六”,隨之口中也小聲地嘮叨出來,甚至不知不覺地用手逐漸加力捏骰子。可事實上,結果完全是偶然的,與這些附加的動作毫無關係。隻是人們潛意識裏覺得自己越努力,結果越容易如願。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給大學生一些錢,讓他們來做擲骰子的賭博。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擲骰子之前下的賭注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學生們都覺得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按自己的意願轉動。不過,這根本沒有任何邏輯上的依據,隻是人們的錯覺而已。
了解了控製錯覺定律,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賭博遊戲會吸引很多人,甚至不少人為此傾家蕩產也難以自拔。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
實際生活中,人們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覺。我國古書《列子》中曾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記載:
孔子東遊,見兩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時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
這裏所講的近如“車蓋”,遠似“盤盂”,就是錯覺現象。簡單地說,錯覺是指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錯誤的知覺經驗。它與幻覺或想象不一樣,因為它是對應於客觀的和可靠的物理刺激的,隻是似乎我們的感覺器官在捉弄我們,盡管這樣的捉弄自有其道理。再如,飛行員在海上飛行時,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標,經驗不夠豐富者往往因分不清上下方位,產生“倒飛錯覺”,造成飛入海中的事故,亦是同理。此外,在一定心理狀態下也會產生錯覺,如惶恐不安時的“杯弓蛇影”、驚慌失措時的“草木皆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