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人們生活中該怎樣平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呢?正如成語所言:“未雨綢繆。”生活中要首先設計好時間表,把必須要做的事情以及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做好的事情記錄下來,並計劃好完成的時間,按照計劃表進行,這能夠培養自己按客觀實際出發的習慣。
在決定做某項工作或事情前,要充分調動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該事情的價值所在,如果發現這是一個不值得你做的事情,就要勇敢地放棄。此外,還要不斷地強化自我的控製力,做到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
心靈感悟
雖然每個人都需要努力工作和成就事業,但這隻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將其看成全部,要學會減弱內心過強的驅動力,隻有這樣,才可以使自己一邊做事一邊享受人生樂趣。
踢貓效應:別成為壞情緒的傳遞者
“踢貓效應”是指個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踢貓效應來自一個生活中的場景。
一天,某公司的董事長在家和妻子吵了一架,耽誤了上班的時間,這違背了自己親自規定的不能遲到的公司紀律,他為此非常憤怒,他剛到辦公室,銷售經理過來讓他審批一項工作,他不耐煩地說:“這隻不過是一件小事情,你連這點決定都做不了,還能做其他決定嗎?”銷售經理垂頭喪氣地走出了董事長辦公室,他回到辦公室剛坐下,正巧秘書過來說有事要請示,他用挑剔的口吻說道:“這種事情不是一向都不請示嗎?”還挑剔她上個月的銷售報表做得不清晰。秘書無緣無故被經理挑剔,碰了一鼻子灰,自然一肚子氣,她剛走出辦公室,正巧清潔工在拖地,她就對著清潔工說:“這地拖得也太濕了,容易滑倒,以後拖布要擰幹點再拖。”清潔工無可奈何地回到家後,對正在玩的兒子大發雷霆,兒子莫名其妙地被母親痛斥之後很惱火,狠狠地踢了一腳地上的貓。
這個真實的生活場景告訴人們:個人情緒會隨環境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刺激而發生變化,當不好的事情使自己情緒變壞時,要在潛意識中控製自我的情緒,不要將這些不良情緒發泄到他人身上,讓他人產生和你一樣的不良感覺。
一位家庭主婦在她的房門上掛了這麼一方木牌,上麵寫著:“進門前,請脫去煩惱;回家時,帶快樂回來”。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團和氣,孩子大方有禮,一種溫馨、和諧,滿滿地充盈整個空間。詢問那塊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釋說:“有一次我在電梯鏡子裏看到一張充滿疲憊的臉,一副緊鎖的眉頭,憂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嚇了一大跳。於是,我開始想,孩子、丈夫看到這副愁眉苦臉時,會有什麼感覺?假如我對麵也是這副麵孔,又會有什麼反應?接著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這些,在我原來認為是他們不對的事實背後,隱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當晚我便和丈夫長談,第二天就寫了一塊木牌釘在門上提醒自己。結果,被提醒的不隻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主婦不經意間的一句平白樸實的話,讓原本死氣沉沉的家庭又煥發出生機。如果我們稍稍用心,把這種豁達和體恤用於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麵,“踢貓”這條惡劣的傳遞鏈就能被截斷了。
古人雲:“克己,複禮。”而“克己”就是告訴人們生活中遇到事情要從容、鎮靜,應用理智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為人,就要與人為善,給周圍的人帶去愉悅的心情和友善的鼓勵。
現實生活裏,人們經常會發現,許多人在受到批評或者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後,會將心中的怒氣、委屈、怨恨發泄到他周圍的人身上,這種不冷靜的發泄,也許會讓他的內心得到瞬間的安慰,但卻給他人帶去了煩惱、鬱悶、痛苦,這種不良的發泄方式既會給他人帶去不快之感,還會使自己陷入孤獨者的行列之中。
踢貓效應告訴人們,世界上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著生存的,每個人每天都需要麵對其他人,例如職場中要麵對同事、領導,商場中要麵對競爭對手、客戶,家庭中要麵對妻子、兒女……如果無緣無故地將自己的不爽情緒拋給他人,那麼接收你包袱的人,勢必會想辦法將其甩掉,而這樣一傳二、二傳三,你的不良情緒便成了大家的汙染源。
情緒是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後引起的心理體驗,有好與壞之分,而相伴而來的是情緒感染的效果,也會分為正麵和負麵,進而導致積極和消極的兩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