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職場心理學:心態是工作中的軟實力(3)(1 / 2)

後來,人們又發現在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例如,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這就是共生效應一個傑出的典型。人們聚在一起和植物一樣,相聚的群體之間互相感應、互相吸引、互相呼應、互相促進,這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就更加重要,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要有這種促進的心態,無論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群體,無論在這個群體中,別人給自己的定位有多高,都需要認識到共生效應的可貴,從別人那裏發現精彩。

尤其要講到的一點是,很多人在和同事的交往中,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自己沒有做到的,別人做到了,但是再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發現也不過如此,隻是比自己多想了一點點而已。有這樣發現和這樣思考的人,不容易進步,也看不到更遠。

缺乏低姿態的心,就如同一個盛滿了驕傲的容器,任何人的智慧都不會再進入其中,這樣的結果隻能讓差別成為差距!即使在最好的團隊中,也無法發揮共生效應的積極作用,所以,我們要有一顆謙虛的心,要知道思想比結果重要,與其模仿別人的成品,不如借助別人的大腦,研究別人的思路,這樣才能真正地成就自己。

第一工作室裏最有威望的設計師就是王剛和劉書明了。

王剛的性格比較平和,對於新來的設計師也非常和氣,大家有問題都非常願意和他交流,同事在設計作品的時候出現困難,王剛都能像對待自己的作品一樣幫助同事解決困難。

劉書明的性格比較孤僻,他的作品設計得也非常別致,每當他的作品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歎為觀止,覺得他總能獨辟蹊徑,體現自己獨特的風格。

對於劉書明的作品,王剛向來是非常讚歎和推崇的,有大型設計比賽的時候,領導找人參賽,王剛都馬上推薦劉書明的設計作品,劉書明也不負眾望。但是大家都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現象,哪怕王剛把劉書明的作品追捧得五體投地,劉書明也從來沒有誇讚過王剛的作品。

第一工作室的年輕人和王剛的性格比較合得來,這讓劉書明的心裏有些不舒服。有一次,同事聚餐,劉書明喝多了,公開評價王剛的設計作品,說:“老王的作品就是為了賣給客戶滿意的,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獨特的創意,要是大家都這麼設計作品的話,所有的作品千篇一律,還有什麼意思?”

說完這句話,大家臉上的表情都非常尷尬,而王剛的表情卻非常平靜,他拍拍劉書明的肩膀說:“老劉,你說得對呀,以後有什麼好思路、好想法也多給我們講講。”

這讓劉書明更加得意,就這樣過了半年,有一次,領導告訴這個團隊,有一個大客戶需要一幅設計作品,讓每一個人都認真對待,誰的作品通過了,誰就可以做第一工作室的負責人。

大家都進入了積極的籌備,後來領導直接把所有的作品都發給了客戶,客戶迅速選中了一幅作品,原來是王剛的作品。這讓劉書明非常的不理解,他硬要客戶給個理由。

客戶的回答很簡單:“王剛的作品有思想,能夠抓住產品需求方的心理,而劉書明的作品更適合去當藝術作品欣賞,而不是產品和商品。”

聽到這個評價後,劉書明終於開始反思,半年裏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王剛都謙虛地學習,兼容並包,武裝自己的大腦,而自己居然沒有好好利用資源,在這個團隊裏迅速提升自己,反而固步自封,直到走入狹窄的誤區。

思想永遠比產品更加重要,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吃透的道理。

如果不能學會在團隊中借助別人的大腦,學別人的設計思路和方法,那麼就如同做數學題的時候,隻照抄了一個正確答案而已。想最大程度地發揮共生效應,想要自己有更好的發展,就要把自己倒空,否則即使再好的團隊,你看到的都不會是別人的精彩,而是覺得別人也“不過如此”。

真心誠意地幫助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其實給別人提供幫助和思路的同時,自己的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考慮和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會越來越多,這都是符合共生效應原理的正確選擇,通過這種帶動,團隊也會逐步發展成精英團隊,沒有一個領導會不重視這樣的一個給團隊發展帶來貢獻的員工。

心靈感悟

學習別人,也要堅持自己的判斷,最好的不是自己的,也不是別人的。隻有把兩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為你在團隊裏的發展做一個完美的伏筆!

緘默效應:犯了錯,沉默就是錯上加錯

緘默效應在人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指的是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出現的溝通不良,導致信息傳輸失敗。

在職場上來說,這是很危險的,錯誤是一個獲得信息的來源,如果能正視,就可以知道下一次應該注意避免什麼失誤了,職員在工作上犯了錯誤後,因為害怕上司的威嚴而保持緘默,這樣上司便得不到正確的信息,就會直接導致員工與領導之間關係的惡化,還會因為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而造成以後的重大損失。