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職場心理學:心態是工作中的軟實力(2)(1 / 3)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葉。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這聽起來令人覺得可悲,其實,約翰·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後來,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麵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可以說,人類難逃這種效應的影響。比如說,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對於那些“輕車熟路”的問題,人們會下意識地重複一些現成的思考過程和行為方式,因此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慣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經驗,按固定思路去考慮問題,不願意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對的成熟性和穩定性,有積極的一麵。是因為襲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有助於人們進行類比思維,可以縮短和簡化解決的過程,更加順利和便捷地解決某些問題。

但與此同時,它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容易使人們盲目運用特定經驗和習慣的方法,對待一些貌似而神異的問題,結果浪費時間與精力,妨礙問題的解決。而且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思考問題,不僅容易使人厭倦,更容易麻痹人的創造能力,影響潛能的發揮。

這個心理學效應在職場中給人們的啟發是巨大的。

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身在職場,不揣摩領導的想法,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得其法,認為老板最喜歡的員工就是一味地服從、討好領導。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領導更加了解“毛毛蟲效應”的可怕性,他們更了解在從眾這方麵,人比毛毛蟲和旅鼠都好不到哪裏去。

領導們身處高層,每一個決策都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和切身利益,沒有人有資格認定領導層的人隻喜歡應聲蟲,而不希望自己的員工能靠著冷靜的頭腦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方青宇是單位裏最不起眼的人物。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陪同公司的大領導張先生一起去外地談一個大項目。

大家都認為方青宇是個陪襯品,因為和政府部門談的大項目,所有溝通的進程和節奏都是由張先生掌握的。

但是沒想到談判遇到了瓶頸,張先生的產品雖然占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因為有另一家公司也正在進行同樣產品的開發,於是本來應該很順利談下來的項目,突然遇到了阻力,張先生事先也沒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於是,他馬上召集隨行的人員,開了一個小會,討論應該怎麼辦。大家的意見都是采取降價的措施,這樣可以保證項目順利進行下去。

大家商議完,張先生例行公事地問了一句:“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嗎?沒有異議,我現在就過去談降價這個事情。”

沒想到方青宇當時站了出來,說:“張總,我認為這個項目,我們不要輕易降價,因為如果我們調價,損失的將是幾千萬元的項目。”

就在大家非常吃驚的時候,張先生馬上說:“說出你的理由。”

方青宇說:“現在還沒有具體的數據和分析報告,因為您說現在就要去談降價,所以我簡單說下我的想法。在我看來,我們做這個項目,是為了實現公司的利潤,所以我們不能輕易降價,而對於談判對手來說,他看重產品的原因不是用來贏利,而是政績。”

這番話說完,張先生也立即冷靜了,他也分析了客觀的原因,的確,在其他公司還沒有開發出產品的時候,它們根本就不是競爭對手,而隻是“假想敵”。因為方青宇及時的否定和提醒,讓他冷靜下來思考。

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方青宇說得那樣,公司在沒有分文降價的情況下,順利簽單。也因為他這次的勇氣,使他獲得了張先生的無限信任和器重,事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沒有哪一個掌握著公司發展的領導,是靠著員工的恭維生活的,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在自己舉棋不定的時候,或者在自己做出錯誤判斷的時候,有人能站出來,給出中肯的參考和意見。

當然,如果你有好的創意和想法,要對領導說“NO”,也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而且最好用數據和客觀的實例,幫助領導做正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